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輔導中藥房轉型,是否離「藥」越來越遠? ——兩度獲衛福部示範店的高雄「壽星堂」中藥房

政府輔導中藥房轉型,是否離「藥」越來越遠?-——兩度獲衛福部示範店的高雄「壽星堂」中藥房
政府輔導中藥房轉型,是否離「藥」越來越遠? ——兩度獲衛福部示範店的高雄「壽星堂」中藥房

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記者/游宏琦 高雄專題報導

在高雄鳳山,有一間百年老字號的中藥房——壽星堂。藥櫃整齊、藥材標示清楚、環境潔淨明亮,完全跳脫大眾對傳統中藥房「昏暗老舊」的刻板印象。

百年字號-壽星堂中藥行

這家店如今由家族第四代蔡瀞鋐(鋐哥)接棒經營,並分別在 107 年及 114 年,兩度獲得衛福部評選為全國中藥示範店,是全台少數連續獲獎的中藥房之一。

然而,在這些光環背後,中藥房產業正面臨另一個關鍵提問:在政府一連串新制度與輔導方案之下,中藥房究竟正走向「被提升」?還是「被迫轉型」?

壽星堂,連續兩度獲獎-示範中藥商(行)/ 圖,壽星堂提供

 一間示範店的日常:問得多、能說的反而更少

記者採訪這天,壽星堂裡最熱鬧的角落不是結帳櫃台,而是靠近藥櫃的一張小桌子。

一位阿嬤拿著健檢報告,小聲問:「醫生說我肝功能有點高,還能補嗎?」

年輕媽媽關心的是:「小孩換季一直過敏,有沒有比較溫和改善的的方式?」

上班族則問:「最近睡不好,是不是可以喝點什麼?」

鋐哥聽完,總是先說一句:「這部分還是要以醫師的建議為主喔。」

他解釋,現在在中藥房回答民眾問題,「怎麼說」,比「懂不懂」更重要:

「很多人問的,看起來像是日常保健的問題,其實已經很接近醫療範圍。我們不能去判斷病情,也不會取代醫師,只能從一般飲食、藥膳觀念,給比較原則性的提醒。」

鋐哥會幫忙說明哪些是常見的食材、藥膳用料,提醒民眾注意標示、避免和醫師處方重複,並且一再強調「若醫師有特別交代,一定要以醫師為主」。

過去那種在藥櫃前「兩三句就幫你看好、開好」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弔詭的是,我們懂得上百種、甚至上千種中藥的藥性,反而要比以前更節制、更小心,不能讓任何一句話變成『問診』。」

蔡瀞鋐,壽星堂第四代掌門人表示,中藥行的日常就是在話家常中,傳遞中藥知識 / 圖,游宏琦 攝

在《醫師法》、《中醫師法》、《藥事法》等規範下,中藥房能扮演的,是「提供一般用藥與保健資訊的角色」,而非診療與開立處方。對壽星堂這樣的示範店來說,如何在守法與回應民眾需求之間拿捏分寸,已成為日常功課。

從雲林到鳳山:一個家族,「壽星堂」四代人守著一面藥櫃

壽星堂的故事,要從雲林說起。

壽星堂創始店至今仍在雲林營業,而高雄鳳山這間壽星堂,則是第三代南下打拼的成果。第三代蔡宗基曾擔任大高雄中藥商業同業公會第二、三屆理事長,長年投入產業溝通與政策協調。

如今,第四代蔡瀞鋐接棒,不只是店主,也擔任大高雄中藥商業同業公會第四屆副理事長。對他而言,壽星堂不只是一間家族店,更是整個產業變化的縮影。

「壽星堂能撐到第四代,不是因為特別幸運,而是每一代都在面對不同的時代壓力,一次又一次重新定位。」

壽星堂之所以能兩度獲得衛福部示範店肯定,除了乾淨明亮的環境、完整的藥材標示,更在於它展現了官方期待的「新型中藥房樣貌」:

既講究源頭管理、衛生流程與紀錄保存,也努力把中藥文化轉譯給下一代。

中藥房不是在消失,而是在「被迫加速轉型」

如果把視角從壽星堂拉遠到全台,變化更清楚。

台灣中藥房在 1990 年代曾有超過 1.5 萬家,全盛時期幾乎每個市鎮街口都有一間。近年衛福部統計顯示,列冊中藥商家數已降到七千多家,短短幾十年間少掉約三分之一。

消失的原因不只是「政府管太多」,而是多重力量交織:

  • 民眾就醫習慣改變,看中醫多半直接領「科學中藥」,不再習慣到中藥房抓藥;
  • 養生風氣延燒,四神湯、四物湯、十全大補變成超市裡的「湯包」,中藥材「食品化」、進入量販與網購;
  • 原物料、人力、房租成本走高,小型家族店的利潤被壓縮;
  • 最關鍵的是「傳承斷層」:老一輩中藥商退休、凋零,願意回來接班的年輕人卻愈來愈少。

    鋐哥,常常擔任長青學苑的講師爲長輩們提供養身知識及中藥材如何運用在生活上 / 圖 游宏琦 攝

鋐哥這一代,剛好站在交界點上。

「中藥房不是在消失,而是在轉型,

只是現在的轉型速度,不是我們自己想慢就能慢,而是整個環境在往前推。」

法規畫出新賽道:從藥事法到「新一代中藥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近年陸續調整中藥房相關制度。

一方面,《藥事法》第 103 條對「誰能當中藥販賣業者」訂下門檻,從早期以師徒制和既有執照為主,逐步走向「專業學歷+實務經驗」架構;

另一方面,衛福部今年又針對中藥/生藥相關系所畢業生,提出「35 學分+一年實務」的新解釋,讓具中藥專業背景的年輕人,有機會取得中藥販賣業資格。

這項政策,一方面被視為補強產業人力斷層的「新血管道」,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未來的中藥房負責人,將愈來愈多是「學院訓練出來的中藥人」,而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師徒傳承。

此外,中藥材「可同時供食品使用」制度,讓超過兩百種藥材以食品原料身分走進餐桌與賣場,官方強調是落實「藥食同源」,但對中藥房而言,卻也等於把原本專屬於藥房的部分市場,釋放到其他通路。

「政府不只是輔導中藥房,某種程度也在重塑『什麼叫中藥房』。」鋐哥說。

從抓藥到推出食品,膠原飲、花椒醬:守住專業,又打開生活的門

面對這樣的變局,壽星堂沒有選擇只守在藥櫃後,而是試著用新的語言對話。

他們把補肝腎、強筋骨的杜仲,結合魚鱗膠原,做成食品「杜仲膠原飲」,讓年輕人用飲品的方式,接觸一部分中藥觀念;

也推出食品「堅果花椒醬」,把花椒溫暖身體、促進循環的特性,藏在日常拌麵、烤肉、冷盤小菜之中。

「我們不是要把中藥房變成餐廳,而是希望用比較親切的方式,把中藥文化帶回日常。」

差別在於:壽星堂的每一款產品背後,都有完整的標示、來源管理與風險提醒;也因此,它仍然是一家「以專業為底」的中藥房,而不是單純的藥膳商店。否則~文創中藥,會變成離藥越來越遠,最後藥鋪,通通變成藥膳舖

四處演講、四處傳播中藥食補的養生之道,是否能夠維繫住大家對中藥房的信任,將是一大考驗/ 圖 游宏琦 攝

記者要問;在被畫好的新軌道上,還能走出自己的路嗎?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政府政策是在「輔導」中藥房?還是在「重塑」中藥房?

從制度角度來看,新法規、示範店計畫與食品化政策,確實正在重新定義中藥房的樣貌。

蔡瀞鋐並沒有給出激烈的評論,他的答案溫和卻帶著重量:「我認為政府是在建立一個新的方向,壽星堂能走到第四代,不是因為運氣,而是因為每一代都願意在變動中調整、學習、回應時代。」

在看似愈來愈接近「藥膳舖」的時代,如果還有人願意為了這三件事,多說一句「請記得先問醫師」,多花幾分鐘解釋一帖藥膳背後的邏輯,也許,那就是中藥房在新時代最重要的答案。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政府輔導中藥房轉型,是否離「藥」越來越遠? ——兩度獲衛福部示範店的高雄「壽星堂」中藥房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