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齊萩/綜合報導 葡萄牙之行期間不斷向年輕人強調天主教會將對所有人開放後,教宗方濟各今(8日)重申,開放的對象包括LGBTT(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人士)群體,但必須遵循教會的規範,教會有責任在規範框架內,陪伴他們走上個人的靈性之路。方濟各表示,教會為每個人提供空間,「包括那些犯錯誤、跌倒或掙扎的人」。 現年86歲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結束葡萄牙舉行的天主教「世界青年日」(World Youth Day)飛返梵蒂岡,在機上,教宗花了半小時回答記者的提問。有記者質疑天主教會將向「所有人」開放,但天主教會並不允許婦女通過聖秩聖事成為牧師,也不允許同性伴侶結婚,而結婚亦是一種聖禮,與教宗所言顯然不一致。方濟各表示,教會向所有人開放,但教會內部受到律則規範。「根據教規,他們不能參加(某些)聖禮,但這並不代表教會對他們關閉。每個人在教會內以自己的方式遇到上帝。」他說,教會牧師必須以母親般的耐心和愛心陪伴所有人,包括那些不合乎規範的人。 方濟各自10年前接任教宗後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賦予女性在教會中更多的角色,尤其是梵蒂岡的高級職位,但他必須在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此外,方濟各接任後一直努力減少包括對LGBTT的譴責,他曾在年初批評將同性戀定為犯罪的法律是不公正的。另外,教會不允許同婚,甚至不允許祝福同性伴侶,但方濟各支持民事立法,賦予同性伴侶在養老金、健康保險和繼承等領域享有權利。 方濟各在機上還對記者談及他的健康狀況,他表示,6月接受腹部疝氣手術後,復原良好,但還必須再戴束腹帶2、3個月,直到肌肉更強壯些。
記者陸懷恩/台北報導 據陸媒報導,廣深港正謀劃設計時速650公里磁浮線路,共4個方案,如方案通過,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特色,也將成為繼上海浦東第一條商用磁浮鐵路後,大陸再建的第二條磁浮線。 據《廣州日報》報導,第36期「花城院士講壇」5日在廣州舉行以「增強城市基礎設施韌性」為主題的論壇,邀數十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領域院士、學者參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則在現場分享廣深港磁浮線路的設計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說,對照經濟高品質發展、建設世界一流灣區要求,實現便捷、高效、安全、經濟的交通出行,是支撐廣東(灣區)建設的必然考慮;但他認為廣東交通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一體化戰略不清晰、城市擁堵情況嚴重、新技術發展迅速但無序重覆情況突顯等等。 陳湘生提到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磁浮說,該線路設計時速650公里,廣深港主軸位於大灣區經濟最發達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走廊內,2017年客流密度已趨飽和,2035年廣深港主軸客流密度將達2.6億人,能力缺口約4000萬人,因此需新增1條高速項目,來實現滿足廣深港交通需求。 這是此地建造磁浮的構想,且提出4個可能路線方案,但都經過東莞,都預留往北延伸至白雲機場,往南延伸至香港九龍。 上海磁浮列車是中德合作產品,2003年1月投入商業營運至今已20年,路線從地鐵龍陽路站搭乘磁浮列車,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全長29.8公里,最快行進速度每小時431公里,坐一趟僅需7分20秒,是世界首條商業化營運示範線,但因造價太高昂,至今還未開通第二條。 此外,在應付極端氣候對城市交通影響方面,廣州地鐵設計董事長農興中說,「我們也在研究極端災害天氣條件下,比如大雨暴雨,城市怎麼解決內澇問題,我們的設防標準是多少?此外,結合國家十四五重大課題研究專項,針對大客流情況下,如何控制應對運營相關風險,都已開展相關研究。」 據稱,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後,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發展重大技術問題及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完成「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先進軌道交通」專項項下課題,努力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也成為該區的重點建設之一。
記者邢雲/綜合報導 8月7日浙江杭州「西湖大學」官網,張貼一則新聞「管坤良教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震驚學界中人。管坤良在美任教30餘年,原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傑出教授」,是國際知名生化和細胞生物學家,如今受聘西湖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講席教授。這是繼去年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的顏寧之後,再一位著名科學家離美返陸。 1963年生的管坤良,1982年自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唸書,1989年獲普渡大學博士,在美任教30餘年,主要從事細胞生長調控和腫瘤發生信號轉導方面研究。迄今管坤良發表300多篇論文,是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被引用最多的研究人員之一,也是在Hippo領域被引用最多學者和在mTOR領域被引用第二多學者。 被稱「得獎最嚇人」的管坤良,曾獲無數獎項,其中以被視為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的「麥克亞瑟天才獎」最受矚目。據介紹,管坤良首先發現雙專一性蛋白質磷酸脂酶,這類酶在細胞生長、分裂和細胞癌變過程中,起極大作用,這一系列研究在美國和世界同一學科領域中有很大影響,因此榮獲1998年度「麥克亞瑟天才獎」。 「西湖大學」是大陸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研究型大學,該大學借鑒美國加州理工大學規模和史丹佛大學辦學理念,強調「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且多以大陸國家級「千人計畫」頂尖人才領銜組建院系;在7日張貼公告中,管坤良任教後將組建「分子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該實驗室已開始啟動招聘。 這是繼去年被稱「科研女神」的最年輕科學家顏寧,辭去普林斯頓教職返回中國的另一事例。1977年生的顏寧是結構生物學家,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會員(Foreign Associate)、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她在去年10月「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宣佈,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返國加盟廣東深圳醫學科學院擔任創始院長。 顏寧被稱為「清華最年輕教授」,未滿30歲就從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返清華大學任教,至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和《細胞》發表19篇論文,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結構與工作機理等研究。2017年再前往普林斯頓任教,且受聘終身講席教授,沒想到去年決定再返陸。 《外交政策》7月中旬曾發表文章說,有越來越多華裔科學家離開美國,這對華盛頓來說是個壞消息。報導稱,幾十年來,居美的華裔科學家為推動美國科技發展做出貢獻,但隨著美中關係惡化、美國當局針對中國及華裔研究人員的審查增加,該群體越來越多人正離開美國。專家警告,如這一趨勢持續下去,人才流失長期上可能會對美國的科研工作造成重大打擊。 今年6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從2010年到2021年離美的華裔科學家人數不斷上升,其中2018至2021年速度尤其快,很多選擇回到中國。文章認為,這與時任總統川普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不無關係,為華裔研究人員及對華合作帶來寒蟬效應。但即使拜登上台已3年,中美敵意螺旋不斷上升,華裔科學家棄美返華趨勢似未改善。
記者張英傑/台北報導|圖/張英傑攝 日本前首相、日本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今(8)日應邀在凱達格蘭論壇發表專題演講時指出,要阻止台海發生戰爭,台灣應該要有嚇阻能力;他也重申,日本歡迎台灣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立場。 外交部與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今天上午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行「凱達格蘭論壇–2023印太安全對話」,總統蔡英文在論壇開幕式致詞,並由外交部長吳釗燮擔任麻生太郎開幕專題演講的引言人。 針對台海情勢,麻生太郎表示,要阻止台海發生戰爭,台灣應該要有嚇阻能力,包括三個部分,要有實質軍備的嚇阻能力、執行能力,也就是動用武力的意志要有人民同意,以及讓對手充分了解有能力嚇阻的事實。 提及國際合作相關議題,麻生太郎重申日本支持台灣申請加入CPTPP的立場;他也說,台灣的半導體生產技術,再加上日本的材料頂端技術,台日合作非常重要。 麻生太郎強調,台灣人民要有守護台灣的堅決意志,希望未來台灣的領導人也能夠持續跟同享普世價值的日本合作,共同面對外來的挑戰與威迫。  
記者邢雲/新聞分析 大陸人口14億,公民營醫院3.6萬家,全國執業醫師200萬人,一個醫生要服務700人以上,加上城鄉資源不均、公費醫療轉軌不易,因此「醫改」至今數十年仍難去除惡習,「看病難」、「醫病衝突」、「收回扣」仍是醫藥體系通病,很難「藥到病除」。 到大陸醫院看診經驗想必都不太好。某台商訴苦,進上海醫院「國際部」看感冒,醫師問診後開藥,結果拿了十幾包藥,要價800多元(人民幣,下同)。台商抱怨的不是錢,而是為何小感冒吃那麼多藥?這位台商有次在路上遇「碰瓷」,他開車實際未撞到對方,但小心起見還是帶對方去醫院,沒想到醫師什麼都不做,開檢查單就做「核磁共振」,雙方大吵一架後離開,台商付醫院1700多元,付「碰瓷者」2000元。 這是去年下半年的事,顯示「醫改」至今長路漫漫。醫改原意是維持「社會主義」社福本質前提下,鼓勵醫院做好公共服務,為人民提供足夠醫療。從醫院角度來看,公立醫院除享財政補貼外,另就是保險報銷及藥價定價,很大部分靠醫院自創營收。而這其中,就存在許多問題。 社會主義體制下,醫師待遇原就不高,因此,將藥價訂高,醫師開藥越多,就賺越多,是過去「以藥補醫」的政策,但也衍生醫師拿回扣,高報銷醫療器材從中賺差價現象;且容易產生「醫病衝突」,醫生、病患間關係相當緊張,甚至引發暴力衝突。 「以藥補醫」是因早年大陸財政拮据,但醫師不顧病人實際,不斷加價加藥,「看病難,看病貴」卻成大小醫院通病。2012年時任大陸衛生部長陳竺表態,要在「十二五」期間取消,但直到2017年時任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才說,「我們通過醫改破除以藥補醫、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取消實行60多年的藥品加成政策。今後要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切實造福億萬群眾!」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重點在醫院背後,還有許多藥商構成的複雜關係網路,牽一髮動全身。大陸2009年曾成立國務院「基本藥物制度」(EDS),並發布307種藥物為「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院所只准準備、使用和銷售目錄上藥物,但地方政府可增添新藥,藥價由地方政府及藥商協同訂價,但2015年再修改版本。為什麼?如此一來,「尋租」現象不是公開化了嗎? 對藥商來說,想將藥物商業化,與醫院醫師溝通必不可免,「帶金銷售」、學術推動也就成藥商與醫院溝通的主要模式。所謂「帶金」說白就是抽佣金、拿回扣,但因官方前幾年表態從嚴打擊,近年就變相「學術推廣」,以更隱蔽方式進行「帶金銷售」。 中共官方訂出「「2030年健康中國」戰略,但在醫改部分卻僅提及「大幅改善醫療衛生服務,大幅擴大醫療衛生產業,建立包容性改善健康的監管體系」,顯示醫改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