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每年10月18日為「世界更年期關懷日」(World Menopause Day),由國際更年期學會(IMS)發起,旨在提升全球對更年期健康的重視。女性平均約在50歲進入更年期,男性則於40至60歲間睪固酮逐年下降。若缺乏正確認知與支持,可能引發焦慮、睡眠不佳、骨質疏鬆及慢性疾病風險上升。今年主題為「生活醫學(Lifestyle Medicine)」,強調透過日常生活型態的調整與自我照護,以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及社會支持等方式,引導熟齡族群在更年期期間維持身心健康、延緩老化,並營造幸福宜居的熟齡生活。
一位50歲的陳小姐回憶,月經停經後出現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體重增加與疲倦不堪等困擾。「最難受的是熱潮紅和失眠,白天精神全無。」她分享,在醫師建議下,她開始規律快走、睡前深呼吸、調整飲食,幾個月後不僅症狀減輕,也重新找回健康與自信。
南投縣信義鄉衛生所醫師李麗美指出,臨床上常見女性出現熱潮紅、盜汗、睡眠障礙及情緒低落等症狀,若未妥善處理,將影響身心功能與家庭關係。她建議可從生活醫學的五大核心面向著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睡眠與情緒管理、定期健康檢查,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以穩定荷爾蒙變化、維持身心平衡。
更年期健康五大守則:
1.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蛋白質、高纖與鈣質,少糖少脂,必要時補充維生素D與鈣片。
2.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有氧運動,並搭配肌力訓練以維持骨骼與心肺功能。
3.睡眠與情緒管理: 養成固定作息,運用正念、瑜伽及呼吸訓練減壓;症狀嚴重者可諮詢醫師建議。
4.定期檢查:追蹤骨密度、心血管與荷爾蒙變化,及早發現潛在健康風險。
5.支持與陪伴:避免菸酒,並尋求家人與社會支持網絡,促進情緒安定與心理韌性。
衛生局長陳南松指出,更年期為自然的人生階段,並非疾病。若能透過日常生活方式醫學的實踐與自我健康管理,不僅可減少慢性病風險,亦能在身心調適中培養自信與幸福感。在「2025世界更年期關懷日」之際,衛生局也呼籲民眾關注更年期健康,從日常生活中實踐生活醫學,將健康行為內化為生活習慣,並透過理解與陪伴,共同營造健康宜居、熟齡友善的南投。
圖/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2025世界更年期關懷日-生活醫學守護健康 幸福宜居在南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