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博恩|圖:編輯部 美股投資氣氛樂觀、指數1日續揚,台股2日加權指數開在13,970.51點,一度拉升到13,980.49點,再度刷新歷史高,台積電(2330)開在499.5元,一度站上500元,帶動台股蓄勢挑戰萬四關卡。 受到新冠肺炎候選疫苗利多頻傳、市場期待國會的紓困協商可望有進展的激勵,標準普爾500指數、那斯達克指數及費城導體指數在12月的第一個交易日全面創下歷史收盤新高。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12月1日上漲0.63%(185.28點)、收29,823.92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1.28%(156.41點)、收12,355.11點,創歷史收盤新高。費城導體指數上漲0.74%(46.24點)、收2,709.73點,創歷史收盤新高。 群益期貨副總經理范振鴻指出,12月1日台股走勢,因為權重調整的下跌,隔天就會彈回來,11月30日台積電跌8.5元,12月1日台積電漲9.5元,台積電股價先跌後漲,兩天之內,還漲了1元。11月30日外資賣超333億元,12月1日外資買超4.9億元,台股權重被調降的壓力,11月30日應已反應完了。 范振鴻指出,美國總統已越來越接近確認拜登當選,川普翻盤機率降低,美股持續反應對疫苗的樂觀期待,台積電ADR漲3.96%,再創歷史新高,美光(Micron)股價創2000年9月以來新高,12月1日外資大買A股台股也有外溢的效應,加上傳統的12月作帳行情,預期會激勵台股中的記憶體類股,多頭可用之兵甚廣,不需畫地自限,維持對台股正向樂觀的看法。
文:戴博恩|圖:編輯部 軟銀創辦人、CEO孫正義昨表示,今年以來他正在大舉出售資產,為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導致的最壞情況做準備。 IT之家報導,孫正義在《紐約時報》舉辦的活動上說,他最初的目標是今年出售大約400億美元(約1.16兆台幣)的資產,但最終的出售規模達到約800億美元(約2.32兆台幣),這樣做是為了在全球緊急狀況下為公司提供流動性。 孫正義說,在接下來的2、3個月時間裡,任何災難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我們只是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軟銀之前已經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將半導體公司ARM出售給英偉達,此外還出售了T-Mobile約200億美元股份。今年稍早前,T-Mobile與Sprint完成合併,孫正義說,如果市場下跌,軟銀可以用這筆資金買入被低估的資產,支撐軟銀願景基金的投資組合,或是回購更多股票。 孫正義並沒有提到未來幾個月可能會發生的災難的具體情況,但他提到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這樣的事件可能會成為大範圍崩盤的導火線。孫正義說,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當然,疫苗即將問世,但誰知道未來2、3個月會變成什麼樣? 孫正義拒絕對軟銀私有化的可能性置評,之前有報導稱孫正義考慮過這樣想法,在激進投資者Elliott Management的敦促下,軟銀大舉回購股票。軟銀願景基金持有80多家科技公司的股份。如果孫正義大舉回購更多股票,他實際上就可以更容易推動公司私有化。
文:朱玥羽|圖:編輯部 今 天我將分享歐美科技幽默漫畫四則,以饕餮大眾。歐美的幽默漫畫家們,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科技的,幾乎個個都能夠敏銳地抓住最新的時下潮流動態,以犀利的手法和幽默而嘲諷的文字,刻畫出人生的百態,實屬難得!如果因此能夠博君一笑,也算是一樁美事吧! 1.  科技幽默漫畫第一則 2.  科技幽默漫畫第二則 3.  科技幽默漫畫第三則 4.  科技幽默漫畫第四則 翻譯自網路How To Geek
文:朱玥羽|圖:編輯部 全 球十大死亡原因「頭號殺手」是心血管疾病。現在科學家經由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將來有一天電子血管可能可以用電流來刺激癒合,而且還能夠提供基因療法來幫助治療心血管類疾病。(在上圖中,蔣興宇教授展示了一段柔軟有彈性而且可以自然生物分解的電子人工血管。)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調研結果,美國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當有必要更換血管來治療晚期心血管疾病時,醫生其實都比較喜歡用從患者體內獲取的血管,但如果患者年齡較大或是病情嚴重,那以上的策略就不可行了。 現已證明,在需要替換寬度超過6毫米的情況下,人造血管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是,當涉及到較小的人造血管時,到目前為止在臨床環境中還沒有成功。南方科技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蔣興宇說,這是因為這种血管與血液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通常會觸發炎症反應,導致天然血管壁增厚並切斷血液流動。 蔣和他的小組報告說,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新型人造血管,它不會引起炎症反應。科學家於10月1日在《物質》雜誌上在線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為了規避炎症問題,蔣和他的合作夥伴們試圖製造將活細胞與電子設備結合在一起的人造血管。首先,他們創建了可自然生物分解的柔軟且有彈性的聚合物膜片,該膜片封裝了由導電液態金屬聚合物製成的電路。接下來,他們將人體血管細胞層沉積在這些薄片上。然後,他們將這些薄板捲起來,形成多層管,和3-D結構類似於天然血管。 在實驗中,用電流來刺激這些人造血管促進了沉積在這些管內壁中的血管細胞的生長和遷移。研究人員說,這種方法可以加快新血管的形成,幫助傷口癒合。 此外,這些設備產生的電場可使細胞膜更具滲透性。反過來,這使得它們更有可能吸收DNA的水母蛋白,從而使細胞發出綠色的光。這些都表明這些電子血管可以搭配和支援基因療法。 在進一步的實驗中,科學家用電子血管代替了實驗兔的頸動脈。在三個月的過程中,對兔子進行的超聲成像顯示,該設備在整個時間內都能提供足夠的血液流動,X射線成像發現,它們看起來像天然動脈一樣起作用,並且沒有變窄的跡象。此後,當研究人員取出植入物並分析兔子的內臟器官時,他們沒有發現人造血管產生炎症反應的跡象。 將來,研究人員打算進行更長期的動物研究。此外,他們希望可以在電子血管中放入傳感器來收集 有關血壓,速度和糖水平的數據。然後,人工智能軟件可以分析這些收集的數據,以對患者的健康狀況以及早期干預的可能需求做出預測。 “目前,我們正在致力於研發這些有關的應用程序。” 另一個可能的研究方向是使用電子血管將藥物輸送給患者。蔣興宇教授說:“這些藥物可以包含在電子血管的聚合物部分中,或者可以通過一些化學變體附著在電子血管的表面。” 這些設備一旦檢測到血液或血管中的問題,便可以通過電子方式釋放這些藥物。蔣興宇教授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新領域,但成本很高,所以我們正在籌集資金以便進行進一步的工作。” 翻譯自網路, Charles Q. Choi
文:朱玥羽|圖:編輯部 GE 通用電氣今天宣布,正在開發具有大型3D打印基座的摩天大樓級風力發電機。GE (通用電氣) 能源集團計劃與建築行業的合作夥伴合作生產打印機和材料,最終將其部署到世界各地。 打造高度更高的渦輪機就可以利用到更高海拔的強風,並且結構支撐更大的葉片,從而產生更大的功率。但是建造更大的渦輪機使得運輸將其組裝在一起所需的零件成為後勤上的噩夢。 GE希望在想要放置渦輪機的任何地方進行3D打印,這樣他們就不必拖拉巨大的混凝土或鋼材塊了。該公司表示,其陸上渦輪機的高度可能高達200米,比西雅圖太空針塔更高,並且是當今美國風力渦輪機平均高度的兩倍以上。 自1980年代以來,陸上風力渦輪機出現了大幅增長,當時,美國的平均水平高度約為20米,這還不包括葉片。在理想條件下,那些早期的渦輪機每台渦輪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約為100kW。到2017年,這些數字增加到84米高,輸出功率超過2MW(2000kW)。在歐洲部分地區,渦輪風不會比地面更強,可以達到更高的高度。德國蓋爾多夫(Gaildorf)是最高的陸上渦輪機之一,塔高達178米。GE希望做得比這些渦輪機更大。 由於GE是全球最大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之一,因此GE完全有這個實力可以迎來風力渦輪機設計和建造的全新時代。但GE並不是第一家研究風能3D打印的公司。初創公司RCAM Technologies從加州能源委員會獲得了125萬美元的資金,於2017年著手以接近3D打印的方式建造了兩座渦輪機塔架,但他們的研發仍在進行中。這意味著GE可能是第一個將具有3D打印基礎的風力渦輪機投入商業生產的公司。該公司於2019年10月完成了首座原型,併計劃於2023年開始生產。 美國國家風能技術中心首席工程師,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3D打印高級研究員Paul Veers說:“您正在尋找的是一種能夠使行業邁向更高水平的技術。”這項新技術可能會減少安裝渦輪機所需的時間和勞力,尤其是在陸上,因為渦輪機通常比海上同類產品要小(海上運輸物料更容易)。 Veers說:“這是下一代風力發電廠的墊腳石,是立足之本。” GE對於成功的建造一個160米高的5MW渦輪機信心十足,並且宣稱這個新的渦輪機每年發電量比現在一般的只有其一半大小的渦輪機還要低,每年節省的電費成本高達“可觀的33%”。GE公司告訴邊沿雜誌(The Verge),由於運輸3D打印機通常比運輸100至200米的塔架更容易,因此有很大的機會將能夠將可再生風能引入新市場。這也會減少運輸巨型建築物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GE可再生能源高級製造技術負責人Matteo Bellucci說:“這是一次國際合作,實際的目的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更可持續的技術來製造這些產品,從而改善世界。” GE及其合作夥伴(3D建築印刷公司COBOD和建材公司LafargeHolcim)正在努力進行3D打印混凝土基座,這些基座的高度可能在10至80米之間。然後,他們可以在底座上再增加一個鋼塔,以使渦輪機更高。歐洲的一些渦輪機塔架已經在現場澆鑄了水泥,以避免運輸這些水泥的麻煩。不過3D打印技術免除了將混凝土塊組裝在一起的人工成本。 3D打印混凝土仍然面臨挑戰。製成的混凝土越堅固,放置起來或是打印起來就會越加困難棘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工程師歐文·羅伯茨(Owen Roberts)解釋說:“在材料特性,材料強度以及印刷的容易程度之間要進行很大的權衡。” 當前很多研究都集中在釐清這種平衡上。業界希望,借助下一代3D打印,陸上風能可以將自身擴展到更清潔,更強大的高度。 翻譯自網路The Verge, Justine Calma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