芭比征服了世界 為何卻征服不了中國?

芭比電影真人版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波波粉紅浪潮。圖/取自華納兄弟台灣臉書
芭比電影真人版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波波粉紅浪潮。圖/取自華納兄弟台灣臉書

記者林齊萩/綜合報導

由好萊塢影星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主演的《Barbie芭比》真人版電影,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波波粉紅浪潮,全球票房也已熱賣12億美金(約383億台幣),更連4周登上北美票房冠軍。不過,《Barbie芭比》在中國的票房平平,而芭比娃娃2009年進入中國市場時,還踢到鐵板,慘敗收場。

《Barbie芭比》是以玩具公司美泰兒(Mattel)生產的芭比娃娃為主角,借著由瑪格特·羅比飾演的「真人芭比」,如何從童話世界闖進美泰兒玩具公司所在的現實世界冒險,在遭逢一連串的挫折並認識不同的女性,反思自己的性別認同。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在專訪中曾表示,影片有她對於女權的反思。

芭比娃娃雖風行150餘國,收服無數女孩的心,然而2009年帶著無比的期待進入中國市場卻踢到鐵板。在上海設立的旗艦店開店僅兩年黯然關店。直到2013年才又捲土重來。

有中國媒體分析,芭比娃娃的首家旗艦店受挫,最直接的原因是賣得比同款玩具貴。同時,芭比的母公司美泰(Mattel)也忽略了中國父母更希望孩子努力學業,而不是玩樂。

此外,在中國市場,芭比的文化認同感幾乎為零,與麥當勞、肯德基一樣,都是美國消費主義的象徵。美泰曾為上海旗艦店推出過一款叫「玲(Ling)」的芭比娃娃,但中國消費者不埋單,認為「玲」是「美國人心中上海女孩的模樣」。 更糟的是,芭比的性感還成了「原罪」。報導指出,性別意識發展較晚的中國,芭比的窈窕曲線和她的性感服裝,在中國大媽看來都太過頭了。

芭比娃娃在中國叩關失敗,電影《Barbie芭比》在中國上映後,票房雖不亮眼,但討論度逐漸升高,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可望靠口碑逆襲。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從某種程度上說,《芭比》引發的關於女性賦權的討論是中國女權主義者難得的最佳時刻。

然而,充斥女權主義的《Barbie芭比》竟能成功通過中國層層審查,頗令人意外。德國之聲訪問一位柏林的中國研究員指出,或許審查方認為這是一部娛樂片,而沒有太在意片中的性別討論,「而芭比其實也是美國社會的一種自嘲。」此外,近年在中國成功的本土大片多是科幻、軍事、歷史題材的愛國電影,充滿陽剛氣息,《Barbie芭比》可讓當地影迷有另類的選擇。

Facebook 留言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