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梅克爾繼任者? 中國將是重大挑戰! 德國大選新抉擇

*2021年9月14日,德國柏林,社會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綠黨總理候選人安娜萊娜·貝爾博克的選舉海報。(圖片取材自路透社REUTERS)

編譯:李順瑭|圖:編輯部

過不到兩週,9月26日德國將選出新的國會,也由此誕生出未來的執政聯盟和現任總理梅克爾的繼任者。法國媒體評論,德國大選或如民調所示一個新的聯盟將登台執政,或者德國準備翻過新的一頁,梅克爾4次總理任期,總共16年,這在歐盟領導人中是十分罕見的。但是,無論誰執政,都將面臨一個重大挑戰:中國。

法國世界報認為,很明顯,德國很不容易翻過新的一頁。給德國帶來30年繁榮的「穩定政治」,在經歷最近一年政壇紊亂的情形後,似乎重新得到重視。一年以來,綠黨節節上升,基民盟基社盟梅克爾的基督教聯盟民意暴跌,社民黨後來者居上。如果最新的民調可信,投票率基本穩定,在這樣一個水準線上:26%支持社民黨,21%支持梅克爾的基民黨,16%支持綠黨,12%支持自由民主黨。

奧拉夫.肖爾茨率領的社民黨目前領先,但他似乎也未能提出一個真正全新的替代綱領,他雖然建議當政後,將比中右的基民黨更注重社會政策,作為目前基民黨-社民黨聯合政府的財政部長,肖爾茨競選的側重點,仍在於維持現行政策。

世界報分析,為彌補中右翼和中左翼兩大政黨的弱化,競選活動的特點是選舉鬥爭的個性化。主要由三位主要的總理候選人主導,分別是社民黨候選人肖爾茨,基民盟候選人現任北威州州長拉舍特,以及綠黨候選人貝爾伯克。被肖爾茨拉開距離,陷於困境的拉舍特,連日來明顯變得強硬,不過,他針對對手的攻擊,卻被兩大黨聯合執政12年的事實衝淡。

世界報認為這就是德國議會制度的另一面,促進穩定,因此不允許決裂。現在推測,未來執政聯盟由誰組成,還為時過早,如果民意調查得到票箱確認,新的執政聯盟,應該由三個政黨而不是兩個政黨組成,才能在議會中獲得絕對多數。9月12日週日晚上,三位主要政黨候選人之間的電視辯論,似乎發出這樣一個信號,德國首先希望留在舒適的區域。肖爾茨以冷靜、對問題的掌控能力,以及缺乏梅克爾式的魅力讓人放心。拉舍特儘管富有戰鬥性,但是似乎還沒有追上對手。雖然觀眾欣賞貝爾伯克女士的活力,但他們認為她比較缺乏說服力。

德國的危險在於,穩定的王牌變成一種維持現狀的障礙。不過,三位候選人之間的交流表明: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數字化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拖延,使其變得脆弱。中國的緊縮政策,使其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受到質疑。然而,9月12日週日晚上既沒有討論歐洲,也沒有討論德國國防,更沒有討論中國。面對 2021年世界的挑戰,這場德國競選運動,未能站在應有的高度。

電視辯論給人的感覺是,德國以外的世界完全不存在,不過,雖然德國對華政策在辯論中缺位,電視辯論結束後,拉舍特的黨內重要支持者、現任聯邦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在德國電視一台的政論節目中明確表示,基民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德國以及歐洲今後幾十年,都將面臨一個重大挑戰:中國。

施潘還表示,不管是疫情期間對中國醫療物資的依賴,還是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對中國技術的依賴,抑或是汽車等產業對中國銷售市場的依賴,減輕這種依賴性,會是貫穿整個二十年代的任務。想像一下:假如現在只有中國能夠生產疫苗,我們都得乞求這個可怕政權。

社民黨外交政策發言人施密德Nils Schmid稍早曾對媒體表示,梅克爾的中國政策「已經過時」,通過深化經濟關係中國就會變得更自由民主的設想,沒有取得成功。

綜合德國民意,一些分析認為,無論哪個黨派贏得選舉組成政府都將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中國不可能指望像梅克爾時代,那樣繼續得到德國的遷就了。

Facebook 留言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