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孤嶼:在國家認同與地緣政治間的金門叩問

Taiwu Mountain - Wu Wang Zai Ju Inscription

文/陳泳銜、王宏男

克里米亞的陰影,會否籠罩金門的晴空?這是當代臺灣海峽上空,一個既沉重又不得不面對的叩問。自俄羅斯以疾風迅雷之勢,將自治的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以來,那股「保護僑民」的煙幕與其背後潛藏的戰略野心,便成為了一道衡量地緣政治風險的尺規。

克里米亞的故事,核心在於國家認同的破碎與地緣戰略的無情交織。半島上親俄的住民結構,為莫斯科提供了一張「師出有名」的道德外衣。然而,抽絲剝繭,我們不能不看見那深藏於黑海深處的俄羅斯黑海艦隊,那片海域對莫斯科而言,是不可放棄的戰略咽喉。俄國藉由內部的混亂,將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的主權版圖上撕裂,本質上是一場以戰略目標凌駕國際法治的行動。

將目光投向那片距離廈門僅咫尺之遙的金門。金門群島不僅是地理上的邊陲,更是兩岸關係中一道精妙的「緩衝地帶」。金門的民意光譜,展現出與克里米亞截然不同的底色。金門鄉親在長期的國共對峙下,即便與大陸血脈相連,其國家認同的基石仍堅實地立足於中華民國之上。他們不是引狼入室的催化劑,而是維護兩岸和平互動的橋樑。當「小三通」的渡輪在疫情後再度啟航,這條航線承載的已不僅是經貿往來,更是兩岸之間一種心照不宣、脆弱而珍貴的和平默契。

正是這條航線,成為了我們觀測臺海風暴的氣壓計。小三通的開閉、陸配與在地居民的動向,甚至是撤僑的行動,都將是未來局勢是否邁向戰火的無聲預警。它反映的不是單方面的宣示,而是雙方對於風險升高時的共同底線。

反觀北京。假設,僅是假設,金門的未來竟需透過公投決定,結果傾向與中國大陸統一。這將是一個極其敏感的時刻。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北京若試圖以武力「接收」金門,即使在公投的庇護下,其性質依然等同於開戰。

中國大陸對外宣稱的「一中原則」,固然囊括臺澎金馬,但在現實的治權層面,兩岸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長期的、心照不宣的相互默認狀態。北京當前所面臨的內部問題與國際社會的壓力,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戰爭成本門檻」。出兵金門,不僅會立刻引爆臺海戰火,更將使其在國際上陷入被孤立的境地,承受其國力尚未能完全承載的巨大風險。

我們回望2013年底烏克蘭的政治動盪。莫斯科乘虛而入,將臨時政府視為「非法政權」並藉機吞併。若將此鏡像投射到臺灣的政局動盪,北京會否依樣畫葫蘆?答案是:本質不同。在面對主權爭議時,中國大陸更傾向於以資訊戰、政治滲透等「非戰鬥」的灰色地帶手段來施壓,而非直接承擔全面開戰的國際與國內後果。

總之,金門與克里米亞,看似都處於大國夾縫之中,但其地緣政治的本質卻有天壤之別:首先,戰略價值與風險: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黑海戰略的「剛需」;金門是臺灣海峽的「緩衝區」,是兩岸政治信任的試金石;最後,國際環境:吞併克里米亞發生在烏克蘭國內政局瀕臨崩潰之際;對金門動武,則直接觸及臺海紅線,將引發難以預測的連鎖反應。

因此,金門的未來,終將不同於克里米亞的宿命。它將繼續以其「柔軟」的姿態,在兩岸對峙的風口上,扮演著一個更複雜、更具人性溫度的角色,而不是一枚隨時可被吞噬的棋子。

(陳泳銜為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學生、王宏男為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