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法文化獎得主 致力深耕在地獲共鳴

第23屆臺法文化獎今頒給3名藝文人士,分別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所(CNRS)東南亞中心榮譽研究員寇柯藍(Josiane Cauquelin)、中央廣播電台法語節目「博物館時光—故宮瑰寶」製作人暨主持人謬詠華、德籍劇場導演漢雷伯(Lukas Hemleb)。

文:林玟玟|圖:編輯部

23屆臺法文化獎今頒給3名藝文界人士,他們分別在臺灣卑南族文化及語言向法國翻譯介紹法國文學且用法語人口介紹故宮、以劇場藝術增進雙邊交流等領域做出貢獻。

1996年創辦臺法文化獎是由臺灣文化部(當時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人文政治科學院合辦,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與人文政治科學院終身祕書皮特(Jean-Robert Pitte)今晚(1日)在巴黎頒獎。

今年的3名得主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東南亞中心榮譽研究員寇柯藍(Josiane Cauquelin)、中央廣播電台法語節目「博物館時光—故宮瑰寶」製作人暨主持人謬詠華、德籍劇場導演漢雷伯(Lukas Hemleb)。

寇柯藍稱臺灣為「第2家鄉」,她於1977年取得中文碩士學位,前往臺灣進修,期間決定研究臺東卑南族的南王部落原住民,因此她先返回法國取得人類學碩士學位後,在1983年再次造訪臺灣,從此每年定期到南王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同時學習卑南語。

1991年,寇柯藍在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皇家語言學暨人類學研究所期刊發表第一部卑南語文法,並在法國遠東學院(EFEO)出版第一部卑南語/法語字典。

她在南王部落和卑南人密切接觸,獲得允許紀錄年祭、研究祝禱詞,還記錄了原本嚴禁女性參加的大獵祭,留下珍貴的研究素材;近年來投入卑南族神話傳說翻譯及文法解析,這項研究工作還在持續,未來將納入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藏書。

寇柯藍說到,她希望和卑南族人分享臺法文化獎,還要感謝丈夫蒙塔斯提耶(Gérard Montastier)的陪伴,他們一起學習,如今兩人都會說卑南語;她也向蕭宗煌與駐法代表吳志中表達對臺灣的感謝,「貴國接納了我,讓我在那裡得以自由地研究」。

謬詠華長期從事中、英、法語翻譯,自2011成為國立故宮博物館的外語導覽志工,隔年到中央廣播電臺接受法語節目「士農工商」訪問,介紹故宮歷史及文物,後來直接主持新節目「博物館時光—故宮瑰寶」。

她表示,獲獎之後,任重道遠,未來會在現有基礎上深耕,繼續翻譯法國當代小說及經典名著,並且在廣播節目中幫助聽眾更加理解中華藝術之美。

漢雷柏最初和臺灣結緣,是因為南管音樂,當時他身為舞臺劇導演,為和傳統藝術表演團體合作而開始探索傳統文化,先後和漢唐樂府及南管音樂家王心心一起工作。

他特別在致辭中向去年底逝世的舞者蕭賀文致敬,他說,蕭賀文是少數幾個讓他理解堅守傳統和追求前衛可以並駕齊驅的人之一。

漢雷柏學過中文及正體字,在致辭中展現他對臺灣文學的療解,先後提到詩人陳育虹、作家黃崇凱及朱天文、紀大偉的著作,也非常欣賞吳明益的作品。

他說到,已獲得作家吳明益同意把小說「複眼人」改編為舞臺劇本,預定在2021年3月臺中公演,秋季在法國上演。

漢雷柏認為自己和臺灣的相遇是生命中的轉捩點,或許臺灣給人印象不是像明信片那般美好,但在變動的布景後,隱藏著天堂。

Facebook 留言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