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供水、城市共好 北水處用前瞻治理讓臺北好水更耀眼

永續供水、城市共好 北水處用前瞻治理讓臺北好水更耀眼
永續供水、城市共好 北水處用前瞻治理讓臺北好水更耀眼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

讓市民打開水龍頭就有潔淨的臺北好水,是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每日競競業業的重任,在蔣萬安市長「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下,積極推動供水系統升級,並以「永續、安全、韌性」為核心願景,從強化關鍵基礎設施、提升抗災能力,到實踐永續治理,全面推動各項具體施政,不僅確保市民用水安全,更屢獲國內外專業機構肯定,展現臺北在供水治理上穩步前進的實質成果。

北水處表示,健全的供水系統不僅是城市關鍵基礎設施,更是市民生活品質的保障。112 至114年間,陸續完成多項關鍵基礎建設,目的就是在面臨天災或突發事故時,仍能確保供水不中斷。北水處「翡翠原水管」通水啟用後,已在多次颱風期間發揮重要作用,不受影響地持續供水。此外,為強化供水系統的防災韌性,已完成四座主要水管橋的耐震補強,使其具備六級耐震能力;同時推動「一清幹線」備援幹管工程,建立雙幹管相互支援機制,有效降低大臺北供水風險,進一步提升整體供水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蔣推動「一清幹線」備援幹管工程,建立雙幹管相互支援機制,有效降低大臺北供水風險,進一步提升整體供水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北水處長范煥英強調:「供水穩定是城市韌性的起點,珍惜每一滴水更是世代永續的責任。」,他指出,在多年努力下,今年將達成推動近20年的關鍵目標,讓漏水率降至10%以下,這項成果每天可節省約58萬公噸自來水,換算下來,相當於一年可省下超過6成翡翠水庫的蓄水量;所節省的水資源擴大支援新北、桃園及新竹科學園區等地,穩定北臺灣產業發展,透過跨域合作讓水資源發揮更大整體效益。在蔣市長的全力支持下,持續投入150億元進行為期10年的管網系統升級工程,目標於123年將漏水率降至7%以下,為北臺灣打造更具韌性的未來供水環境。

北水處秉持「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將高地區的供水改善視為實現用水平權的關鍵建設,在蔣萬安拍板推出「提高高地延管補助」及「給水外線費用減收50%」等優惠措施之下,加速推展高地供水改善,112至114年間,已完成士林、北投、內湖及文山等行政區高地共457戶改善工程。112至116年累計投入逾7億元,共將改善1,384戶,達過去20多年來累計供水戶數的7成以上,是近年規模最大、進展最快的成果。透過工程建設與補助政策並行,有效降低居民負擔,並提升接管意願,讓自來水服務逐步普及至城市每一個角落。

在永續發展方面,北水處持續落實環境永續,響應全球淨零排放倡議,於113年發布首部「ESG永續報告書」,並於114年先後取得112年及113年度 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外部查驗聲明書,展現對減碳、氣候調適與環境治理的高度承諾。這些努力獲得了「114 年國家永續發展獎」、IWA國際水協會「最傑出氣候智慧型公用事業獎」,更以供水管網改善及跨域合作之卓越表現,榮獲2025亞洲水獎「水務公司卓越獎」與「年度跨境合作水務專案獎」。象徵臺北正以專業、創新與跨域協作,穩步走向更高的國際競爭力,也讓「臺北好水」成為現代城市治理的典範。

北水處持續落實環境永續,響應全球淨零排放倡議,於113年發布首部「ESG永續報告書」,並於114年先後取得112年及113年度 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外部查驗聲明書,展現對減碳、氣候調適與環境治理的高度承諾。

在推動永續治理的同時,北水處也積極實踐社會責任,從市民需求出發,其中「水園區新天地」計畫便是其中的重要項目,以將於 115 年啟用的公館多目標綜合大樓為核心,串聯「臺北文學館」、「公館運動館」、「台北好水故事館」及「親水庭園」,將自來水設施轉化為兼具文化、教育與休閒功能的共享空間,結合四季主題活動,帶動地區發展,展現推動人文、社會與水資源「共好共榮」的治理新思維。讓水資源不再只是基礎設施,而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水園區新天地」讓水資源不再只是基礎設施,而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展望未來,北水處將持續落實蔣萬安市長強調的「服務型政府」精神,讓供水服務更貼近民眾需求,以前瞻的視野,穩健務實的推進供水韌性、智慧治理與永續發展,打造一座安全、宜居、共榮的現代城市。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永續供水、城市共好 北水處用前瞻治理讓臺北好水更耀眼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