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馬源培/台中報導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昨(19)日在大墩文化中心辦理「穿透明日的靈光-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第四檔《歸》的開幕式,副局長曾能汀出席表示,藝術家吳玳瑩離鄉多年後,以「歸」的姿態返回太平,選擇以「植物、泥土、紙漿」等自然媒材,透過磨粉、抄紙、塑形等技法,讓大地的質地化為作品的語言,這些作品既是她對童年記憶的回望,也是對地方生態的回應。

文化局說明,開幕現場邀請共創學校「太平國小」及「頭汴國小」師生共同出席,並由太平國小弦樂隊帶來精湛演出,讓學子們透過展覽及共創活動,親近自然、理解家鄉,成為永續藝術的參與者。
文化局指出,出生成長於太平的吳玳瑩,自小在山川與溪流間孕育出對自然的敏感,多年旅居外地後,她選擇回到熟悉的土地創作,以植物為媒、以泥土為色,讓時間與生命的流轉成為作品的核心。展覽主題《歸》,象徵著藝術家回歸家鄉,也象徵著創作中的回歸土地、回歸自然、回歸初心的精神,這樣的創作理念也呼應了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中關於環境與城鄉永續的思考。

在「山川計畫」共創活動中,吳玳瑩邀請太平區太平國小與頭汴國小走入頭汴坑,採集植物、捧起泥土,將環境的觸感化為創作的能量,孩子們從走讀、踏查到創作,不只是「學藝術」,更在自然的懷抱中理解生態與土地的關係,讓永續概念於身體與感官中自然萌芽。
文化局表示,此展匯集了她的重要創作,包括榮獲台灣美術新貌獎的〈觀想〉,以植物粉塵凝視存在的無常;〈蜂作為橋樑的隱藏者〉,以纖維與蜂巢探討蜜蜂在農業與自然之間的重要角色。此外,此展更攜手太平學童創作以台中為主題意象的兩件新作:〈植拓山脈〉以回收紙漿與在地植物拼貼成山巒,象徵守護生態的祈願;〈物共生〉則以砂畫的手法,用細胞圖騰及孩子們以在地泥土捏塑的生物,隱喻土地與生命的共生。

文化局進一步表示,吳玳瑩的《歸》不只是一場返鄉的展覽,更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行動—回到土地、回到社群,也回到永續的初心。當藝術融入土地與生活所散發出的靈光,不只是美感的震動,更是一份守護的力量,提醒我們永續並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此刻就能開始的行動。展期至12月21日,歡迎民眾參觀。更多資訊請至大墩文化中心官網( https://www.dadun.culture.taichung.gov.tw/ )查詢。
昨日開幕式,包含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大墩文化中心主任陳文進、策展人陳一凡教授、藝術家吳玳瑩、太平國小校長趙秋英、頭汴國小校長王素貞以及兩校師生、家長們皆到場共襄盛舉。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以泥土與植物作畫 吳玳瑩《歸》鄉攜手中市太平學童實踐永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