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117

菁埔埤畔重現古機械科學工藝之美 南市隱藏景點六甲百年抽水站

*台南市長黃偉哲特地於7月 20日蒞臨視察,為辛苦的修復人員加油打氣,並感謝讓珍貴的歷史活現場重現。

文:林益瑞|圖:編輯部

南市六甲區林鳳營菁埔埤近年因落羽松林美景爆紅,廣為人知,隱身在旁的百年菁埔埤抽水站,卻並未為人知曉。在台南文化資產管理處近期的文史調查被意外發現;經文資處及嘉南農田水利會等多方努力與協助下進行修復,即將於今年暑假重新與民眾見面;台南市長黃偉哲特地於7月 20日蒞臨視察,為辛苦的修復人員加油打氣,並感謝讓珍貴的歷史活現場重現。

台南市文資處、南台科技大學、六甲區公所、林鳳社區發展協會等多方努力,與嘉南農田水利會協助修助修復菁埔埤抽水站。

*台南市長黃偉哲前來參加啟用百年菁埔埤抽水站儀式,貴賓有市議員吳通龍、尤榮智,陳秋宏議員夫人林靜如、立法委員賴惠員服務處秘書與陳亭妃服務處代表、水利會張照宏主任;六甲區長陳啟榮、菁埔里里長蔡清吉、龜港里里長許文祥、六甲里里長李鴻榮、甲南里里長劉國賢、王爺里里長許峯榮、林鳳社區蔡明賢理事長、南台科大張崴縉教授等人。

台南市長黃偉哲強調,菁埔埤抽水站的重現,不僅只是靜態展示,而是要成為活的歷史現場,文化的活教材。台南六甲、官田一帶埤塘眾多,大大小小的埤塘提供民生、灌溉、滯洪等功能,織就了水文生活圈。而嘉南平原能有台灣穀倉美名,除平原地形佔有地利之外,埤塘與水圳挹注了豐沛的水源,亦是功不可沒。

與嘉南大圳同樣擁有百年歷史的菁埔埤抽水站,推估在日治時期建成,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內部機械零件保存良好,經專家學者評估有恢復運轉的可能。如獲至寶的文資處,爭取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經費,耗資 108 萬委託南台科技大學,經過近一年的修復,抽水模組已可恢復部分運轉功能,再現往日風華。

*菁埔埤抽水站的重現,不僅只是靜態展示,而是要成為活的歷史現場,文化的活教材。

菁埔埤抽水站為六甲地區早期農業灌溉用水的主要供給來源之一,直至嘉南大圳建成後,農民改取圳水,抽水站功能才逐漸淡出。這座抽水站承載百年的水文記憶,如今能夠重見天日,在文化與歷史的意義重大。過去因年久失修、站體被榕樹枝葉覆蓋,不易察覺。經整理發現,內部現仍保有日本製及瑞士製的發動機及飛輪等組件,是少數原地保留且具有動態展示功能的舊式抽水機組,實在是珍貴的歷史活現場。

未來將由林鳳社區發展協會,以接受預約的方式辦理導覽活動,為民眾解說抽水站歷史、運作功能以及埤塘在地小故事,帶領民眾一同體驗水文化知性之旅,民眾可向林鳳社區發展協會或六甲區公所索取相關活動資訊。

前來參加啟用儀式的貴賓有市議員吳通龍、尤榮智,陳秋宏議員夫人林靜如、立法委員賴惠員服務處秘書與陳亭妃服務處代表、水利會張照宏主任;六甲區長陳啟榮、菁埔里里長蔡清吉、龜港里里長許文祥、六甲里里長李鴻榮、甲南里里長劉國賢、王爺里里長許峯榮、林鳳社區蔡明賢理事長、南台科大張崴縉教授等人。

生技界奧斯卡獎金600萬元 7/24公布獎落誰家

由於今年參賽單位不畏疫情仍踴躍參賽角逐榮耀,參賽案件再度突破歷年達到118件,審定入圍獲獎名單達17件,總獎金近600萬元。(台北市長柯文哲與「2019臺北生技獎」得獎者、貴賓大合照)

文:鐘瑋茜|圖:編輯部

有生技界奧斯卡美譽之「臺北生技獎」,北市產業局今(20)表示,由於今年參賽單位不畏疫情仍踴躍參賽角逐榮耀,參賽案件再度突破歷年達到118件,審定入圍獲獎名單達17件,總獎金近600萬元。為獎勵優秀生技廠商及學研單位,臺北市政府訂於7月24日在南港展覽館2館4樓長廊舉辦「2020臺北生技獎頒獎典禮」,將由市長柯文哲親臨致詞並揭曉獲獎名單。

產業局表示,為鼓勵產學研界投入生技產業發展,促進研發技術提昇,推進學研成果產業橋接,臺北市政府自2004年創各縣市之先,推辦全國唯一專屬生技產業之「臺北生技獎」,17年來深獲生技產官學界好評,累計近千件生技績優標的競逐,並有192件獲獎,頒發獎金累計達新臺幣9,560萬元,臺北生技獎專業公正的評審機制在產業界獲高度認同,已建立指標地位,成為生技企業加值形象的最佳推手。

產業局說明,臺北生技獎著重以「國際化」、「創新價值」及「技術承接」3大面向作為獎勵內涵,設置「國際躍進獎」、「創新技術獎」及「技轉合作獎」3大獎項,邀集國內技術專業、財務營運、智財法律及創投等專業領域之專家學者組成審查委員會,歷經初審、初審共識會議、複審及綜合審查等審查程序,評選出3大獎項入圍獲獎技術(產品)達17名,預計頒發總獎金將達新臺幣600萬元。

除舉辦頒獎典禮外,相關技術(產品)也將同步於7月23至26日「Bio Asia 2020亞洲生技展」-「臺北生技館」展區(攤位位置:R區編號126)展示,同時展區更規劃以「防疫」、「創新」為主軸之企業研發能量專區及市政行銷專區,協助有意願的參展單位參與線上1對1商機媒合會,誠摯歡迎生技企業暨學研單位翹楚共襄盛舉。

產業局強調,再生技盛會後,預定於8月28日辦理「臺北市生技產業高峰論壇」,以系列活動完整呈現本市生技產業推動時機與成果,更多活動詳情請上「生技@臺北」網站或北市產業局官網、「臺北市產業局-創業台北 StartUp Taipei FB粉絲專頁」查詢。

六甲外環延伸工程動土 預計2022年完工

今日動土典禮出席的貴賓,包括內政部次長邱昌嶽、臺南市長黃偉哲、營建署長吳欣修等,與深耕貢獻地方基層的里長及市府人員共同觀禮,正式揭開建設的序幕。

文:藍萍|圖:編輯部

政部次長邱昌嶽今(20)日主持「臺南市六甲西側外環道路工程(南段)二期延伸工程」開工動土典禮,他表示,外環道闢建後,對於六甲與官田地區整體發展的縫合,將更具推進效果,以後這兩地區的鄉親上國道,可以不必再繞進市區,有效減輕市區交通負荷,提升居住品質,活絡地方產業發展。

內政部表示,「臺南市六甲西側外環道(南段)」總長2.48公里,分3期開發。第一期北起中華路與和平街路口往南延伸,已於今(109)年4月完工;本段二期將與一期工程終點處銜接西往東至市道165線(中正路),已於今年5月21日決標;第三期西起銜接二期路段往東至市道165線及171線,目前規劃設計中。

內政部指出,今日視察的第二期延伸工程,長度約1.1公里,採都市計畫30m全寬開闢,除雙向各配置2快車道1慢車道外,亦配置4米寬人行道。總經費1億5,776億元,由內政部補助1億2,936元,占總工程費用92%,並由營建署南區工程處設計監造,預計2022年3月完工。

內政部強調,「臺南市六甲西側外環道(南段)」完工啟用後,除可使往返國道3號烏山頭交流道的交通更為便捷外,將可大幅改善現況車流壅擠情形,並可加強官田、六甲地區與鄰近官田工業區等重點開發區的連結,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整體發展,拓展當地物流與人流的經濟效益。

黃偉哲與市民重溫老店風情 府城太平洋理髮廳最後一夜

*台南市有很多珍貴的傳統老店,中西區公所從2016年到現在一直有開辦「社區影像紀錄培力課程」,邀請南藝大紀錄所曾吉賢教授來指導社區民眾拍攝紀錄中西區,《理髮廳的今昔–太平洋理髪廳》紀錄片就是2017年社區學員的作品。

文:林益瑞|圖:編輯部

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營業50年的太平洋理髮廳,將於19日熄燈走入歷史,黃偉哲市長特意在營業的最後一天前來祝福,與市民、常客最後一次品味傳統男仕理髮廳的懷舊氣氛。

台南市長黃偉哲感性表示,開業50年的男仕理髮老店-太平洋理髮廳就要結束營業,他的內心十分不捨,也非常感傷,台南是歷史悠久的城市,漫步在台南的街道上,經常一個不經意的轉角,就是一間老店、一頁讀不完的故事,老店已經是台南重要的在地特色,不僅凝聚當地居民情感,更是常民生活記憶中重要的一部分。太平洋理髮廳已經在台南街頭營業50年,早已融入台南人生活當中,一旦歇業後,許多人的回憶、說不盡的精彩故事也將隨之落幕,令人惋惜。他一一唱名5位理髮師傅,感謝她們的付出,也祝福她們在此後的人生,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太平洋理髮廳最後一天的營業日晚上,許多數十年的老客人,街頭巷尾的左右鄰里紛紛前來做最後一次的巡禮,將老店裡外擠得水洩不通,台南市議員洪玉鳳、許志椿和沈震東也來現場,與市民朋友為老店的最後營業日增添人氣和回憶。

最後一天的營業日晚上,許多數十年的老客人,街頭巷尾的左右鄰里紛紛前來做最後一次的巡禮,將老店裡外擠得水洩不通,台南市議員洪玉鳳、許志椿和沈震東也來現場,與市民朋友為老店的最後營業日增添人氣和回憶。

台南市有很多珍貴的傳統老店,中西區公所從2016年到現在一直有開辦「社區影像紀錄培力課程」,邀請南藝大紀錄所曾吉賢教授來指導社區民眾拍攝紀錄中西區,《理髮廳的今昔–太平洋理髪廳》紀錄片就是2017年社區學員的作品。因此今天雖然太平洋理髮廳歇業了,至少還可以從紀錄片裡看見太平洋理髮廳曾經存在的樣貌,與這五位理髮師傅的技藝故事。未來市府希望與市民朋友一起保存記錄建構在地文化記憶,不會讓老店因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消失在歷史之中。

*台南市長黃偉哲感謝老闆娘康銀足女仕大方捐贈一套傳統理髮椅與器具,未來將供中西區圖書館遷至原台南州會典藏展示,讓懷念太平洋理髮廳的朋友們可以走進圖書館回味這套老設備,同時也可以觀賞紀錄片勾起昔日傳統男仕理髮的生活回憶。

台南市長黃偉哲非常感謝老闆娘康銀足女仕,大方捐贈一套傳統理髮椅與器具,未來將供中西區圖書館遷至原台南州會典藏展示,讓懷念太平洋理髮廳的朋友們可以走進圖書館回味這套老設備,同時也可以觀賞紀錄片勾起昔日傳統男仕理髮的生活回憶。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台南理容文化的技藝故事,大家一起關注府城傳統老店,將老台南的人情味代代流傳下去。

癌症續首位慢性病囊括7項 2019年台北市十大死因統計出爐

*2019年台北市十大死因出爐,慢性疾病囊括7項,每100人中約有63.0人死於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則續居首席,而十大死因排名順序與2018年相較,完全一致。

文:林益瑞|圖:編輯部

2

019年台北市十大死因出爐,慢性疾病囊括7項,每100人中約有63.0人死於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則續居首席,而十大死因排名順序與2018年相較,完全一致。至於十大癌症死因仍以肺癌連續34年蟬聯首席,而女性乳房癌躍身為次席。

2019年台北市民死亡人數為1萬8,024人,較上年微減0.1% (或減26人),近10年平均年增率1.9%;死亡率則為每十萬人口678.4人,較上年微增0.6%(或增3.9人),近10年平均年增率1.8%,死亡者年齡中位數為80歲,較全國77歲為高。如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結構調整計算,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09.9人,較上年減2.4%(或減7.7人) ,近10年則平均年降1.1%,並低於全國標準化死亡率408.2人,是全國22縣市中除連江縣之外,標準化死亡率最低的縣市。

2019年起我國死因統計改依「2016 年版ICD-10 死因選取準則」,而台北市在此分類基準下,十大主要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成8,其中包括慢性疾病7項(占63.0%),而惡性腫瘤(占29.5%)仍居首位,其餘依序為心臟疾病(占15.5%);肺炎(占11.0%);腦血管疾病(占6.4%);糖尿病(占4.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占2.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2.8%);事故傷害(占2.1%);敗血症(占1.9%);高血壓性疾病(占1.9%)。若與「2016 年版ICD-10 死因選取準則」之2018年死因統計比較,其排名順位完全與2018年相同。

2019年台北市十大主要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加者計2項,分別為肺炎(增14.2%)、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增0.4%);而減少者有8項,為高血壓性疾病(減19.6%)、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減12.9%)、事故傷害(減8.8%)、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減7.7%)、腦血管疾病(減7.6%)、敗血症(減6.6%)、糖尿病(減2.1%)及惡性腫瘤(減2.0%)。

依性別觀察,死亡人數、死亡率與標準化死亡率結果呈現男高於女,分別是女性的1.3倍、1.4倍與1.6倍。2019年兩性死因前五名皆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若與上年相較,男性十大死因部分以糖尿病及自殺皆上升1名,分別為第5名及第9名,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與敗血症皆退後1名,分別為第6名及第10名,其餘與上年相同;女性死因部分,僅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癡呆症上升3名為第9名,事故傷害則下滑1名為第10名,其餘與上年相同。男、女性標準化死亡率分別較上年減2.2%及減2.6%,其中增幅最顯著分別為男性肺炎增16.3%,女性肺炎增11.8%,而減幅最大為男性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減16.4%,女性高血壓性疾病減21.7%。

依年齡層觀察,2019年台北市15~24歲青少年死因前三名分別為自殺(占35.4%)、事故傷害(占26.6%)及惡性腫瘤(占6.3%);25~44歲壯年則以惡性腫瘤(占32.7%)為首、自殺(占16.5%)及心臟疾病(占10.6%)次之;45~64歲中年仍以惡性腫瘤(占46.8%)居首、心臟疾病(占12.8%)及腦血管疾病(占5.5%)次之;65歲以上老年則以惡性腫瘤(占26.0%)、心臟疾病(占16.4%)及肺炎(占13.2%)分列前三名。

2019年台北市民因自殺死亡人數為339人,較上年減2.9%(或減10人),其死亡人數依年齡層分以45~64歲最多占38.1%,65歲以上次之占27.1%。2019年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2.8人,相較上年減2.2%,為全國自殺死亡率,除金門縣(10.7人)與連江縣(7.6人)外之最低縣市。

2019年台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為5,326人,較上年增30人,平均每日死於癌症人數約有14.6位市民;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00.5人,死亡者平均年齡為71.6歲;若經標準化後之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99.5人,較上年減2.0%,但低於全國標準化死亡率121.3人,在全國22縣市中除連江縣(76.6人)之外,為標準化死亡率的最低縣市。

十大癌症死因仍以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依序為2.女性乳房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肝和肝內膽管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胰臟癌、7.胃癌、8.口腔癌、9.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0.卵巢癌;與上年相較,僅女性乳房癌前進2名,為第2名,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與肝和肝內膽管癌分別退後1名,為第3名與第4名。其中十大癌症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加者有4項,增幅較多者為女性乳房癌(增10.6%)、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增8.2%);減少者有6項,減幅較多者為肝和肝內膽管癌(減6.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減5.8%)。

依性別觀察,2019年台北市男性十大癌症死因,以胃癌與白血病上升1名,分別為第4名與第10名,而口腔癌退後1名,為第5名,其餘死因及順位與上年相同;而男性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減2.8%,其中以胰臟癌減幅9.7%最顯著,而增幅則以白血病5.8%最多。2019年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變化,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子宮體癌上升2名,分別為第7名與第9名,而卵巢癌退後1名為第8名,其餘死因順位與上年相同;而女性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減0.8%,其中以胃癌減幅18.4%最顯著,增幅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增36.3%最多。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癌症已分別蟬聯38年國人死因第1名與48年台北市十大死因之首,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的健康生活型態,可預防癌症的發生。為了照護女性市民健康,自2018年6月1日起提供設籍台北市30歲以下有性生活史之女性市民,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並同時提供篩檢疑似陽性個案追蹤及轉介服務,相關資訊請至台北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三倍券塑膠套實用小撇步 鼓勵民眾環保再利用

經濟部昨(19)日表示,三倍券塑膠套在設計上也考量實用性,鼓勵將塑膠卡套留存再利用。

文:吳郁涵|圖:編輯部

目前為止三倍券領取人數已破千萬,近日媒體言稱振興三倍券「過度包裝不環保」,經濟部昨(19)日表示,紙本三倍券內含9張券,為讓三倍券保持固定在整齊之狀態,方便民眾領取時從封套外即能清楚看出有幾張三倍券,避免民眾領券時發生爭議,有效減輕超商店員及郵局同仁的辛勞。在設計上也考量實用性,鼓勵將塑膠卡套留存再利用。

經濟部指出,振興三倍券每份共五張面額200元、四張面額500元,為方便民眾領取時即能看出200元及500元之面額各有幾張,取件時方便超商店員及郵局人員立刻當面點清數量給民眾確認,避免短缺爭議,包裝上除外面有一層信封紙套,可於透明的方框確認三倍券是否短少,內裝的塑膠卡套則可固定三倍券,讓三倍券保持在整齊的狀態,清楚顯示面額,此卡套的材質也比照一般塑膠品均可回收,在包裝過程較不易折損,若是少了這個塑膠夾的摩擦力,裡面的三倍券就會移動,失去封套窗格點清數量的用意。

雖然三倍券塑膠套被批評不環保,經濟部說明,三倍券的卡套設計精美,已有許多民眾在網路上發揮創意,分享不同的「妙用」讓它不浪費,例如「放發票、已繳費單跟未繳費單、廠商簽收單」、「拿來收名牌、集點卡、餐券」、「夾一個禮拜的生活費」、「可以拿來裝貼紙跟名牌」、「放在電腦螢幕當Memo夾、留言備忘板」,以及「當作口罩收納夾」等,經濟部也鼓勵民眾發揮巧思,環保再利用。

經濟部強調,振興三倍券自7月15日開放領券,至19日下午六時累計已超過1,000萬人領取,其中第1梯次於超商、超市預訂領取者有逾670萬人,直接至郵局領用者近340萬人。更多「振興三倍券」領取及兌付等資訊,請連結至官網(https://3000.gov.tw/)」查詢。若有相關問題請撥打「1988紓困振興專線」洽詢。

新北34場狂犬病疫苗巡迴注射 請市民踴躍帶寵物施打

*幫民眾毛寶貝施打狂犬病疫苗情形。

文:林益瑞|圖:編輯部

防範狂犬病發生,新北市動保處辦理2020年巡迴狂犬病預防注射行程,服務特定地區飼主帶寵物施打犬病疫苗,自7月18日至10月已安排34場巡迴注射,並將持續增加場次,請年滿20歲之飼主帶寵物踴躍前往施打狂犬病疫苗,現場亦提供免費植入晶片協助完成寵物登記服務。巡迴注射詳細時間地點可上動保處官網查詢。

*於宮廟前辦理毛寶貝,偏鄉巡迴注射服務。

新北石門區及淡水區里長表示今年受新冠肺炎影響,上半年民眾外出攜帶寵物施打狂犬病疫苗意願不高,隨著疫情趨緩及防疫新生活概念抬頭,民眾逐漸重視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醒民眾,毛寶貝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後需要時間產生免疫力,施打疫苗後1個禮拜內減少洗澡,避免著涼,讓毛寶貝多休息達到最佳保護力。

狂犬病是重大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發病動物咬傷傳播且死亡率達100%,犬、貓及鼬獾等動物皆可能被感染,新北市目前並未有案例發生,但仍請民眾出門在外遇到野外動物遵守三不原則:不接觸、不餵食、不撿拾,並每年定期帶家中毛寶貝及人工飼養之食肉目動物如白鼻心、雪貂、浣熊等(鰭腳亞目除外)完成狂犬病預防注射。動保處已安排34場巡迴注射行程,由獸醫師前往各區協助民眾完成狂犬病疫苗注射,另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13條規定,滿3月齡以上犬貓未完成狂犬病預防注射,或未每年完成補強注射,可處最高15萬元罰鍰。

*2020年於五股區辦理偏鄉巡迴注射服務。

新北市動保處表示,防疫需所有飼主共同參與,務必請民眾依規定每年定期施打狂犬病疫苗,以確保寵物及飼主安全,遇到野外動物請保持距離,遛狗繫牽繩也可以避免與野外動物近距離接觸,動保處請大家落實狂犬病防疫工作,共同打造新北優良毛寶貝生活圈。

北市衛生局檢驗馬鈴薯中配醣生物鹼 符合安全標準量維護消費者健康

*馬鈴薯是很好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及許多維生素的來源,受到很多民眾喜愛,採購馬鈴薯應挑選沒有發芽、損傷的產品,儘量儲藏於陰涼乾燥、避免陽光照射場所,可採冷藏保存。

文:林益瑞|圖:編輯部

應國人飲食逐漸西化,馬鈴薯類之食品消費者增多,台北市衛生局為了解馬鈴薯中總配醣生物鹼含量變化,於2019及2020年執行「市售生鮮馬鈴薯及其加工產品總配醣生物鹼Glycoalkaloids含量檢驗專案」,共檢驗25件生鮮馬鈴薯及36件馬鈴薯加工產品,檢驗結果均未超過衛生福利部公告之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茄鹼」限量200 mg/kg。

「配醣生物鹼/茄鹼」亦稱「龍葵鹼」,由於成熟馬鈴薯塊莖中含有天然微量的配醣生物鹼,也可能因光照影響造成配醣生物鹼累積與葉綠素生成使外皮呈現綠色現象,故北市衛生局於2019及2020年執行「市售生鮮馬鈴薯及其加工產品總配醣生物鹼(Glycoalkaloids)含量檢驗專案」,抽驗61件生鮮馬鈴薯及其加工產品,以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測定總配醣生物鹼含量,其中25件生鮮馬鈴薯樣品檢驗結果範圍26.6 mg/kg~198.5 mg/kg;另馬鈴薯加工製品(如薯條、薯餅)檢驗結果範圍4.3 mg/kg~130.5 mg/kg,檢驗結果均符合衛生福利部「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總配醣生物鹼/茄鹼」限量200 mg/kg。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馬鈴薯是很好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及許多維生素的來源,受到很多民眾喜愛,採購馬鈴薯應挑選沒有發芽、損傷的產品,儘量儲藏於陰涼乾燥、避免陽光照射場所,可採冷藏保存。由於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配醣生物鹼,其不容易被熱破壞,因此勿以為將馬鈴薯發芽處挑掉或加熱煮熟就可食用,發芽馬鈴薯應立即丟棄。

消費者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歡迎撥打台北市民家熱線1999洽詢。以上相關訊息,可至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

振興三倍券攻略 保證讓你不吃虧

政府推出了促進消費的振興券來刺激買氣,由於採用「一千變三千」的方式把錢變大了,因此這次的振興券就叫做「振興三倍券」。

文:陳慧玲|圖:編輯部

國內疫情趨緩,政府推出了促進消費的振興券來刺激買氣,由於採用「一千變三千」的方式把錢變大了,因此這次的振興券就叫做「振興三倍券」,到底這個振興三倍券怎麼領、怎麼用,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一次讓你了解透徹。

振興三倍券。

何謂振興三倍券?只要先拿出1000元購買振興三倍券,就可以用券去買3000元的商品,是適用全國實體店家,而使用時間是自2020年7月1日起開始登記與預購,從7月15起至12月31日期間都可使用,且全國人民都有領取資格,包括2020年底前出生的嬰兒,以及有居留權的外籍配偶皆可領取,至於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將由政府直接匯入現金1000至個人帳戶,用於購買振興三倍券。

振興三倍券該如何領?自7月1日起至四大超商機台插入健保卡、輸入手機號碼後列印單據,至櫃檯付費1000元,從7月15日起依簡訊通知至指定超商機台輸入取貨序號,憑單據及證件至櫃檯取件,可領到4張面額500元,以及5張面額200元的振興三倍券。

至於網站預購,以電腦讀取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或用健保卡快易通手機APP取得認證序號,登入振興三倍券紙本預定平台線上登記並付款,也可至超商列印單據繳費、選擇取或超商,7月15日起就可進入網站查詢取貨序號,至超商機台列印單據,持證及單據到櫃檯取件,預購共有三梯次第輪7/1至7/7、領取日7/15至7/31;第二輪7/8至7/12、領取日7/22至7/31;第三輪8/1至8/7、領取日8/15至8/31。

如何購買紙本?從7月15日起可以攜帶證件到郵局「櫥匯櫃台」,繳費1000元後直接領取振興三倍券,依身分證字號末碼分流,單號13579為週一三五領取,雙號24680為周二、四領取,週六不分單雙號不分單雙號都可以領取,可幫親友帶領,每人最多領5份,包括自己的,領取日以代領人身分證字號判斷,不想在郵局等候太久時間,可線上郵局預約時段避開人潮,想知道郵局的振興三倍券的庫存,還可上郵局三倍券地圖查詢。

可選擇到郵局網站預約避開人潮。

電子振興三倍券與實體的差別,是採「回饋」的模式,7月1日就可登記綁定,在7月15日至12月31日這段期間,於未被排除的通路消費累積滿3000元,就可以領回2000元!可以直接在三倍券官網找到各銀行、行動支付和電子票證的綁定網址。可選擇三種電子振興三倍券,第一行動支付,可擇一綁定如LINE PAY、街口支付、Pi 支付、台灣 PAY,透過行已綁定的行動支付於未被排除的通路消費累積滿3000元,到四大超商靠卡申請,通過後將直接匯入2000元至該行動支付帳號中;第二電子票券選擇一種綁定如悠遊卡、一卡通、iCash、有錢卡,透過已綁定的電子票證未被排除的通路消費累積滿3000元,收到簡訊後,即可持該電子票證到超商靠卡回存2000元;第三種信用卡,選擇一張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到銀行網站綁定,透過已綁定信用卡於未被排除的通路消費累積滿3000元,收到簡訊後,格月帳單直接折扣2000元。

可自由選擇電子數位消費工具或購買紙本三倍券。

振興三倍券該如何使用?可至全國實體店家販售旅遊住宿、車票、護髮、美甲、百貨公司、餐廳、書店、演唱會、夜市、加油、彩券等商品或服務者皆可使用,而電商若是販售旅遊、藝文、體育票券也可使用,詳細可用名單參考振興券官網。

店家收到振興三倍券如何換成現金?有統編的店家自7月23日起即可至郵局、銀行兌換,會直接匯入店家、企業或負責人帳戶;無統編店家從7月23日起可委由有統編的商圈、夜市管委會、自治會等單位到郵局、銀行兌換,匯入帳戶後再發放給店家。

7/23起店家就可兌換三倍券。

切記,電商網購旅遊、藝文、體育票券不受限制,其餘如繳稅、罰單、規費、菸品、保單、股票、國民年金、信用卡費、禮券、儲值等皆不能使用。

允任府城400年文化展總召 黃偉哲親訪力邀故宮院長吳密察

*2024是台南城市發展的400周年,台南做為台灣古都及首座城市,這個時間對台南及台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他身為台灣歷史學者又身為台南人,非常樂意為此盡一份心力。

文:林益瑞|圖:編輯部

南市長黃偉哲近日北上拜訪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力邀吳院長出任台南城市400年文化展的總召集人。基於故鄉深厚情感,以及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城市、台南歷史大事就是台灣國家大事的想法,吳院長慨然應允,將協助台南市規劃2024年的文化大展。

吳密察院長出身台南北門,專研台灣史及日本近代史,是我國知名歷史學家。在2019年2月就任故宮院長前,曾歷任原文建會副主委、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兼代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主任、國史館館長,在學術領域及博物館行政上均聲譽卓著。

吳院長表示,2024是台南城市發展的400周年,台南做為台灣古都及首座城市,這個時間對台南及台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他身為台灣歷史學者又身為台南人,非常樂意為此盡一份心力。吳院長提到,1930年日本政府就在台南舉辦過連續10天的「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盛大展覽,當時許多重要展品至今都還留存在鄭成功文物館,如今400年的展覽由台灣人自己舉辦,意義更顯重大。屆時故宮博物院將積極參與,相關展覧如需要與國際間的其他博物館合作借展,故宮也都可出面協助。

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故宮博物院是世界知名的頂級博物館,其藏品之豐,展出文物僅為70萬件館藏的一小部分;台南市能與這樣一個世界級的博物館合作,並邀請吳院長擔任文化展總召集人,也讓市府對籌辦2024年的文化大展更具信心。他與院長也都認同台南城市400年也是台灣近代歷史的400年,展覽除應彰顯台灣的主體意識,更應展現出不同族群在這塊土地的耕耘付出。

本次拜訪黃市長也與吳院長達成共識,將合作把台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規劃成5G文化展覽示範場域。故宮近期並已與市府文化局啟動合作,將於年底新總圖開幕時策劃「新媒體數位藝術教育展」,展出包括故宮知名館藏「龍藏經」的互動沈浸劇場、「南懷仁的坤輿世界」AR裝置,以及清代中葉大型古帆船為主題的「同安‧潮」新媒體藝術展。

走進安心健康生活 後疫情從心出發

*「安心城市計畫」不僅能喚起民眾關心自己的內在及周遭環境,進而連結自己與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從心出發,身體力行,找到安頓身心的力量。

文:林益瑞|圖:編輯部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造成社會焦慮與不安,如何在疫情後啟動新生活,維持身心平安健康並落實心靈環保已是不可忽視的議題。國民健康署、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共同推動「安心城市計畫」,讓全民一起從「心」出發,落實心靈環保及走路活動,帶動社會及人心的淨化與安定。

安心城市動起來 讓健康“走”進你的生活!

因為疫情的關係,改變了人的生活型態,不外乎減少外出運動或及因害怕疫情感到內心不安。靜態的生活習慣可能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憂鬱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運動對於緩解壓力有正向的回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以上。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建議民眾把走路融入生活中。研究發現每天走路15分鐘,可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也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使心情愉快,提昇專注力及記憶力,緩解壓力並增強免疫力。

沉浸式體驗漫遊安心城市 每個當下都安心

本次活動合辦單位財團法人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表示:「安心城市計畫」不僅能喚起民眾關心自己的內在及周遭環境,進而連結自己與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從心出發,身體力行,找到安頓身心的力量。

「安心城市」體驗活動將於7月25日下午3點30分於台北市花博公園舉辦,民眾可由圓山捷運站路口廣場、護國禪寺、北美館南進門及美術公園等四個入口走進主館-「舞蝶館」,在慢行的過程中,透過Web App聽覺的刺激與花博的一花一草享受每一個步伐;走進舞蝶館時,透過舞蹈及劇場表演的洗禮,讓民眾在繁忙的生活暫時卸下壓力,享受一場心靈饗宴。在這多元炫麗的世代,回歸到人本身,專注於自我身心靈的沉浸,持以靜心,體會群體與大自然的連結,慢步生活。

入境719採檢確診 男自香港返台探親

*香港COVID-19疫情嚴峻,7月至今疫情多例源頭不明,若港民防控意識不足,情況可能更嚴重。

文:林益瑞|圖:編輯部

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9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案455),為40多歲男性,於今2020年7月17日獨自從香港返國探親。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因工作長期居住香港(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今年4月),7月15日開始出現乾咳、喉嚨痛症狀,未就醫,17日入境時主動告知有不適症狀,當日機場檢疫人員安排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衛生單位已掌握接觸者共10人,其中2人為個案當地同住之家庭接觸者,未入境台灣,8人為同班機前後兩排旅客,列為居家隔離對象。針對2名家庭接觸者及19名未入境之同班機機組員,已透過雙方聯繫窗口通知港方。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79,50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78,568例排除),其中455例確診,分別為364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