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楊秉鈞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最新的民事訴訟法於民國109年12月30日修正,並於110年1月20日公布,相關的施行日期,除了民事訴訟施行法另有修正的部分(第4條之1簡易程序新增適用之範圍、第4條之6送達與個案濫訴之處罰),皆從公布之日開始施行。
一、便捷化境外送達程序:
民事訴訟法第133條
第1項:當事人或代理人經指定送達代收人向受訴法院陳明者,應向該代收人為送達。
第2項:原告、聲請人、上訴人或抗告人於中華民國無送達處所者,應指定送達處所在中華民國之送達代收人。
民事訴訟法第149條
第1項:對於當事人之送達,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受訴法院得依聲請,准為公示送達:
應為送達之處所不明者。
於有治外法權人之住居所或事務所為送達而無效者。
於外國為送達,不能依第145條之規定辦理,或預知雖依該條規定辦理而無效者。
第2項:駁回前項聲請之裁定,得為抗告。
第3項:第1項所列各款情形,如無人為公示送達之聲請者,受訴法院為避免訴訟遲延認有必要時,得依職權命為公示送達。
第4項:原告或曾受送達之被告變更其送達之處所,而不向受訴法院陳明,致有第 1 項第 1 款之情形者,受訴法院得依職權,命為公示送達。
第5項:原告、聲請人、上訴人或抗告人未依第133條第2項規定指定送達代收人者,受訴法院得依職權,命為公示送達。
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2項、第149條第5項規定,若原告、聲請人、上訴人或抗告人,在中華民國境內沒有送達處所,應該指定境內的送達處所與代收人,而法院也可以照職權,不待聲請而命為公示送達,避免訴訟程序因送達未果而延宕。
二、擴大原先視訊審理的適用範圍:
民事訴訟法第211-1條
第1項: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輔佐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所在與法院間有聲音及影像相互傳送之科技設備而得直接審理者,法院認為適當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以該設備審理之。
第2項:前項情形,法院應徵詢當事人之意見。
第3項:第1項情形,其期日通知書記載之應到處所為該設備所在處所。
第4項:依第1項進行程序之筆錄及其他文書,須陳述人簽名者,由法院傳送至陳述人所在處所,經陳述人確認內容並簽名後,將筆錄及其他文書以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回法院。
第5項:第1項審理及前項文書傳送之辦法,由司法院定之。
基於舊民事訴訟法僅針對證人(第305條第5項)、鑑定人(第324條準用第305條第5項)、當事人本人與其法定代理人(第367條之3準用第305條第5項),有遠距審理的規定,故此次修法新增第211條之1,額外增加訴訟代理人、輔佐人與其他訴訟關係人(例如:參加人、特約通譯等),皆可以向法院聲請、或由法院依照職權,在經過當事人同意之後,以遠距視訊的形式來進行審理。另外,第272條也增定,可以於準備程序中一併準用第211條之1的規定。
三、增修第一審通常訴訟程序的起訴要件:
民事訴訟法第249條
第1項: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訴訟事件不屬普通法院之權限,不能依第 31-2條 第2項規定移送。
訴訟事件不屬受訴法院管轄而不能為第 28 條之裁定。
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
原告或被告無訴訟能力,未由法定代理人合法代理。
由訴訟代理人起訴,而其代理權有欠缺。
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
起訴違背第31-1條第2項、第253條、第263條第2項之規定,或其訴訟標的為確定判決之效力所及。
起訴基於惡意、不當目的或有重大過失,且事實上或法律上之主張欠缺合理依據。
第2項: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當事人不適格或欠缺權利保護必要。
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
第3項:前二項情形,原告之訴因逾期未補正經裁判駁回後,不得再為補正。
(1)將「主觀惡意、不當目的、重大過失且無合理主張之起訴」定為訴訟要件:
舊民事訴訟法針對此類起訴,仍須以「判決」駁回,惟此無意義的訴訟不過勞費司法資源,因此,新法第249條第1項第8款,將之列為可以透過「裁定」駁回的事由,而成為合法訴訟要件的一部分,如果違反時,情形不可以補正;或可以補正,經命補正而未補正,法院都應以訴不合法,而以裁定駁回。
(2)將「當事人適格與權利保護必要」定為訴訟要件:
將舊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將法院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的類型,在原先的「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基礎上,另外增加「當事人不適格或欠缺權利保護必要」,將之修正為第2項的1、2兩款,明確地將請求無理由的實體判決、訴訟判決用種事由區分開來。
(3)增訂逾期未補正且經裁判駁回後,不得再補正:
修法增訂同條第3項規定,如果有前兩項的情形,原告之訴因為逾期沒有補正,且經過裁判駁回之後,即不得再於後續的抗告、上訴程序中補正。

服務電話:07-727-8008
服務信箱:wanghanyilawyer@gmail.com
服務地址:高雄市苓雅區永裕街42-12號1樓
連結網址:https://www.wlaw.tw/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109年民事訴訟法最新修法!尤其是新增的「濫訴罰鍰」規定!(上)














































阮丹青(左)攜手「自然流動樂團」(Sunshine Costa)舉辦音樂會 照片提供:羅藝 x 阮丹青工作室
阮丹青闊別流行樂壇多年華麗回歸 照片提供:羅藝 x 阮丹青工作室
阮丹青(右)舉辦音樂會潘越雲(左)親臨現場致意 照片提供:羅藝 x 阮丹青工作室
阮丹青(右)舉辦音樂會許常德(左)給予滿滿掌聲 照片提供:羅藝 x 阮丹青工作室
阮丹青(前排右二)攜手「自然流動樂團」(Sunshine Costa)舉辦音樂會和來賓大合照 照片提供:羅藝 x 阮丹青工作室




Wols 唱出苦中帶笑的人生希望 照片提供:好感度音樂
Wols 覺得人生太悶活得再苦也要笑著換氣 照片提供:好感度音樂
Wols 的歌輕快卻帶著療癒能量的節奏 照片提供:好感度音樂











關心教育發展,南投縣長許淑華4日勘查南投市6所國中小,並同意動支1,643餘萬元整建操場、改善活動中心、更新資訊教室設備等,希望經由教育建設,讓孩子專心學習,並感謝老師為教育努力付出心力。
嘉和國小校長陳秀玲反映,該校操場紅土跑道使用已15年,紅土跟著歲月流失,影響學生上課,加上周邊設施需整建,估計需經費494萬餘元;許縣長表示,嘉和國小操場排水溝清理需搬開溝蓋,維護不易,學校也主張重鋪紅土跑道,讓孩子有更好的運動環境,學校扯鈴隊參與活動,辦得非常得好,縣府看到學校的用心,願意支持校園整修。
隨後,許縣長走訪漳和國小。該校校長張鈴采表示,許縣長入主縣府以來,已經三次到該校,感謝許縣長關心學校建設。張鈴采反映,希望利用生態教學園區闢建停車場,並改善通往運動場的動線,讓學生有更安全學習環境,許縣長欣然同意,將動支331餘萬元整理。
漳興國小活動中心地板使用超過30年,摩擦力不足,容易產生危險,建議整建,校長陳良輔盼改成P U材質,提供學生、社大學生丶及社區民更安全的活動空間,經費約需314萬元;許縣長看過現場表示,漳興國小活動中心使用度非常高,不但是孩子活動空間,也是社區大學及數位推動辦公室據點,縣府完全支持學校改善計劃。
隨後,許縣長前往營盤國小了解教學環境,校長江吉田簡報表示,發展數位學習是未來趨勢,學校希望充實資訊教室設備,經費需134萬元,好讓營盤國小資訊教室成為學生學習科技新知的地方,同時方便教師辦理各項研習。許縣長看了資訊教室,發現教室霉味,可能影響師生健康表示關切,希望趕緊更新設備,讓學校資訊教學更上層樓。
許縣長隨後前往營北國中,了解該校活動中心設備更新需求,該校校長黃美玲表示,活動中心不但是學習場所,相關單位也常利用學校舉辦活動,由於現有投影設備不敷需求,學校希望採購雷射投影機,汰換E化講桌等設備,估計需經費138萬餘元。許縣長對營北國中配合各項活動,展現成果表示感謝,對於校方設備更新計畫,表示全力支持。
中興國中活動中心五台冷氣逾20年,校長鄭俊楠表示,現有冷氣老舊,濾網堵塞,冷媒效率差,維修率又高,冷氣耗電量越來越大,活動中心舉辦畢業典禮、班親會大型活動,家長反應太熱,學校希望汰換冷氣,經費約需229萬餘元,許縣長表示,中興國中學生人數多,活動中心現有冷氣設備的確不夠,縣府同意更換,一來可以改善學校環境,也能配合節能政策,展現環境永續教育。







為推廣嘉義山海觀光、結合信仰文化與在地產業,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攜手合作,精心策畫「阿里山神旅行抵嘉」活動,今(4)日在新港奉天宮廟前廣場舉辦宣傳記者會,嘉義縣長翁章梁、嘉義市長黃敏惠、立法委員蔡易餘、王育敏及各級民意代表等貴賓共同出席,見證此次活動開跑。
「阿里山神旅行抵嘉」活動將於 12 月 19 日至 22 日盛大登場,邀請「台澎金馬海神媽祖」搭乘阿里山森林鐵路—栩悅號,從嘉義市北門車站出發,途經奮起湖,最終抵達阿里山火車站。媽祖將前往祝山共賞壯麗日出,並在隙頂與石棹進行繞境祈福,保佑地方平安。活動期間,遊客可在樂野服務區品味當地部落美食與阿里山咖啡,並前往太平雲梯體驗鑽轎底的民俗文化。活動最後,將在觸口服務區舉辦「媽祖平安宴」,宴席中融合了阿里山的在地食材,如龍鬚菜、梅子、山葵與愛玉等。全面呈現阿里山的自然美景、豐富文化及深厚的信仰傳承,為遊客帶來一場獨特的「山海之旅」體驗。
翁章梁表示,嘉義山區擁有眾多美麗景點,並希望遊客在遊覽後,能將在地的高山茶及阿里山咖啡帶回家細細品味。他指出,媽祖繞境活動開啟了一種創新的旅遊方式,邀請全國民眾來到山區,不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也藉此祈求平安,為大家帶來祝福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