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編輯部 縣府利用閒置營區,導入美國陸軍麥爾斯交戰訓練系統技術的「鐳戰」軍事體驗營,日前在馬公安宅廢棄營區舉行為期2天的行程,活動首日安排空氣槍射擊、鐳射槍靜、動態打靶等三項活動。除單兵射擊,第二天則安排團隊鐳射對戰,讓近200位大小民眾實地體驗。 縣府旅遊處副處長劉美凡表示,澎湖過去有相當多駐軍,近年來因精實案讓縣內產生多處閒置營區,部份移交縣府接管,縣府為有效運用這些閒置軍事營區資源,在冬季推出鐳射槍生存遊戲。 劉美凡說,「鐳戰」是目前世界公認最為逼真的模仿野戰場景,也是兼具娛樂與軍事特質的體育運動。縣府首次將位於馬公市郊的安宅營區規畫軍事體驗營活動,讓閒置軍營再發揮功用。 雖然主辦單位用心想再現「鐳戰」活動,然而,受限於經費,讓整個活動大打折扣。而且,安宅營區因廢棄已久,部分建物老舊毀損,所以需要花力氣整理場地,某些區域甚至只能以黃色膠帶阻隔,禁止民眾入內。
文、圖:編輯部 今年冬至即將在22日到來。不同於台灣本島民眾吃湯圓度過,澎湖每逢冬至,家家戶戶就會做菜繭和捏雞母狗仔並食用。 「菜繭」是澎湖冬至祭祖不可或缺的供品,傳統菜繭甜和鹹口味都有。鹹的菜繭內餡有小管干、蝦米、肉絲、高麗菜、紅蘿蔔等古早味,甜菜繭則有紅豆、綠豆和花生等餡料,香味四溢,純粹以手工製作,吃起來綿密香軟。 在馬公中華與陽明路口一家傳統早餐店,自15日起一連4天,動員10幾個婆婆媽媽,各自分工製作菜繭,有的負責淘米、研磨及壓實,有的切菜和準備內餡,也有的負責包菜繭,再以傳統古灶蒸煮,一簍簍的菜繭出爐,有葷的、有甜的,從早到晚一天近12個小時忙碌,每天要提供3千個。 該店人員表示,菜繭是澎湖冬至應景供品之一,由於都是真材實料,全數以手工製作,馬公有個一社區每年都訂製菜繭,今年甚至一口氣加訂到9千個,分送給每戶里民葷素共5個,作為冬至祭祖之用。除了提供給預訂的客人,做好的菜繭也有部分零售,一擺放就被搶購一空。 每到冬至,縣內各公私部門、社團、社區或協會等機關,都會舉辦婆婆媽媽和志工們一起舉辦包菜繭、搓湯圓和捏雞母狗仔等活動。除了公私部門等機關,家家戶戶也會自己包菜繭、捏雞母狗和吃湯圓。
文、圖:編輯部 澎湖冬至特色美食「菜繭」,台語發音為「菜幹」。對於澎湖人來說,冬至不是像台灣本島民眾一樣吃湯圓,而是包「菜繭」,還有另一供品「雞母狗」祭拜祖先並食用。對澎湖人來說,沒有吃過菜繭,就好像沒有過冬至一般。而「菜繭」對在外打拼的澎湖遊子而言,是難忘的鄉愁。 而「菜繭」的作法是先將在來米與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漿之後,再揉製成糰做成外皮,包入內餡的菜繭,長得宛如大顆的水餃,大小約一個手掌大,有些民眾因其半月形的外型,給予菜繭「澎湖大水餃」的暱稱。菜繭蒸好後,一股濃濃米香撲鼻而來。 過去多數澎湖家庭在冬至來臨前,全家大小會聚在一起包「菜繭」。然而,時至今日,隨著人口外移變少,部分居民改為直接訂製或購買。 而隨著菜繭近年來成為澎湖代表性飲食文化之一,不只專書或專文予以介紹,甚至還有旅遊業者將其發展為地方特色小旅行。不僅如此,包含縣府等公家或私人機關,也會在冬至到來之前,舉辦包菜繭活動,讓這個菊島限定美食能夠保留下來。 不只冬至,事實上,在其他時候也可以吃到這個特色美食,像是北辰市場就有賣菜繭的攤位。另外,也有其他餐廳有販賣菜繭,讓海內外遊客也有機會在冬至之外的其他時節,享受這個在澎湖才吃的到的限定美食。
文、圖:編輯部 第5屆海峽兩岸珍郵特展14日開幕,該展覽以龍為主題,中國郵政集團副總經理李雄擔任陸方代表團長,他致詞時表示,珍郵特展是文化交流平台,兩岸都是龍的傳人。 兩岸在2008年底直接通郵,2013年開始,每年輪流在兩岸共同舉辦「海峽兩岸珍郵特展」,2016年停辦一次,今年是第5屆,14至18日在郵政物館舉行,亮點包括多款清朝時發行的大龍郵票及第一套大龍郵票手繪稿。 李雄以海峽兩岸郵政交流協會顧問名義擔任這次兩岸珍郵特展中國代表團團長。他致詞時說,方寸之間、天地無限,珍郵特展承載著兩岸郵政文化交流的使命,也反映兩岸民眾深化合作的共同心聲。 李雄介紹,這次特展以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40年為主題,從中國帶來反映龍文化的珍郵藏品,包括大龍郵票、小龍郵票、蟠龍郵票、龍馬郵票等,為台灣集郵愛好者帶來龍文化的盛宴。 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魏健宏說,兩岸直接通郵10年,雙方郵政業務合作交流日益擴展,為兩岸民眾提供更便利的用郵服務,兩岸珍郵特展是兩岸集郵交流重要里程碑,這次中華郵政公司特選擇梅花鹿郵資票,加字發行「海峽兩岸珍特展紀念郵資票」。 魏健宏特別提到選擇梅花鹿,是因大陸在2008年贈台灣一對大貓熊,2011年台灣回贈一對梅花鹿「繁星」與「點點」,這對梅花鹿今年10月剛產下第8胎,成了山東省劉公島當地知名的明星動物。 「兩岸珍郵特展」展覽期間有兩場演講,台灣的郵政聯誼會會長何輝慶主講「特殊時期兩岸通郵封」;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副處長李亞靜主講「郵史薪傳-大龍郵票首發地之郵政博物館巡禮」。
文、圖:編輯部 文化部14日舉行「多元新南向,文化心視野─文化園丁、東南亞暨西亞、南亞國際交流補助成果分享會」,政務次長蕭宗煌致詞指出,從全球觀點看,亞洲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地方,「這塊土地上擁有最多元的族群,國家數量多、語言也很多元,」而台灣因地緣、歷史、血緣、工作等關係,跟東南亞產生諸多連結。 蕭宗煌表示,過去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多僅是婚姻和工作上的連結,近年關係逐漸密切。「與朋友互信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面溝通」,文化部藉策略性活動,盼台灣與東南亞等各個族群能有更實際的交流行為,進而深度認識,希望未來世代,台灣能與亞洲能更緊密連結在一起。 分享會呈現11組團隊新南向交流成果,其中TIFA多元綜藝團帶大家跳起印尼特色舞蹈,展現「心心相印」印尼多族群文化舞蹈來台交流計畫的豐碩成果。 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台灣分會也放映深入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民族的「世界遊牧運動會與突厥文化研究行」影片,引領眾人了解千百年的草原絲路古文明與近代斯拉夫文化的融入與演變。 台灣與菲律賓有相似地理環境、族群文化與歷史命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透過這次交流計畫,於今年暑假赴菲律賓執行21天踏查,參與「2018年菲律賓原住民社區發展移地研究文化地景與生態考古研習營」。政大團隊走訪菲律賓城鎮、海洋及高山,透過深度訪談與觀察,從中汲取他們在經濟發展、政治自治和文化復振等面向的解殖經驗。 台灣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用排灣族傳統文化為基底,以歌入舞,以舞寫歌,嘗試發展現代肢體的語彙。印度舞團Kaishiki Nrityabhasha以東印度古典舞為訓練背景,並融入跨文化主題創作。兩者以雙邊工作坊研習與田野觀摩模式交流,預計明年將進行跨國共製的台印舞蹈創作。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