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潘明賜/台北報導
桃園八德區公所管理維護和推廣的「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是桃園珍貴的濕地生態寶庫,也是熱門的觀光旅遊景點,園區保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是親子環教推薦的最佳景觀。桃園市新聞記者協會日昨在該園區辦理114年度自然生態環境教育與宣導活動,由八德區公所協助,主秘徐秀華陪同,會員暫時逃離都市喧囂,沉浸在難得的綠意時光中。
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為全桃園市最大的埤塘公園,於民國97年啟用,年花千萬維護。埤塘是指人工開鑿的蓄水池塘,在桃園地區尤其普遍,用來灌溉農田並有滯洪功能。最早的埤塘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記協會員走訪八德埤塘公園,走到園區次要入口,一尊名為「四眼蛙蛙」的大型裝置藝術映入眼簾,這是昔日「桃園地景藝術節」的遺產,如今已成為公園的標誌性地景。

在參觀活動中,環境教育專案經理黃彥霖帶隊解說,並帶領會員認識外來入侵種、水質改善、復育行動及餵食影響等相關知識,共同響應自然生態與環境永續議題。他指出,八德埤塘生態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周邊生態環境經由台灣大學與林務局共同認證,並獲農業部評定為最適合繁殖原生物種的區域之一。
本土野生稻種鬼稻,是八德埤塘公園園區重點復育物種之一。野生稻又稱鬼仔稻、鬼稻、紅鬚稻,在外觀上與白米有所區隔,不會作為食用,但可以作為科學研究,並培育野生稻雜交種,在極端氣候下可為稻米品種改良的作物。

為何稱呼為鬼稻?環境教育專案經理黃彥霖指出,其稻穗稀疏穀粒較小,成熟時容易自動脫落,因此成熟採摘時,常常是兩手空空,無法採摘到稻米,因此稱之為鬼稻。原以為已絕種,1979年左右,在桃園地區再次發現,而復育在苗栗農改場及台大校園。其葉狹窄,幼苗較難與李氏禾區別,開花時花穗帶紅色才易於識別。
鬼稻屬於多年生植物,不適合人類種植,但因長期在自然環境下繁殖,對環境的耐性,如水災、旱災、病蟲害等,具有抗逆境特性,最適合提供栽培稻育種時所需。
八德埤塘公園擁有滿滿的綠意自然景觀,如同綠色秘境,可以發現夜鷺停在樹梢,紅冠水雞在水草間穿梭覓食,各種禽類雲集物,還近距離與候鳥大白鷺不期相遇,身影優雅的大白鷺在埤塘中覓食,時而抬頭望向人群。

埤塘是八德埤塘公園的主角,在清澈見底的水面,靜靜觀察埤塘生物,鴨群悠然的在水面漫游,水中有烏龜、大小魚群及台灣萍蓬草、荷花。沿著木棧道可至走到濕地平台、高架涼亭或親水護岸,深入探索埤塘這片濕地,體會埤塘保存的價值。
八德埤塘公園佔地約4.5公頃,園區24小時開放,位於八德區興豐路1315號。園區內有大片草皮、人工浮島及木造景觀咖啡屋。黃彥霖介紹指出,園區定期舉辦以埤塘歷史與生態為主軸的環境教育活動,透過自然觀察、科學實作和互動遊戲,帶領遊客認識埤塘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保存的價值。園區提供免費停車,受理導覽解說志工預約。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桃園綠色秘境八德埤塘生態公園 鴨群漫游夜鷺候鳥棲息親子遊首選














































王縣長表示,今(114)年4月彰化接待6家日本知名旅行社來台考察,以日本市場的視角包裝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推廣特色觀光,引領更多遊客蒞臨彰化。當時提到會邀請日本高中生來台灣見學,今天迎來第一批學生,分為6條路線,走訪彰化各處景點。期望藉此拓展觀光市場,吸引更多日本遊客來訪彰化,創造雙方合作的經濟效益。
城觀處表示,見學團自王功漁港啟程,體驗漁村文化與海岸生態;隨後漫步鹿港老街與龍山寺,感受古城風華與在地信仰;在鹿港民俗文物館學習傳統建築美學,並前往自然生態教育中心了解環境教育成果。學生也到卦山村3樓參訪彰化控,感受彰化豐富的飲食文化,以及八卦山大佛風景區,漫步於天空步道欣賞市區美景,深刻體驗人文與自然交織的美好時光。惟因昨日適逢颱風來襲,意猶未盡,今(13)下午見學團全數集結再度到訪,參觀彰化扇形車庫,俯瞰整座圓弧車庫的樣貌,細數著歲月從鐵軌走過的痕跡。
本次活動除觀光外,更著重「青年調研交流」。日本學生以年輕旅客角度填寫問卷與現地觀察,針對景點吸引力、交通便利性、導覽設計與環境維護等面向提出建議,提供縣府作為未來優化觀光的參考。透過青年交流與觀察回饋,為在地觀光注入創意與國際視野。縣府將持續推動「青年國際見學」與「永續文化觀光」,吸引更多海外青年透過旅行,認識彰化、喜愛彰化,攜手打造更具深度與溫度的國際觀光品牌。
為行銷南投永續旅遊,南投縣政府與臺中國際機場合作,於10日接待日本高松機場媒體團,安排深入在地的自然與文化體驗行程,親身感受南投山林美景與地方特色。



南投縣還有多項獎勵措施與精彩活動,包括「南投旅遊好康月」、「十全十美縣市引客方案」、「健行節」、「2025南投花卉嘉年華」、「日月潭花火音樂嘉年華」,更將因應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推出南投旅遊好康月之普發現金加碼專案,歡迎旅客規劃專屬的南投之旅。更多活動及獎勵訊息請上南投旅遊網查詢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12月6日、7日將於逐鹿文創園區盛大舉辦「2025嘉義縣部落旅遊節」,融合鄒族部落文化特色,規劃多元豐富的展演、市集及文化體驗內容,邀請全國民眾一同走進阿里山,感受鄒族山林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想深入體驗阿里山咖啡文化,則不可錯過「鄒築園」,這裡是阿里山精品咖啡的代表品牌,從豆種選育、烘焙到品飲皆展現專業職人精神;而在「金皮雕工作室」遊客可親手體驗皮雕敲打創作,製作出獨一無二、富含手作溫度的紀念品,為旅程留下專屬回憶。
來到阿里山,沿線的在地美食不容錯過,「石桌羊肉店」以現宰帶皮羊肉聞名,肉質軟嫩Q彈、毫無羶味;「街角永富苦茶油雞」以苦茶油雞與山葵煮雞湯展現山區料理特色;「林園茶香美食田媽媽」將自家茶葉入菜,創造出茶香四溢、風味獨具的創意料理。
文觀局強調,部落旅遊節不僅是一場年度文化盛會,更是推動永續觀光與文化保存的重要行動,推廣「樂野至里佳」二日遊路線也期盼帶動部落觀光產業發展,誠摯邀請全國民眾參與「2025嘉義縣部落旅遊節」展開一趟「美得令人窒息」的部落慢遊之旅!










東石向禾休閒漁場種植紅樹林與南美蟛蜞菊,兼具護岸與淨水功能,園區推出「划環保船、摸文蛤、釣魚樂」等體驗,其中由回收保麗龍及海漂廢棄物打造的「環保船」最具亮點,寓教於樂的設計讓遊客在體驗中學習環保與生態的重要性。
布袋好美船屋以手作推動地方再生,推出「廢材變水水背包吊飾」及「廢材變生氣盎然的植栽」等體驗,讓遊客將蚵架廢材重新創造成藝術品,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東石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是賞鳥愛好者的生態聖地,其中「觀海樓」為鰲鼓濕地制高點,登上高樓即可遠眺外傘頂洲與濕地美景,此處設置3台免費高倍率望遠鏡,可近距離觀察成群的鸕鷀、雁鴨、鷸鴴等水鳥生態,駐點人員也會隨時分享最新鳥況與生態觀察重點,是認識濕地鳥類的最佳地點。
「鷺境嘉義」活動期間推出「集章贈限定候鳥造型吊飾」活動,集章點包含元泉益食品工廠、布袋海上巴士、白水湖蚵學家、向禾休閒漁場、好美船屋(好美農漁產)、余順豐花生觀光工廠、志哥的漁塭人生、東石50分Life工作室、東石外傘頂洲(凱旋號)、洲南鹽場以及鰲鼓濕地生態展示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