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與哈佛首度合辦證嚴法師思想論壇

慈濟與哈佛首度合辦證嚴法師思想論壇。圖/慈濟提供
慈濟與哈佛首度合辦證嚴法師思想論壇。圖/慈濟提供

記者宋秉忠/台北報導

以「證嚴上人的思想與實踐」為主題,第九屆共善學思會,由哈佛大學文理學院(以下簡稱CAMLab)與慈濟慈善基金會首度合辦,9月3、4日在哈佛大學地理學講堂舉行,總計發表12篇論文,透過三大面向:證嚴上人影響力、歷史背景下的證嚴上人、證嚴上人的思想,以全球性視野,進行多元及深刻廣泛的探討。

著名中國藝術史學者、哈佛大學CAMLab主任汪悦進(Eugene Wang)教授、普林斯顿大學佛學研究教授太史文(Stephen Teiser)、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李嘉倫(Caroline Reeves)教授、倫敦大學史芬尼(Stefania Travagnin)教授、哈佛大學神學院多元宗教助理院長桑福德(Monica Sanford)、哈佛大學亞洲中心主任羅伯松(James Robson)教授、長期研究慈濟管理個案的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學教授李奥纳(Herman B. Leonard)、研究中國文化與宗教世界級的學者—加州聖地牙哥大學榮譽教授趙文詞(Richard Madsen)、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何建明教授,北京大學佛學中心王頌教授、玄奘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釋昭慧法師,以及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等,三十多位来自歐美中外的學者及幾位長期研究慈濟的學者也都共聚一堂。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恩師哈佛大學法學院資深教授溫格爾(Roberto Unger)也特地前來參加晚宴表達支持。學者們一致表示,這次研討會在當代佛教學術史和慈濟志業發展史上,帶來了指標性的重要意義。

兩天的研討會,讓世界對慈濟有了更深的期待,因為,對於宗教如何解決當前社會問題,慈濟經驗提出了解方;地球面臨的環境威脅,證嚴上人所倡議的茹素,也指引了正確方向,因為其背後隱含了環境科學的認知與意識,同時也回應了佛教宇宙觀;對於佛教該如何在當代進行表述與溝通,上人的語彙為佛陀的話語做出了最適切的詮釋。

學者們認為,人間佛教如何從佛教歷史進程中,確立其當代的定位,慈濟有其立宗的必要性;此外,證嚴上人的教導也為人間佛教融合了儒家思想與佛陀本懷,兼併了東方與西方的價值哲學。

慈濟人在證嚴上人帶領下,體現利他慈悲,讓思想落實為具體的生命智慧,力行悲智合一的理念於行動。證嚴上人的思想與實踐,讓慈濟展現的包容,跨越了族群、國族、宗教籓籬,這些都是人類新文明的具體展現。

此外,學者們對於證嚴上人的佛教慈善實踐哲學、靜思法脈從佛陀到太虚大師、印順導師以来的思想傳承、慈濟宗門的現代佛教宗派特徵、慈濟志業全球實踐的普世價值、和慈濟功德會中清修士組織的設置等問題,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認為慈濟人應當繼續重視、甚至加大力度推動慈濟學術的國際化和科學化研究,以科學的語彙向全球展現慈濟人的思想深度和真實面貌,以國際化的視野向全球展現慈濟人的所思、所行對當代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和平永續及可持續的建設具有普遍性和典範性的重要意義。

學者一致認為慈濟與證嚴上人的研究必須更加延伸、擴展,成立專門的國際性慈濟文化學術發展基金會,以國際通行的辦法支持和贊助與慈濟和現代人間佛教相關的國際學術研究、學術會議、學術出版和全球著名學術機構合作,培養以慈濟為研究對象的博士生,加深對證嚴上人的研究與年譜紀錄,讓獨特可貴的慈濟經驗能夠流傳歷史。

「證嚴上人思想與實踐研究」的計畫主持人、慈濟慈善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召集人何日生副執行長,以及致力推動慈濟論述國際化的慈濟文史處學術組以兩年的時間策劃這項研討會,希望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近六十年的思想智慧與實踐成果,能為當今全球持續出現的各項問題提供省思與出路。

兩天的研討會讓世界對慈濟與證嚴上人思想研究產生高度期待,慈濟慈善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靜思精舍德宸師父也專程前來代表上人感謝所有與會的嘉賓、會眾及法親。

慈濟經驗的發表者包括印尼分會陳豐靈,馬來西亞李炳玄,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師姊、慈濟文史處賴睿伶主任,靜思精舍清修士黃思浩師兄,來自紐約分會蘇煜升師兄、波士頓的長金滿師姊,以及美國各地、馬來西亞、印尼、中國大陸、台灣的慈濟法親也特地前來與會。

閉幕式上,合辦代表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主任,汪悦進(Eugene Wang)教授表示,哈佛大學希望持續與慈濟共同合辦慈濟與證嚴上人的思想研究,共同推動慈濟研究。

慈濟慈善基金會也與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約定將於2026年,慈濟六十周年,以證嚴上人與慈濟故事為主題,由哈佛大學CAMLab創作展出全方位多媒體沉浸式展覽,首場將在哈佛大學與慈濟臺灣本會展出,陸續在全球各分會進行輪展,期盼將上人的深刻思想與慈濟人的故事與世界共同分享、擴大慈濟人的世界影響力,讓全球一起邁向共善的未來。

Facebook 留言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