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攻略》宮廷版「離婚協議書」差點送出,武則天以情報優勢在關鍵時刻阻斷危機

武則天攻略》宮廷版「離婚協議書」差點送出,武則天以情報優勢在關鍵時刻阻斷危機
武則天攻略》宮廷版「離婚協議書」差點送出,武則天以情報優勢在關鍵時刻阻斷危機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股市暴跌的前一夜,有人突然清倉。你隔天看見新聞才知道發生了什麼,行情早已回不去。市場從來不是公平賽局,而是誰比誰更早知道風向。真正的安全感,不在風暴來時能否挺住,而在風暴還沒成形前,有沒有人先通知你離開。作家吳淡如在《武則天攻略》中提到,提前掌握情報、迅速反應,是一種決定存亡的能力。有人因為比別人快一步,躲過傾覆的一瞬;有人太晚才理解局勢,連自己何時被捲入風暴都不知道。

皇帝夫婦的爭執,吵出了一座迷霧森林。猶如平地一聲雷,李治忽然「奮發有為」地決定要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廢后!表面上的理由,是宦官向李治告發皇后武則天暗中召來道士,在於宮中施行「厭勝」邪術。所謂厭勝,傳說能夠祈求願望成真,或是用來詛咒他人,乃是當時十大重罪之一。

而這位道士郭行真,原是李治的民間友人。他早在顯慶六年(661)便曾為李治與武則天主持泰山祭祀,甚至於泰山上立了一塊「鴛鴦碑」,象徵著這對帝后情深意重。這塊象徵兩隻鴛鴦並棲的石碑至今仍佇立於泰山,彷彿見證著當年的帝后情誼,也被民間尊稱為「東岳先生」。

麟德元年(664),郭行真來到長安,因太子李弘自幼體弱多病,被召入東宮為其診病抓藥。因此,郭行真被授予朝散大夫騎都尉的閒職,任職於東宮。然而,就在這年十二月,李治雷霆大怒,召來宰相上官儀(608—665)商議:「皇后請人行邪術,我該如何處置?」

上官儀幾乎不假思索地回應:「厭勝乃重罪,若皇后確實施行邪術,那便只能廢后!」《新唐書》甚至再補一槍:「皇后專權,天下人皆怨聲載道,唯有廢后才能順應人心!」

他在氣頭上,你卻遞刀子

不知上官儀是否從未與妻子吵過架?凡是有經驗的人都明白,夫妻間的爭執,往往幾天後便風平浪靜,這種時候若急著勸人離婚,未免太不懂事。

然而,李治正值氣頭上,一聽上官儀這麼說,怒火瞬間被點燃。他猛然意識到,原來不只是自己對武皇后心生不滿,連外界也早已怨聲載道。既然如此,順應民意便是最佳選擇!他隨即下令:「愛卿所言極是!我要廢后!你來寫,快寫!」

如何撰寫廢后詔書?這對上官儀而言並不算難事,畢竟,他可是當世赫赫有名的才子,文章辭藻華麗,被時人奉為「上官體」。然而,這位五十七歲的文壇翹楚,一向恃才傲物,卻似乎對宮廷政治的人情世故不甚了了。他或許忘了,李治的性格猶豫不決,正是這分優柔寡斷,才須武則天的果敢決斷支持。

墨跡未乾,她已站在門口

就在上官儀努力撰寫廢后詔書時,有人悄悄奔向武則天報信。她雖然日理萬機,卻從未忽略在李治身邊安插眼線,因此很快便得知此事。武則天聞訊後,當即穩住心神,迅速趕往宮中。此時,李治仍怒氣未消,緊盯著案上的詔書,靜待墨跡風乾。而就在這一刻,武則天已悄然現身殿門口。

上官儀的文筆極快,而武則天的腳程更快!當她趕到時,李治正緊盯著即將落款的廢后詔書,怒氣未消。然而,當李治抬頭望見武則天闖入,瞬間愣住了。

武則天定睛看向那封廢后詔書,眉頭微皺,臉上閃過一抹複雜神色。她深吸一口氣,按捺住內心翻湧的情緒,不疾不徐地問道:「妾身到底做錯了什麼,您竟要廢了我?」

不是我,是他叫我的

李治一時語塞,竟支吾起來,最後乾脆將「教唆者」的頭銜推給那位文采斐然的替死鬼:「是……是上官儀教我的!」

若上官儀此刻仍在場,聽到皇帝如此推卸責任,恐怕也會驚得說不出話來。他大概會想:「不是我!是他自己廢掉你的!你們夫妻不和,別牽扯到我!」

武則天目光如炬,緊盯著李治:「您聽信了什麼話,才會這麼不信任我?若妾身有過,您儘管告知。」她語氣委屈,卻仍保持冷靜,等待回應。而李治呢?又回到了那個「仁懦」的李治。

四子之母,政事還靠她決斷,哪有那麼好廢!總而言之,這場夫妻之戰最後不了了之。武則天安然無恙,李治也恢復冷靜。然而,其他人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郭行真早在太子宮中,若真有厭勝之事,最多也只是為身體孱弱的太子祈福,根本不足以構成廢后罪名。然而,厭勝這種東西,向來是最容易用來陷害人的工具──證據好編造,動機也容易被羅織。明明是祈福,卻可以被解讀成詛咒,而詛咒一旦被扣上帽子,便能輕易轉化為謀反。

問題是,武則天真的需要透過厭勝來達成某種詛咒嗎?根本不需要!此時的她,早已掌握足夠的權力,有權力的人,還需要依靠邪術嗎?

那麼,李治為何如此震怒?這段迷霧重重的歷史事件,後世腦補出各種版本──

「綠雲罩頂版」:有人說,有人親眼見到郭行真與武則天行止曖昧,於是向皇帝密報。

「權力鬥爭版」:武則天掌控政權,權勢滔天,李治終於忍無可忍,決意反擊。

「欲求不滿版」:武則天阻擋李治冊立其他妃嬪,令皇帝心生不滿,最終積怨爆發。

我們無從確切探究李治此刻內心的翻騰為何,但至少第一種說法過於小說化,顯得不太現實。武則天精明幹練,四十歲的她,絕非那種會將感情凌駕於自身安危之上的「戀愛腦」;至於作威作福,她此時尚未完全掌權,政事上也未與李治產生明顯衝突。至於第三種說法,聽來則八卦……但也可能是真的。

作家吳淡如

不是抓緊他,而是改變規則

從以往經驗來看,李治一旦鍾情於某位女子,旁人想要阻擋,往往適得其反,甚至會引起他的反感。正如當年他癡迷於武則天,無論旁人如何勸阻、如何在他耳邊說武則天的壞話,最終只會讓他愈發偏向武則天。此時的武則天雖未至專權地步,卻已經「專寵」。為了確保李治的目光始終停留在自己身上,她對后宮進行了一場徹底改革,營造出類似「一夫一妻制」的生活環境。

武則天深知後宮佳麗過多,對君主而言,非但不是福氣,反而有損身心健康。因此,她毅然廢除原本后宮的層級制度,將所有皇妃、昭儀、婕妤、才人、美人等職銜全部取消,僅保留兩名皇妃,設為一品,稱「襄德」,以及四名二品妃嬪,稱「勸義」。

這些封號聽起來更像是內宮女官,彷彿專門輔佐帝王修德行義,而非尋常的后宮嬪妃。年少時的李治對武則天一片癡心,毫無保留,可隨著時光推移,他被武則天牢牢束縛在身邊,成為她唯一的夫婿,心境難免有些鬱悶。從武則天重返宮廷,到王皇后被廢,李治的所有子嗣皆由武則天一人所出,足見她的「馴夫術」非同凡響。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武則天攻略》宮廷版「離婚協議書」差點送出,武則天以情報優勢在關鍵時刻阻斷危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