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與迷霧:四中全會後,金門是否會被「克里米亞化」?

文/鐘博凱、王宏男

當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共四中全會後的權力圖景,臺灣海峽上的迷霧也隨之加深。作為「臺澎金馬」這個政治實體的最前線,那座孤懸海外的島嶼:金門,再度被推上了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它是否會成為歷史的複刻,步上克里米亞被併吞的後塵?這個難題,實則是一場對「克里米亞化」本質的深刻檢視與對金門特殊地位的戰略剖析。

要解答金門的未來,我們必須先精準定義那股籠罩歐洲大陸的陰影:所謂的「克里米亞化」,絕非單純的軍事佔領,它是一套精密的政治戰術,包含三個環環相扣的步驟:

1. 身分認同的分歧(內部分裂):內部存在對自身歸屬的深刻矛盾,為外部勢力提供介入的藉口。

2. 外部勢力的實質介入:域外大國以「保護僑民」或「維持穩定」為名,進行軍事或準軍事部署。

3. 利用體制缺陷:透過民主體制內的手段(如爭議性公投、修憲動議)來達成實質的領土變更,將非法佔領披上「合法」的外衣。

這三重步驟,如同俄羅斯為其吞併行動搭建的政治高臺。將這套尺規置於金門之上,我們首先遭遇的是第一重考驗:身分認同的分歧。金門群島與廈門咫尺相望,其居民面對的誘惑與拉扯,遠比臺灣本島更為直接。中國大陸的廣大市場與資源,對於一座經濟體量有限的島嶼而言,無疑具有巨大的磁吸效應。這便在金門內部催生了一個核心矛盾:經濟利益的現實考量與民主自由的價值信念,孰輕孰重?

當在地居民認為來自海峽對岸的經濟紅利比隔著海水的政治自由更具吸引力時,身分認同的天平便開始傾斜。從現況來看,這種「經濟決定認同」的可能性,確實是金門面臨的第一道裂痕,也是最需要警惕的內部風險。接著,我們探討第二重陰影:外部勢力的實質介入。

金門作為戰地前線,地理位置極為敏感。然而,從北京的戰略野心來看,單單取得金門的意義是有限的。金門的戰略價值,並非其本身,而在於它能否成為「奪取臺灣本島」的有效跳板。若取得金門僅僅是讓兩岸從對峙狀態進入實質戰鬥,卻無法有效推進其最終目標,那麼這場軍事行動的代價將遠高於其戰略收益。

因此,僅就「有無外國勢力實質駐軍或部署」這點而言,中國大陸直接出兵金門的機率極低。對北京而言,金門作為一個維持兩岸模糊空間、進行試探與灰色地帶操作的場域,其「不佔領」的價值可能高於「佔領」的價值。最後,我們聚焦於第三重考驗:利用民主的缺陷。

我認為,決定金門是否會「克里米亞化」的關鍵,並不在於北京,而在於臺灣內部的政治穩定與對金門的掌控力。只有在臺灣本島的政治發生嚴重動盪,導致中央政府對金門的行政與防衛力量出現「權力真空」時,外部勢力才有機可乘。即便如此,要透過民主體制的「缺陷」來達成領土變更,門檻依然極高:

1. 公投歸屬:儘管理論存在,但在中華民國法律架構下,舉行這種高度敏感且可能違反憲政精神的公投,其合法性與通過性極低。

2. 修憲變更領土:憲法對領土變更設有極高的修憲門檻,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透過在地協力者完成。

這意味著,利用民主程序來「合法化」吞併的第三條路,在臺灣的憲政框架下幾乎被堵死。

綜合判斷,金門要完全被「克里米亞化」,必須同時滿足內部認同分歧、外部武力介入、以及利用民主缺陷達成變更這三個條件。雖然第一個條件:經濟誘因導致的認同傾斜,確實存在,但後兩者的發生機率,尤其是外部駐軍與利用修憲變更領土的可能性,幾乎趨近於零。

金門不會成為下一個克里米亞,因為臺海的戰略本質與俄烏邊界截然不同。然而,我們仍需將目光聚焦在臺灣內部的政治團結與治理穩定上。

(鐘博凱為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學生、王宏男為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