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ID-19關鍵進度

COVID-19關鍵進度

2019-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標準名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指由2019新型冠狀病毒所導致,且包括發燒、肺炎等症狀在內的傳染病流行引發的事件。疫情最初被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華南海鮮市場爆發,隨後發現首宗及初期個案並非全部在此。

【記者楊穎/台北報導|圖/檔案照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表示,鑒於COVID-19疾病嚴重度下降,國內疫情持續穩定且處於低點,且國際間亦朝向調降防疫等級,故宣布自5月1日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另,考量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於指揮中心運作期間已強化聯繫合作與應變能力,經盤點國內醫療量能及防疫物資儲備情形,綜合評估疫情發展及病毒變異株變化趨勢,行政院同意指揮中心於同日一併解編,由衛福部成立跨單位防治聯繫會報持續COVID-19整備應變工作。 指揮中心說明,5月1日防疫降階後,調整措施及工作重點如下: 一、 多元監測疫情,每週主動說明:疾管署持續以多元管道監測國內外疫情及變異株流行趨勢,於每週例行記者會向國人報告。 二、 公費疫苗持續,規劃年度接種:持續儲備及提供各年齡層公費COVID-19疫苗接種;隨時參考最新實證及各國接種建議,提報ACIP專家會議討論後續接種計畫。 三、 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持續提供符合條件之染疫民眾公費抗病毒藥物及清冠一號;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持續辦理;專責病房解除開設;維持陪探病管制納入常規管理;醫療院所及照護機構持續落實必要之感染管制措施,以保護脆弱族群。維持符合現行病例定義之COVID-19併發症(中重症)確診個案經醫師評估須住院隔離治療並通報,由公費支應隔離治療期間醫療相關費用(包含不具健保身分之非本國籍人士),解隔條件不變;輕症患者維持自主健康管理之建議,高風險族群以及出現警示症狀者儘速就醫。 四、 整備醫療物資,快速應變動員:為因應疫情快速變化,必要時將動員重啟專責病房及集中檢疫所(以國軍營區為主)之收治量能,即時調度醫療資源。目前醫用口罩、家用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等防疫物資庫存量充足,若自由市場產生恐慌性搶購等供需失衡情形,將啟動實名制販售;相關防疫物資將定期檢視儲備量及品質,確保國內生產量能及建立國外專案進口機制,必要時可快速釋出防疫物資供醫療端及民眾使用,保障民眾健康。 指揮中心指出,在解編後,將持續透過衛福部之「COVID-19防治聯繫會報」,強化相關單位溝通協調,定期盤點醫療及防疫物資整備情形,以利疫情變化或新興變異株出現時之即時應變。另,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將增設「COVID-19防治組」,聘請專家就COVID-19防治政策業務持續提供專業建議。此外,上述防疫降階調整措施相關資訊,將置於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防疫降階,應變持續」專區 (建置中),歡迎各界參閱。 指揮中心成立運作迄今已1,192天,指揮中心特別感謝全國民眾三年多來的配合,以及醫事人員與投入防疫工作同仁的辛勞,在全球面臨疫情威脅以及經濟重大衝擊的時刻,使臺灣仍得以保有相對的安全與穩定。由於國際COVID-19疫情仍持續,世界衛生組織亦尚未解除「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中心請民眾持續配合相關防疫措施,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並依照最新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身及群體免疫保護力,共同邁向疫後新生活。
獨家日報【文/嵐山 編譯|圖/編輯部】 中國以清零政策應對武漢肺炎,隨之而實施的封控措施令經濟備受衝擊和質疑,中共政治局委員王滬寧向香港政協委員解釋,中國不能躺平,因為據中國評估,若採取與美國一樣的病毒共存策略,將有四百多萬人因為疫情離世,這是中共管治下,不可能向人民交代的事。 中國官方過去未有提及躺平會導致多少人染疫死亡,只是強調採取與病毒共存,對人口大國的中國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王滬寧3月8日早會見香港和澳門政協委員,有與會者向香港傳媒,引述王滬寧披露中國的推斷死亡數字。 中國的染疫及死亡病例,一直難以說清楚。總部位於英國的健康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在中國通關後的1月11日發表報告,指中國由2022年12月7日全面鬆綁,嚴厲的「清零」疫情封控措施,至報告公布時,累計死亡人數將高達58.4萬人。該公司預計,中國全境至4月底累計染疫死亡病例將達到170萬人。但到2月9日,中國官方稱,截至該日,COVID-19的死亡病例是83,150人,而美國《紐約時報》綜合四家獨立研究機構的評估指出,截至2月16日,中國自2020年以來,疫情可能已造成100萬至150萬人死亡。 根據公開數據,疫情爆發以來,美國有1.03億人受感染,113萬人死亡。
獨家日報【文/嵐山 編譯|圖/編輯部】 根據美國媒體2月26日周日披露的信息,美國能源部現在認為,中國的一個實驗室事故,極可能是這場席捲世界的COVID-19大流行)的禍首。不過,這些媒體也強調,情報機構之間的分歧依然存在。 《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以及《CNN》等多家媒體,援引的匿名信息顯示,新發現的情報,使得美國能源部有關COVID-19來源的分析,倒向實驗室泄漏這一假設。 不過,這些媒體強調,這個新的分析是由負責監督生物實驗室的能源部,以低水平的信心公布的。 《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此,美國能源部的分析與美國聯邦調查局,先前的分析達到相同的結果。美國聯邦調查局認為,這場發生在2020年年初,造成全球將近700萬人喪生,在數月內導致世界紊亂的COVID-19病毒,是因為中共一家實驗室泄漏所致。 該報還報導,其他四家美國情報機構認為,COVID-19病毒源自自然傳染,而另外兩家情報機構,尚未得出明確結論。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2月26日對CNN有線電視網表示:就目前而言,情報界,還沒有得出一個關於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 二月中旬,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承諾,將竭盡全力找到COVID-19病毒的來源,他否認有關世衛,已經放棄調查COVID-19來源的說法。 國際科學界認為,查清楚COVID-19大流行來源,對更好地應對疫情,以及避免新的大流行至關重要。 美國情報圈由18個機構構成,包括能源部、國務院、財政部內所設辦公室。其中8個機構和國家情報會議,一同參與追查COVID-19大流行起源。
獨家日報【文/嵐山 編譯|圖/編輯部】 法國對於來自中國的旅客,不再要求進行少於48小時的COVID-19病毒的PCR陰性檢測。這陰檢是法國當局在今2023年1月初,面對亞洲國家爆發COVID-19病例時,採取的因應措施。 法國當局已決定不再要求,來自中國的旅客進行少於48小時的PCR陰性檢測,這是在1月初,面對亞洲國家爆發病例時採取的一項措施。自2月16日起,從中國前往法國的旅客,不再有義務出示少於48小時的RT-PCR陰性結果,以及與COVID-19病毒有關的信譽保證的聲明,根據法國駐北京大使館2月16日周四晚間發布的新聞稿。 這項法國方面的新聞稿還指出,抵達時的隨機檢查也被廢除,並補充,其中規定在飛機上,仍然必須佩戴外科防疫口罩。這些措施涉及11歲及以上的旅客,是在1月初實施的,當時亞洲巨人的中國在1月初解除健康限制後,面臨COVID-19病例激增的情況。像法國、英國、義大利甚至美國,都採取過這種措施。 中共北京曾於1月3日周二譴責十幾個國家,對來自中國的旅客進行COVID-19測試,並警告可能採取反制措施,進行報復。 美國國務院的內德·普萊斯Ned Price告訴媒體記者,華盛頓當天1月3日周二也立刻回擊北京,稱這些測試代表一種完全基於科學的方法。
獨家日報【文/藍山 編譯|圖/編輯部】 全球COVID-19大流行是否仍然很嚴重,是否仍然需要列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這一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最高警戒級別?該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開會討論,是否需要解除這一最高警報。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的態度,似乎不存在多少疑問。他在日內瓦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我不想在突發事件委員會的建議提出前表態,但我仍然對許多國家的局勢和越來越多的死亡人數,感到非常關切。我的信息很明確:不要低估這種病毒,它已經讓我們吃驚,並將繼續讓我們吃驚,它將繼續殺人,除非我們做得更多,向需要的人提供衛生設施,並在全球範圍內,打擊錯誤信息。 決定權最後在這位總幹事手中,他可以選擇是否遵循緊急委員會提出的建議。 譚德塞此前指出,自12月初以來,全世界每周報告的死亡人數一直在增加。此外,中國取消限制,導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死亡人數增加,上周,在向世衛組織報告的近40,000例COVID-19死亡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COVID-19病毒最近兩個月,在全球造成超過17萬人死亡。 這將是這個由成員國專家組成的突發事件委員會,自COVID-19病毒大流行以來第14次舉行會議,該委員會每隔3個月舉行一次會議,討論COVID-19大流行狀況。突發事件委員會由法國醫生胡辛領導,委員會由17名成員以及11名顧問組成。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