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我們都在愛裡學會妥協,也在一次次討好中,慢慢丟掉自己。武則天看懂了這種愛的機制:女人若只求被愛,就永遠活在別人的情緒裡。她選擇不再等愛,而是學會成為能給愛、也能決定愛的人。這個覺悟,來自她親眼目睹兩個女人的悲劇:一個是結髮十多年的皇后,一個是曾被視為心中肉的貴妃,都在短時間內被愛過她們的男人廢黜。
他說愛妳,也能親手推妳下懸崖
有人說李治仁懦,但一個與王皇后結髮十多年,年少時曾深愛過她的皇帝,還有一個在太子時期視為心中肉的蕭淑妃,竟能在短時間內將她們全數廢黜,真的稱得上仁懦嗎?當他無情時,哪裡還有半分溫柔?蕭淑妃有子在側,理應擁有談判的籌碼,卻與王皇后一樣,竟毫無反擊之力。
作家吳淡如在《武則天攻略》中提到與這樣一個「愛你的時候全心全意,不愛你的時候任人處置」的男人共度餘生,對蕭淑妃而言,未免過於可悲。武則天後來不可能沒有領悟這一點,也正是在她步步向前的過程中,她意識到自己絕不能僅靠恩寵來維持地位。一個後宮妃嬪,無論地位多高,若依賴的是帝王之情,當情愛消逝,等待她的將是粉身碎骨的懸崖,而非緩降的坡道。
三十二歲的武則天,終於站上了這個她初入宮時未曾想過的皇后之位。這一天,她用足足十八年的時間,跨越了一代人的沉浮,終於走到了命運的轉折點。這場冊立儀式,不僅是一場隆重的封后大典,更向天下昭示:這位新皇后,與過去任何一位都截然不同。
她終於明白,被愛不如有權
皇后於肅義門莊嚴地接受了文武百官與外族酋長的朝拜。這不僅是一次單純的儀式,而是她向天下昭告自己的地位,用這場公開盛典來鞏固自身的正統性與不可動搖的權威。其實,這位皇后在登上后位的第一日便高調宣示,她的目標不只是統御六宮,而是要成為真正的天下之后。
站在她身旁,與她共歷無數風雨的李治,含笑凝視著她。他做到了,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將這個席位賜給了她。他深知,這位聰慧絕倫的女子,將成為他最堅實的後盾,助他穩固江山,真正掌握父皇傳承下來的帝王權柄,從權臣手中奪回屬於自己的天下!
武則天登上皇后之位的步伐快得令人措手不及,還未等反對者來得及組織反抗,她便已在眾目睽睽之下完成了冠冕華麗的封后大典。她的決心與行動力,讓人無法忽視。然而,封后之後,她並未有片刻停歇。她深知,若要穩固這個來之不易的地位,就必須鏗鏘行事,斬草除根,不給敵手任何反撲的機會。
被廢的王皇后與蕭淑妃,被送往太極宮內一處年久失修的院落幽禁。這裡早已殘破不堪,門窗封閉,唯有牆上鑿出的一個小洞,方便侍從每日將食物送入。她們被困於這座與世隔絕的幽閉空間,無從得知外界消息。
一個月過去,李治忽然良心發現,想要關心王皇后與蕭淑妃。他與王皇后結髮十餘載,與蕭淑妃亦育有一子二女,念及舊情,心中不免泛起愧疚,決定親自前往查看她們的狀況。
舊情未冷,良心卻來得太遲
唐高宗悄然來到幽禁之地,站在那處荒涼的廢墟前,內心五味雜陳。他遙望這座長久無人踏足的院落,心底的「仁懦」之情終究浮現。他站在牆外,對著黑黝黝的洞口大聲呼喚:「皇后,淑妃,妳們在哪裡?」聲音在陰暗的院落裡回蕩,許久,方才傳來一聲淒涼的應答:「如今已無皇后與淑妃,我們早已成為宮中的卑微奴婢,何來如此尊貴的稱號?」
李治聽見王皇后的聲音,心中頓時一酸,不禁淚盈於睫。王皇后出身貴冑,自幼錦衣玉食,何曾想過自己竟落得如此境地?終日被囚於此,過著幾近囚徒的生活,漆黑無光,難以忍受。她很快意識到,過去在李治面前攻擊武則天的方式或許太無心眼。她深知李治心腸軟,於是決定改變策略,放下驕傲,轉而以哀求喚醒昔日夫婿的憐憫之心。
她的聲音微微顫抖,卻滿是懇切:「陛下,我們知錯了……若您仍念及舊情,請讓我們得以重見天日,我們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陛下不如將這座院落取名為『回心院』,讓它見證我們的悔悟之心。」
李治聞言沉默片刻,終究輕歎一聲:「朕即有處置。」語畢,他轉身離去。只是,他還未來得及思索對策,武則天便已捷足先登,果斷出手──她的手段,又快又狠,令人猝不及防。
皇帝與廢后的這一段糾葛,逃不過武則天在宮中密布的情報網。她很快派人縊殺了王皇后與蕭淑妃。王皇后的母親柳氏、兄長,以及蕭淑妃的兄弟們,皆被流放至嶺南等地。武則天甚至改王皇后的王氏為「蟒」氏,蕭淑妃的蕭氏為「梟」氏。改人姓氏,乃是武則天極為偏好的文字遊戲之一。
當舊愛開口求饒,誰還記得溫柔?
然而,王皇后終究是不夠瞭解李治。李治從來不是一個行動力強的帝王,若非如此,他根本不需要武則天的輔佐。其實早在唐太宗病重時,他便與武則天有了私情,並許諾:「我會想辦法。」但這個「辦法」,武則天在感業寺苦等了一年,才終於等來李治姍姍來遲的身影。那一刻,她終於再次見到了他──但這是否意味著李治立刻想出了計策?未必。
當初,武則天最終能夠回宮,恐怕還是靠王皇后主動促成,不是李治本人發揮了行動力的結果。這回,王皇后不僅低估了武則天的能耐,也沒能掌握她的手段──武則天怎會不安插人手監視李治的一舉一動呢?
事實上,李治探望廢后的描寫,過於接近說書人口中的戲劇橋段。以王皇后的高傲,即便身陷幽囚,也不會輕易向李治低頭認錯。她並未犯錯,錯的只是武則天比她更強,且武則天非要奪得她的皇后之位不可。

她動手,他點頭,誰才是真正的劊子手?
但我要在這裡強調,關於王蕭之死,這必然經過高宗的首肯。此時的武則天雖然已是皇后,卻尚未擁有足夠的權力,可以單獨下令密殺王皇后與蕭淑妃,並「合法」流放王蕭二人的家族。當時朝堂之上,大臣們依舊握有相當大的權勢,若沒有高宗點頭,武則天絕無可能如此狠絕地執行此事。讓她們一命歸天即可,虐殺出氣太聳人聽聞,太像呂后了,她又何必急著將自己塑造成千古第一妖女?
王、蕭二人迅速喪命,背後的黑手無疑是武則天,畢竟她絕不能容許廢后與貴妃東山再起,須得徹底斷絕後患。然而,比她更狠的人還是高宗。他對王皇后說:「我會想辦法」嗎?結果,想出的辦法竟是這樣的手段。武則天與王、蕭是情敵,而高宗與王、蕭則是夫妻。究竟誰更狠?歷史不會記載後宮的陰暗情事,反正廢后與貴妃一旦失勢,便注定被時人遺忘。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武則天攻略》他說愛妳,也能親手推妳下懸崖,武則天看懂這場愛情心理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