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
為打造「以人為本、行人優先」的友善交通城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持續推動學校交通安全教育,鼓勵學校可以運用青年公園之交安教學區,今年臺北市再添新亮點—位於士林的「福星公園交通教學區暨地下停車場」正式啟用,成為學童體驗交通安全的全新熱門場域!
這座結合1:1真實比例道路設計與互動式學習的園區,不僅能讓孩子們在模擬街道中學會安全過馬路,更能體驗「公車司機的視角」。本市社子國小與桃源國小學生率先進入園區,走進「體驗駕駛視角大巴士」,親身感受大型車的視野死角與內輪差,桃源國小江同學表示,當自己坐上公車的駕駛座,體驗駕駛的「視角」後,才了解到哪些死角是駕駛看不到的地方,以後會與大型車保持安全距離,保護自身安全;而全市首座可實際騎乘的「自行車練習場」,則讓桃源國小同學透過實際騎乘自行車,養成正確的騎乘習慣與用路觀念。從學習、體驗到行為養成,交通安全教育不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一次又一次「從玩中學」的生活實踐。

除了國小階段有交安體驗區,臺北市教育局也擴大交通安全教育的層面,讓交安教育走進科技場域。今年的臺北市國中交通安全教育觀摩研習由內湖國中與福安國中聯合主辦,首度將學習場域延伸至「臺北市交通資訊中心」,帶領全市國中交通安全業務承辦教師,親身體驗智慧交通系統的運作。在研習中,教師們透過實際參與紅綠燈號誌互動、低地板公車乘坐體驗、微笑單車騎乘遊戲與模擬公車駕駛等活動,深入理解城市交通控制的邏輯與智慧化發展。這不僅讓教師掌握第一手的交通教育資源,也讓臺北市的交通安全教育從「教室」延伸到「城市現場」,建立起理論與實作兼具的教學典範,更形塑出教師間互相觀摩、持續精進的交安學習共同體。

而在高中職交通安全教育觀摩研習部分,今年研習場地運用育成高中的智慧學習教室,邀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喻世祥副組長介紹「交通安全教育教學輔助軟體」,讓高中職的交安承辦人員可以了解該軟體內容,並且在教室內以平板數位模擬技術重現真實道路情境,學生可透過操作體驗人車互動、分析錯誤行為,進一步驗證交通法規的重要性,這種寓教於樂的科技學習方式,讓用路安全教育更貼近年輕世代的學習習慣。

臺北市教育局未來將持續串聯校園、社區與交通場域,打造多元且沉浸式的交安學習環境。從青年公園交通教學區、福星公園交通教學區,到交通資訊中心與智慧化教材,透過這些多元且創新的學習場域,讓學生能從校園出發,延伸至生活場景中,臺北正以創新教育方式,讓每位學子都能在體驗中學會「看見安全、守護安全」,一同邁向「以人為本、行人優先」的友善城市。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沉浸式學習交安 士林福星公園教學區成新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