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為了讓食農教育向下扎根,雲林縣政府農業處今(24)日委託雲林縣農會帶領土庫鎮後埔國小六年級全體師生走出教室,深入莿桐鄉的田野,進行一場結合「產地、生態、永續、共好」的深度食農教育之旅。活動內容橫跨新興的可可產業、高營養價值的酪梨生態農場,以及見證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社區雞場,讓學童親身感受雲林農業的多元面貌與永續價值。

活動第一站,師生們來到莿桐鄉的可可園。許多學童首次親眼見到可可樹,對於製作巧克力的「原料」長在樹上的樣貌大感驚奇,並在青農鄭凱元指導下品嘗了新鮮可可果的獨特酸甜風味,了解可可從果實到巧克力的奇妙旅程。
緊接著,一行人沿著鄉間小路轉往「金緣生態酪梨農場」。園主莊坤湖不僅熱情帶領師生實際走入有綠保標章的酪梨園,更化身為「酪梨博士」,詳細解說被譽為「森林奶油」的酪梨豐富營養價值。園主也介紹了農場內多達20幾種不同品種的酪梨,讓師生們大開眼界,打破對酪梨的單一印象,深刻體會到雲林農民在農業上的努力與專業。

最後深入榮村社區,了解在地歷史與產業文化。師生們參訪了由「凱馨實業」支持的榮村社區放養雞場。凱馨實業不僅是在地知名產業,更積極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將其專業資源與飼養經驗帶入社區,並延伸至偏鄉,輔導原住民部落改善生活。此舉不僅幫助他們建立永續生計,更重要的是減少了部落居民為生存而「與林爭地」,進而砍伐或破壞森林的行為,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而榮村社區模式所產生的收益更直接回饋至社區的「長青食堂」,為在地的長者提供溫暖的共餐服務,形成一個從產業到社會、從環境到人文的「善的循環」。

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縣是臺灣的農業大縣,我們不只有豐富的物產,更有許多深具理念的農民與企業。此次食農教育,不只讓孩子們認識食物的原貌,更讓他們看到農業如何結合生態、文化,甚至實踐社會共好。
農業處表示,縣府將持續推動此類深入產地的教育活動,讓食農教育在雲林這片土地上扎下更深的根基。透過親身體驗,學童們不僅學到了可可與酪梨的知識,更深刻體會到在地產業如何回饋鄉里,為這片土地帶來正向的改變。
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雲林食農教育深入在地 農業處領後埔國小師生探尋可可、酪梨及社區永續雞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