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20

布袋衛生所整合疫苗接種與癌症篩檢 及早揪出大腸癌原位癌

布袋衛生所整合疫苗接種與癌症篩檢 及早揪出大腸癌原位癌
布袋衛生所整合疫苗接種與癌症篩檢 及早揪出大腸癌原位癌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民眾張女士在去年10月前往布袋衛生所接種新冠疫苗,候診時蔡護理師主動上前進行衛教宣導,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民眾檢查後發現異常,經轉介至臺中榮民總醫院確診為原位癌並及時治療,最終順利康復。

衛生局說明,不少民眾因平日工作忙碌而忽略自身健康,反映許多人「沒時間、沒症狀就不篩檢」的心態,布袋衛生所推動「在地安康」計畫,將癌症篩檢融入日常疫苗接種服務中,張女士在衛生所主動邀請之下完成大腸癌篩檢,不僅發現原位癌,也順利治療康復。

如今確診滿一年,張女士開心表示,自己很幸運,因為護理師專業且多一步的關心,讓自己及早發現狀況,治療過程也很順利,已完全恢復健康,並重返崗位工作。

張女士今日與蔡護理師在候診區感動重逢,兩人互相致意的畫面溫暖人心。張女士更主動向其他候診民眾講述自己的故事,鼓勵大家利用衛生所資源篩檢。

布袋衛生所黃嘉文代理主任指出,這位民眾的故事是衛生所同仁努力催檢最好的回饋,不僅拯救一個生命,也讓更多人正視篩檢的重要性。

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大腸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趨勢,呼籲45-74歲民眾,40-44歲具家族史民眾每2年一次完成糞便潛血檢查,可在行動醫療巡迴、社區癌篩設站完成檢查,或至國民健康署資格審查通過之醫療院所受檢,相關訊息可至衛生局(所)網站或臉書粉絲團查詢,或洽嘉義縣各鄉鎮市衛生所或衛生局。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布袋衛生所整合疫苗接種與癌症篩檢 及早揪出大腸癌原位癌

來吉遇見鄒族、奮起湖尋味山城 嘉義縣推二日部落文化遊

來吉遇見鄒族、奮起湖尋味山城 嘉義縣推二日部落文化遊
來吉遇見鄒族、奮起湖尋味山城 嘉義縣推二日部落文化遊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持續推動「鄒族部落觀光」品牌,以文化、自然與生活體驗為核心,推出全新「來吉—奮起湖」二日深度遊程,邀請遊客親自走入部落,品嚐美食、漫步老街,感受山林與文化交織的嘉義魅力。同時預告「2025嘉義部落旅遊節」將於12月6日至7日在逐鹿文創園區盛大登場,歡迎全國民眾一同感受鄒族文化的熱情與創意。

位於阿里山的來吉部落擁有豐富的鄒族文化與自然景觀,是體驗部落生活的絕佳地點,遊客可在「富足聖山市集」參加部落小農市集、品嚐鄒族風味料理,或與親友預約「浮誇圓盤烤肉」,享受滿桌山珍的共享盛宴。市集內也設有多項手作體驗,如木製山豬DIY、手洗愛玉與咖啡烘豆等活動,讓旅人將文化體驗融入生活,帶走溫度與回憶。不遠處的「得恩亞納永久屋聚落」以繽紛屋頂與合掌式建築聞名,是莫拉克風災後重建的象徵,被譽為「台版合掌村」,遊客可在此造訪鄒族家庭料理工作坊,品嚐「鄒族女人的私房菜」等傳統風味,感受重建後部落的生命力與人情溫度。

第二天的行程則推薦前往雲霧繚繞的「奮起湖」,這座山城以老街與便當文化聞名,遊客可漫步於懷舊巷弄間,品嚐阿里山在地美食、選購手工伴手禮,或前往「石棹步道群」感受自然魅力;步道以「茶、霧、雲、霞、櫻、愛」為主題,交織出最具阿里山意象的旅遊畫面。若想放慢腳步,也可造訪人氣茶屋—「佐一茶屋」以日式建築與山巒雲霧景觀打造儀式感餐飲體驗;「ZENGIN然井茗露」則以法式甜點與玻璃屋設計,讓旅人在雲霧間優雅品茗,靜享山城的寧謐時光。

文化觀光局指出,鄒族文化是嘉義最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縣府近年積極串連部落、旅宿與觀光產業,推廣永續旅遊與在地文化體驗,讓更多旅客能透過實際參與,深入理解鄒族的文化精神與生活智慧。

嘉義縣將於12月6日至7日在逐鹿文創園區舉辦「2025嘉義部落旅遊節」,活動匯聚鄒族工藝、美食市集、文化表演與體驗活動,展現嘉義原鄉的多元風貌。

文觀局誠摯邀請全國民眾,在冬季走訪嘉義山林,親自走進部落、品味文化,體驗「吃在地、玩在地」的旅行樂趣,一同見證嘉義鄒族文化的活力與感動。更多旅遊資訊,請上「慢遊嘉義」粉絲專頁或加入「慢遊嘉義」Line@(@chiayitravel)查詢。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來吉遇見鄒族、奮起湖尋味山城 嘉義縣推二日部落文化遊

114年度女童軍歲末敬老關懷活動體驗營 溫情登場

114年度女童軍歲末敬老關懷活動體驗營 溫情登場
114年度女童軍歲末敬老關懷活動體驗營 溫情登場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南投縣政府24日帶領本縣各級學校女童軍學生共100名,參與由南投縣女童軍會承辦的「114年度女童軍歲末敬老關懷活動體驗營」。活動上午分別前往清流部落及中原部落關懷據點,透過陪伴長者、互動交流及隊伍精心準備的才藝表演,為社區長者帶來溫暖與活力,共同營造歲末歡樂氛圍。

活動開始前,學生們在大會安排下進行環境認識及任務說明,隨後分別前往兩個據點展開關懷服務。學生們帶來多元精彩的才藝演出,並與爺爺奶奶們共同手作紀念品,長者們臉上滿是笑容,現場互動熱絡。童軍以實際行動展現敬老精神,傳遞溫馨與祝福,也讓社區長者感受到滿滿關懷。

下午則安排至惠蓀林場進行環境教育體驗,學生在專業人員帶領下認識生態環境,並參與 DIY 活動,在大自然中學習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透過戶外學習與體驗,學生不僅增進環境知識,也將童軍所強調的「健康生活」與服務精神延伸至自然關懷的實踐。

縣府教育處王淑玲處長表示,歲末敬老關懷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與服務精神,更是落實童軍教育中「服務社會人群」的重要價值。透過實際走進社區、與長者互動,學生能學習尊重與關懷,累積教科書以外的生命教育經驗,是非常珍貴的成長歷程。王處長也特別肯定承辦單位的細心規劃,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現熱情並獲得深刻學習。

面對高齡化社會,推動青銀共融行動極具意義。童軍教育強調品格與服務,此次活動不僅讓長者感受到陪伴,也讓學生在付出過程中獲得啟發,促進世代間的理解與連結。縣府期盼未來能持續推動類似活動,讓更多學子參與,攜手打造更友善、更溫暖的南投。

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114年度女童軍歲末敬老關懷活動體驗營 溫情登場

雲林食農教育深入在地 農業處領後埔國小師生探尋可可、酪梨及社區永續雞場

雲林食農教育深入在地 農業處領後埔國小師生探尋可可、酪梨及社區永續雞場
雲林食農教育深入在地 農業處領後埔國小師生探尋可可、酪梨及社區永續雞場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為了讓食農教育向下扎根,雲林縣政府農業處今(24)日委託雲林縣農會帶領土庫鎮後埔國小六年級全體師生走出教室,深入莿桐鄉的田野,進行一場結合「產地、生態、永續、共好」的深度食農教育之旅。活動內容橫跨新興的可可產業、高營養價值的酪梨生態農場,以及見證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社區雞場,讓學童親身感受雲林農業的多元面貌與永續價值。

後埔國小師生認識可可樹、品嚐可可果實
後埔國小師生認識可可樹、品嚐可可果實

活動第一站,師生們來到莿桐鄉的可可園。許多學童首次親眼見到可可樹,對於製作巧克力的「原料」長在樹上的樣貌大感驚奇,並在青農鄭凱元指導下品嘗了新鮮可可果的獨特酸甜風味,了解可可從果實到巧克力的奇妙旅程。

緊接著,一行人沿著鄉間小路轉往「金緣生態酪梨農場」。園主莊坤湖不僅熱情帶領師生實際走入有綠保標章的酪梨園,更化身為「酪梨博士」,詳細解說被譽為「森林奶油」的酪梨豐富營養價值。園主也介紹了農場內多達20幾種不同品種的酪梨,讓師生們大開眼界,打破對酪梨的單一印象,深刻體會到雲林農民在農業上的努力與專業。

參訪金緣生態酪梨農場,品嚐酪梨沙拉、酪梨牛奶與酪梨豆漿
參訪金緣生態酪梨農場,品嚐酪梨沙拉、酪梨牛奶與酪梨豆漿

最後深入榮村社區,了解在地歷史與產業文化。師生們參訪了由「凱馨實業」支持的榮村社區放養雞場。凱馨實業不僅是在地知名產業,更積極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將其專業資源與飼養經驗帶入社區,並延伸至偏鄉,輔導原住民部落改善生活。此舉不僅幫助他們建立永續生計,更重要的是減少了部落居民為生存而「與林爭地」,進而砍伐或破壞森林的行為,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而榮村社區模式所產生的收益更直接回饋至社區的「長青食堂」,為在地的長者提供溫暖的共餐服務,形成一個從產業到社會、從環境到人文的「善的循環」。

參訪榮村社區由社區理事長介紹社區及社區小農場
參訪榮村社區由社區理事長介紹社區及社區小農場

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縣是臺灣的農業大縣,我們不只有豐富的物產,更有許多深具理念的農民與企業。此次食農教育,不只讓孩子們認識食物的原貌,更讓他們看到農業如何結合生態、文化,甚至實踐社會共好。

農業處表示,縣府將持續推動此類深入產地的教育活動,讓食農教育在雲林這片土地上扎下更深的根基。透過親身體驗,學童們不僅學到了可可與酪梨的知識,更深刻體會到在地產業如何回饋鄉里,為這片土地帶來正向的改變。

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雲林食農教育深入在地 農業處領後埔國小師生探尋可可、酪梨及社區永續雞場

智慧雲林新願景!縣府從媒體識讀到青年創新 打造全方位治理新風貌

智慧雲林新願景!縣府從媒體識讀到青年創新 打造全方位治理新風貌
智慧雲林新願景!縣府從媒體識讀到青年創新 打造全方位治理新風貌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為提升公務人員與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與數位行銷素養,雲林縣政府於11月24日下午在縣府大禮堂舉辦「網路媒體識讀與自我品牌經營術」講座,邀請知名講師房業涵主講,吸引眾多縣府同仁與民眾熱烈參與。謝淑亞副縣長特別出席致詞,強調「網路傳播是現代資訊社會的重要力量,唯有具備正確的媒體識讀與自我品牌經營能力,才能在資訊洪流中成為影響力的主體」。

講師房業涵以生動的案例與實務經驗,分享如何運用社群行銷與影像敘事提升內容吸引力,同時提醒聽眾辨識假訊息與網路輿情的重要性。
講師房業涵以生動的案例與實務經驗,分享如何運用社群行銷與影像敘事提升內容吸引力,同時提醒聽眾辨識假訊息與網路輿情的重要性。

謝淑亞副縣長於致詞中以自身經驗分享,最初透過臉書社群發表每日心情日記,期望加強與民眾溝通連結。隨著社群平台與新媒體快速發展,公部門的訊息傳遞也面臨轉型挑戰。本次講座結合實務案例與互動討論,期盼協助參與者建立正確的媒體識讀觀念,並學習以創新方式經營自我品牌,使政策理念能以更親民、更有效的方式傳達給民眾。

謝淑亞副縣長提到小心辨別網路訊息真偽以及妥善利用資訊科技創造機會已經是當前社會的重要課題。
謝淑亞副縣長提到小心辨別網路訊息真偽以及妥善利用資訊科技創造機會已經是當前社會的重要課題。

謝副縣長進一步指出,AI與傳播科技的進步,也造成許多偽假資訊充斥網路中,先前社群媒體上甚至流傳張麗善縣長代言販售農產品的偽造影片。然而隨著媒體資訊流通的迅速便利,同時也能帶來新的渠道與方向,例如「來莿桐找sandy」莿桐鄉農會張鈺萱總幹事利用短影音行銷成功拓展莿桐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因此,小心辨別網路訊息真偽以及妥善利用資訊科技創造機會已經是當前社會的重要課題。

講師房業涵以生動的案例與實務經驗,分享如何運用社群行銷與影像敘事提升內容吸引力,同時提醒聽眾辨識假訊息與網路輿情的重要性。現場互動氣氛熱烈,與會者紛紛表示收穫豐富。

縣府近年積極推動多項創新政策,以「永續、幸福、創新」為施政主軸,展現雲林軟實力與地方活力。在農業方面,持續推動智慧農業與青農培力計畫,引進數位監測與品牌包裝輔導,成功讓「雲林良品」在國內外市場打響知名度;在青年政策上,縣府設立「青年創業基地」及「青聚點」,提供創業諮詢、行銷課程與資金媒合,鼓勵青年返鄉築夢,形塑「青年即力量」的新價值。

此外,在文化與社福領域,縣府近年推動「文化扎根行動計畫」,支持地方藝文團體發展與社區美學營造,並透過「幸福長青計畫」及「弱勢家庭關懷網絡」強化社會安全體系,展現縣府「以人為本、幸福雲林」的施政理念。

活動最後,主辦單位也準備精美小禮與抽獎活動,為講座畫下熱烈圓滿的句點。縣府表示,未來將持續規劃多元化的公務與民眾講座,期盼透過知識交流與技能培訓,推動雲林縣邁向更具韌性與創新的新時代。

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智慧雲林新願景!縣府從媒體識讀到青年創新 打造全方位治理新風貌

雲縣產官學合作再展成果 化回收膜材為地震防護頭套 守護學童

雲縣產官學合作再展成果 化回收膜材為地震防護頭套 守護學童
雲縣產官學合作再展成果 化回收膜材為地震防護頭套 守護學童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為強化學童在天然災害地震來臨時的個人防護,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與榮洲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捐贈 1,500 頂地震防護頭套予雲縣學童使用,今(24)日下午於公誠國小活動中心舉行「布出新力量 守護每份愛~機能膜材讓關懷更有力 地震頭套捐贈儀式」,縣長張麗善感謝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與榮洲紡織公司充分展現社會責任,守護雲林學童。

雲縣產官學合作再展成果 化回收膜材為地震防護頭套 守護學童
雲縣產官學合作再展成果 化回收膜材為地震防護頭套 守護學童

捐贈儀式由張麗善縣長、紡織綜合所黃博雄協理、榮洲紡織許富期特助、公誠國小蔡宜芳校長、以及縣府計畫處李明岳處長、建設處廖政彥處長、消防局林文山局長,及教育處、農業處代表共同出席。由紡織綜合所黃博雄協理贈送1500頂地震防護頭套予蔡宜芳校長,並由蔡校長代表全體師生致上感謝狀表達謝意,張縣長見證,在温馨的氣氛中傳達對學童的深深關懷。

由紡織綜合所黃博雄協理贈送1500頂地震防護頭套予蔡宜芳校長,並由蔡校長代表全體師生致上感謝狀表達謝意,張縣長見證
由紡織綜合所黃博雄協理贈送1500頂地震防護頭套予蔡宜芳校長,並由蔡校長代表全體師生致上感謝狀表達謝意,張縣長見證

縣長張麗善表示,感謝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與榮洲紡織公司秉持立足在地與回饋社會理念,長期投入公益行動與環境永續推動,展現深厚的地方連結與責任實踐。此次捐贈活動象徵著產、官、學再次攜手合作的重要成果,紡織綜合所將環境永續與科技研發結合,以回收材料製作防災用品,搭配榮州紡織提供的尼龍布料,提升頭套強度,能耐受一定的衝擊力,地震時可避免落物砸傷,保護頭部安全外,平時也可以作為睡枕與座椅靠墊,柔軟又舒適,展現環境永續、科技研發及生活創意。

張縣長指出,縣府未來也將持續與產業夥伴合作,提升校園災害防護能量,為孩子打造更安全、安心的學習環境,並期盼藉由此次善舉帶動更多企業投入公益行列,讓永續發展與安全教育在地方深根,形成良善循環,為下一代營造更具韌性與希望的成長環境。

張縣長等貴賓們一一為學童們穿戴上震防護頭套
張縣長等貴賓們一一為學童們穿戴上震防護頭套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協理黃博雄表示,此次捐贈的防護頭套採高機能性布料製成,利用海洋的寶特瓶及廢棄漁網回收再製技術,透過淋膜複合與全耐隆回收製程,將廢棄漁網轉化為具阻氣性與耐用性的布膜材料並應用於頭套生產,落實循環經濟與資源再利用理念,地震頭套可於地震來臨時迅速取用並提供有效防護,協助學童在第一時間提升自我安全防護能力,展現科技實用化與守護化的價值。

計畫處長李明岳表示,透過這項捐贈體現紡織綜合所在紡織技術創新上的成果,也彰顯其在環境永續與安全防護領域的深耕與承諾。同時,將廢棄資源重獲新生,化身為守護孩童安全的防護產品,在地震災害來臨時能迅速取用,為學童多添一層即時而可靠的安全保護。

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雲縣產官學合作再展成果 化回收膜材為地震防護頭套 守護學童

安全第一!基隆市立游泳池45年首度大維修 12月起封館3個月

安全第一!基隆市立游泳池45年首度大維修 12月起封館3個月
安全第一!基隆市立游泳池45年首度大維修 12月起封館3個月

墨新聞|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

基隆市立游泳池自民國69年完工後,使用至至今超過45年,泳池結構下方滲水、場內照明不足、磁磚破損及游泳訓練跳水台等問題,積存已久,嚴重影響使用安全。為確保市民使用安全,並提升友善運動環境,基隆市立游泳池自今(114)年12月1日起至明(115)年2月28日起,封館3個月,辦理45年首度池體安全大維修,預計完成後,迎來全新照明、安全跳水台等完善場域設施。

市立游泳池地下室漏水積水。

基隆市市立體育場場長林柏樹表示,因市立泳池下方滲水嚴重,池體安全結構修繕刻不容緩,自113年起,體育場便積極申請運動部(前身教育部體育署)的優化運動場館及環境計畫,並爭取到泳池修繕經費共1,300 萬元,已於114 年 9 月 23 日開工,先就周邊觀眾席磁磚等項目施作;同時,體育場在114年11月7日會同泳池的高度使用單位,包含各級學校體育促進會代表、各游泳協會、體育會、及民意代表召開說明會議,最終共識決定於泳池12月淡季到過年期間整修,力求將影響程度降至最低,並於施工期間泳池暫停對外開放。

市立游泳池部分區域鋼筋鏽蝕混泥土剝落。

基隆市政府教育處表示,基隆市立游泳池本次主要是針對泳池地下結構體安全問題修繕,惟泳池整體長年燈光照度不明、選手游泳訓練跳水台高度問題,亦在此次整修一併妥善處處理,預計完成修繕後,於農曆年後開放,提供市民更安全、舒適的運動環境;同時,市府規劃於泳池重新開放時,辦理試營運,試營運期間是否提供市民優惠票價等措施,正進一步研議中。

市立游泳池看台區損毀。

另外,除提升市立泳池環境外,教育處亦同步積極優化校園泳池,並開放民眾使用,近期如七堵國小溫水泳池於114年11月完成新增蒸氣室、烤箱及SPA池水療設備修繕,完善泳池多項設施功能,並引進專業委外廠商對外經營,在114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試營運,讓民眾有更多元運動選擇。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安全第一!基隆市立游泳池45年首度大維修 12月起封館3個月

醫師到你家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與居家護理所 推出「中醫到宅針灸」

醫師到你家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與居家護理所 推出「中醫到宅針灸」
醫師到你家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與居家護理所 推出「中醫到宅針灸」

墨新聞|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隨著高齡人口快速攀升,「看診不方便」成許多長者的共同困境。為中風後遺症、骨折、退化性疾病或行動不便,難以定期返院治療的長者不再因交通限制而中斷治療,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與居家護理所推出「中醫到宅針灸」在「全民健康保險中醫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支持下,讓中醫師直接走進家門,把診間搬到客廳透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長者在家中就能有效減痛、增能,重新找回生活品質。

執行居家醫療服務多年的中醫師許景勝表示,到宅針灸對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與慢性疼痛長期臥床與失能患者」以及「精神與睡眠障礙等族群都有良好成效,也大幅減少長者因舟車勞頓而中斷治療的情況透過規律施針,許多長者在熟悉的家中環境,就能逐步恢復身體功能。

圖説: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與居家護理所推出「中醫到宅針灸」。(聖功醫院提供)

在本院居家中醫團隊中,已有許多個案透過到宅針灸,看見身體逐漸恢復的希望顏張奶奶因腦中風失能,從PAC到進住護理之家,再到返回家中接受居家醫療,這一路的陪伴與治療,都由本院團隊串接照護透過持續的針灸與復能介入,奶奶的肢體活動逐漸進步,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高齡98歲的黃邱奶奶則是「活躍老化」的最佳代表,中醫針灸配合基礎體能訓練,加上家人全力支持照護,從每日飲食營養到中藥養身飲,讓長壽也能活得健康;王奶奶因髖關節骨折曾一度無法行走,返家後透過到宅針灸搭配復健與照護指導,疼痛逐漸減輕、身體力量慢慢回來,如今已能重新站起緩步行走

中醫到宅針灸不只縮短醫療距離,更把醫療的溫度帶進家中,讓長者在最安心的地方重新找回健康與尊嚴,也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高屏業務組的支持與協助,使居家中醫與到宅針灸得以順利推動,讓更多行動不便的長者能在家中獲得即時而友善的醫療照護。若有居家中醫服務需求,歡迎洽詢聖功醫院居家護理所 (07)2238153分機2290。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醫師到你家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與居家護理所 推出「中醫到宅針灸」

CRPD實踐在基隆!基隆市府助71位身障生實習旅宿業 提前建立就業信心

crpd實踐在基隆!基隆市府助71位身障生實習旅宿業 提前建立就業信心
CRPD實踐在基隆!基隆市府助71位身障生實習旅宿業 提前建立就業信心

墨新聞|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

基隆市政府社會處為超前部署身心障礙學生的就業需求,特別針對本市高中職學校綜合職能班學生舉辦三場「身心障礙學生職前準備團體活動」。社會處處長楊玉欣日指出,活動成功引導 71 位 學生實際走入職場,親身體驗 房務清潔與餐飲外場 等核心技能,透過在 基隆倉箱蜜境文旅 和 臺北六福萬怡酒店 的實作訓練,提前建立職場適應能力與信心。

本次系列活動於分三梯次進行,主要參與對象為目前在學的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活動設計旨在讓他們能接觸未來職場所需具備的基礎技能,並透過在實際的飯店與文旅場域體驗,了解服務業的標準與要求。這些寶貴的親身體驗,不僅讓學生實際感受工作的辛勞與挑戰,也幫助他們在畢業前,即能縮短學用落差,建立對職場環境的正確認知。

楊玉欣表示,身心障礙學生群體中,有許多來自單親、新住民、原住民及高風險家庭等,他們在社會經濟條件上往往面臨更為複雜的挑戰,因此更需要政府與社會的優先支持與協助。這次職前團體活動的核心目標,就是讓這些相對弱勢的學生有機會透過成功體驗,從中建立成就感與自信心。她強調,鼓勵身心障礙者積極參與職場,不僅能實質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生活品質,更是體現社會包容性與多樣性的重要價值。

基隆市政府社會處將持續堅定的推動社會包容,促進多元就業,確保公共服務能成為身障朋友強有力的支援系統。同時,也會引導企業逐步調整,認可身心障礙者的獨特能力與貢獻,共同努力創造一個真正友善共融、充滿愛與無障礙的職場環境。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CRPD實踐在基隆!基隆市府助71位身障生實習旅宿業 提前建立就業信心

嘉義縣人氣店家票選開跑 完成投票抽 iPhone 17 PRO、75 吋電視

嘉義縣人氣店家票選開跑 完成投票抽-iphone-17-pro、75-吋電視
嘉義縣人氣店家票選開跑 完成投票抽 iPhone 17 PRO、75 吋電視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嘉義縣政府舉辦「光躍嘉義‧百大嘉選榜」票選活動,邀請民眾選出最代表嘉義縣的美食及景點。今24日記者會邀請全縣18鄉鎮店家齊聚記者會展示自家招牌美食,食尚玩家主持人朵拉(Dora)及曾子余也到現場與縣長翁章梁分享嘉義縣的私房景點。

活動時間自114年12月3日起至115年1月16日止,嘉義縣共有68家美食店家及136處景點參與,由全民投票並在115年2月9日頒獎典禮揭曉前10大人氣美食及景點。

投票有機會抽中iPhone 17 PRO手機、75吋4K電視、阿里山英迪格酒店精品房一泊一食住宿券等大獎,還有嘉義縣長榮文苑酒店住宿券、嘉義鄒伙呷精選禮盒。115年1月2日將抽出首波獎項,2月9日頒獎典禮將抽出最大獎。

票選網址為 https://chiayitop100.tvbs.events/ ,只需使用Line帳號、Facebook帳號或google信箱完成註冊,每日就能在「美食組」及「景點組」分別投下5票,5票須投給不同店家及景點。

朵拉分享自己拍攝節目的經驗,過去到嘉義主要介紹美食,隨著更深入認識嘉義,發現嘉義各地都很美,布袋好美里的3D彩繪也讓人印象深刻,大家除了投票外還能仔細瀏覽投票網站,能認識更多嘉義景點。

曾子余分享布袋東石鮮蚵鮮美,阿里山公路的石桌羊肉爐十分美味,在寒冷天氣吃更適合,而大林鎮的佐登妮絲城堡也值得造訪。

翁章梁說,投票除了有機會抽中大獎,還能讓支持的店家登上嘉義縣10大美食及景點,明年3月燈會舉辦時將有全國各地的遊客湧入嘉義,投票結果可以讓遊客更有方向感,知道怎麼玩、怎麼吃。

翁章梁也指出,2026台灣燈會將在3月3日至3月15日於縣府前廣場舉辦,燈會以「點亮嘉義‧光躍台灣」為主軸,目前全力規畫主題燈區及特色展演,敬請拭目以待。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嘉義縣人氣店家票選開跑 完成投票抽 iPhone 17 PRO、75 吋電視

多元文化共融 嘉義縣社會局培植新住民投入跨文化服務

多元文化共融 嘉義縣社會局培植新住民投入跨文化服務
多元文化共融 嘉義縣社會局培植新住民投入跨文化服務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嘉義縣有14,069戶新住民家庭,為普及新住民照顧服務,嘉義縣社會局自108年起,將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劃分山、海區,除透過專業社工進行新住民家庭關懷,另培植新住民成為通譯暨關懷員,運用其語言、同鄉關懷同鄉優勢,協助社工以家訪、電訪、到中心值班方式,共同關懷縣內新住民家庭。

嘉義縣政府結合內政部移民署經費挹注,辦理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山區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位於民雄社福館,海區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則位在朴子東石國中第二校區婦幼館。

截至11月,共培訓81位合格通譯暨關懷員。其中,服務年資超過三年且定期參與在職訓練的成員,晉升為資深通譯暨關懷員。他們不僅為嘉義縣的新住民家庭提供服務,更成為多元文化社區的推廣講師。透過故事講述技巧、簡報製作及跨文化議題探討等專業訓練,這些資深講師在結訓後,與新住民中心一同深入縣內各社區,推廣母國文化並分享自身生命故事。目前,已有21位多元文化推廣講師完成逾40場社區巡迴宣講活動。

社會局表示,透過社工專業介入、結合通譯暨關懷員與多元文化社區推廣講師服務,可讓民眾更了解新住民原屬文化,並使新住民與其家人看見跨文化婚姻家庭優勢,轉而消弭文化隔閡議題,也希望新住民朋友們在生活中有關懷需求時,可和新住民中心聯繫、及時獲得協助,使整體社會向共融、共好目標邁進。

若嘉義縣新住民家庭有關懷需求,歡迎來電詢問:山區新住民服務中心05-2066096;海區新住民服務中心05-3700760。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多元文化共融 嘉義縣社會局培植新住民投入跨文化服務

員林地政辦理如何收納教育訓練 提升同仁與志工空間管理力

員林地政辦理如何收納教育訓練 提升同仁與志工空間管理力
員林地政辦理如何收納教育訓練 提升同仁與志工空間管理力

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員林地政事務所為提升同仁與志工在空間管理、辦公及居家整理的能力,特於19日(三) 辦理「收拾一次不複亂的秘密」教育訓練,藉由黃美琇整理師分享實務經驗,引導學員以系統化方式整理環境,透過簡化流程與建立聯想式收納邏輯,打造更有效率、更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空間。

本次課程以「整理四步驟」為核心,包括集中、挑選、分類、歸位等技巧,協助學員從明確設定空間用途開始,逐步檢視物品的重要性與使用頻率,並運用可行的操作模式讓環境維持整潔,讓整理不再流於表面,而是能真正改善日常行為模式。講師也分享常見收納迷思,如囤積不織布袋、重複購買、物品定位不明等問題,讓學員在生活中能以更輕鬆方式維持整齊。同仁與志工們課後皆表示收穫良多,不僅學到整理技巧,也更理解整理與生活品質、服務效率息息相關。
員林地政事務所蘇添旺主任表示,未來將持續辦理多元訓練課程,協助志工與同仁在專業服務之外,也能運用良好整理習慣推動更友善的洽公與工作環境,讓服務更有效率。

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員林地政辦理如何收納教育訓練 提升同仁與志工空間管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