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674

惡火燒盡白雪大旅社35年風華歲月

一把惡火燒掉白雪大旅社,奪走7條人命。

翁世恆/臺北報導  呂家慶/圖

2009 年3 月2 日凌晨2 時左右, 臺北市太原路「白雪」大旅社,發生大火, 奪走七條人命。在1963 年成立的白雪大旅社,建齡超過35 年歷史,早年是往來臺北大稻埕一帶經商或北上旅遊的「高級旅社」,卻讓一把大火將這間老旅社,燒入歷史的灰燼中。

白雪大旅社是早年臺北市少數幾家核准成立的合法旅館,鄰近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大稻埕碼頭等景點,加上地理位置在早年的圓環夜市旁,成為許多人的住宿首選。

雖然看起來平價,其實白雪大旅社早在事發前35 年,就是臺北市大同地區數一數二的好旅社,還標榜「全臺北市第一家冷氣開放」,儘管全棟建築只有四層樓, 在早期的大同區看起來卻相當醒目。

白雪大旅社昔日的風采,讓在地的老醫師陳光燦想到白雪的過往,眼睛都亮了起來。陳光燦說,做公益, 白雪大旅社做得不比大企業差,但可惜的是,居然會鬧出這麼多條人命做收場,似乎天理之中,還是有不公平之處。

以命喪火窟的視障者丁文湧、林治中和方一葦為例,他們都是孤獨無依的老人,以每月1 萬5 千元在旅社包吃、包住,他們也都承租白雪大旅社房間多年,尤其丁文湧已經住了14 年。

這場大火奪走7 條人命,包括3 名馬來西亞籍人士,當時78 歲的負責人許秀慧,由律師陪同到大同警分局接受偵訊。

白雪大旅社的後牆,遭大火燒得整片燻黑,不難想像當時的惡火是有多大。

她表示, 早在二十多年前, 她就將旅社轉給以前的老員工賴琇瑛經營,自己早就不過問旅社事務,甚至火災發生當下,根本沒有人告知她發生什麼事。

賴琇瑛在接受警方偵訊時承認, 每個月以3 萬元的價錢,向許秀慧租下白雪大旅社經營,也投保了火險和意外險。

「我每天都會到旅社看看,關上樓下鐵門後才離開;這道鐵門開關會有很大聲響,如果有人開門進入,櫃檯和『內將』(服務人員)應該會知道才對。」賴琇瑛對警方說,並強調事前沒接到恐嚇電話, 想不出有什麼人會縱火。

至於被視為關鍵證物的松香水空瓶, 賴琇瑛也向警方供稱,在旅社內,從沒看過這瓶松香水,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在火場。

白雪大旅社上一次躍上媒體頭版,是在迄今40 年前,當時有一對情侶在旅社內自殺身亡,事後,傳出不同版本的靈異現象,更憑添白雪大旅社的傳奇故事。

不過,隨著圓環沒落以及周邊都市建築不斷更新,白雪大旅社簡單的陳設與古早的設備,早已敵不過重金裝潢的旅店, 逐漸淪為獨居老人及打工仔棲身、一晚550 元的廉價旅店。

「這或許就是白雪的宿命吧 !但是, 不該用7 條人命的方式讓它關門的。」李秀男看著火災後殘破的旅社,心中無限感慨。

南港瓶蓋工廠搖身 成為文創新空間 保留歷史紋理展現全新面貌 共創三贏新典範

南港瓶蓋工廠搖身一變成為文創新空間,未來計畫打造成「自造者工廠」,並引進新創產業和文化產業。
( 圖/臺北市政府網站)

陳志明/新北報導

目前南港瓶蓋工廠重劃工程已完成, 市府結合東區門戶計畫與歷史建物活化,未來計畫將瓶蓋工廠打造成「自造者工廠」, 引進新創產業和文化產業,並加入在地特色,讓南港瓶蓋工廠成為一個跨界交流與創意發想的空間,成為國際的文創新據點。

歷經一年半的施工期,北市府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完成南港區第三期市地重劃, 之後將移交產業發展局, 規劃修繕為「自造者工廠」, 樹立市府、歷建、地主三贏新典範, 也賦予歷史建物更多的價值與意義。

南港瓶蓋工歷經全區保留爭議, 北市府與公民團體及地主多次討論與協商後, 不僅保留8 項歷史建物,更首創「立面挪移」技術,完整保留古蹟風貌,並擴大保留非歷史建物的A1 棟與G 棟立面。

北市府創「立面挪移」技術,保留G 棟立面原有風貌。
( 圖/臺北市政府網站)

南港瓶蓋工廠位於南港區第三期市地重劃期範圍內,依照原都市計畫及重劃計畫書內容,本應全區拆除,經公民團體陳情保留,並歷經八次文資審議,確定保留範圍之後,公民團體、地主與市府達成共識,除歷史建物全數保留外,市府也致力擴大保留A1 棟與G 棟立面。

其中G棟立面挪移部分,更突破現有工程技術,透過挪移技術工程移動16.8 公尺,瓶蓋工廠建築群的風貌,以及歷史紋理才得以維持保存。

文學地景 地上巨型捲軸吸睛震撼 展埤塘特色 看人文與地貌變遷的老桃園

巨型卷軸書寫書法與新詩,磅礡氣勢令人震撼。
(圖/桃園市政府網站)

張雅璇/桃園報導

「文學地景──桃園生活書寫特展」日前在桃園區土地公文化館舉辦,其中文學地景的展場,其主場景為呈現在地上的詩與兩大巨型捲軸作品,一進入會場就被其氣勢所震撼。

桃園市長鄭文燦認為,本次特展的特色就是埤塘,埤塘是形成農業、文化及生活相關的水域空間,展覽中收錄文學家書寫的書法與古今詩作,透過這些創作,讓大家了解桃園的人文與地貌變遷。

針對埤塘的書寫,是本展覽的重點之一, 桃園埤塘的變遷為桃園水利史上的重要一環。1916 年,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開鑿桃園大圳; 1960 年代,則配合石門水庫完成石門大圳,這兩個大圳系統搭配埤塘形成許多支流,形成桃園的用水動脈。

隨著桃園的建設與發展,埤塘逐漸消失,包括桃園監理站、陽明高中、桃園市政府、桃園監獄及司法園區等,都是透過填補埤塘興建而成; 曾為全桃園最大的埤塘——辨天池, 在1960 年代亦被填補為現在的陽明社區與陽明運動公園,但它們的痕跡卻留在文學作品之中。

作家在新詩中展現在地特色的書寫。
(圖/桃園市政府網站)

比如展出的新詩中便提到消失的埤塘「辨天池」:「彼當時埤中央有一座島叫卞天⋯⋯弁天島上有神社,叫做豐滿社,奉祠財神爺弁財天。」詩中陳述著辨天池在日治時期的景觀,埤中央有小島,島上有神社,神社裡的主神為「弁才天」,是日本七小福的神明之一,這是相當珍貴的文學記憶。

鄭文燦表示,近年來,桃園發展地方特色,積極舉辦地方藝術文化節。比如說,桃園市去年就以石滬為主題,在新屋永安漁港及海岸舉辦「桃園地景藝術節」;今年「桃園地景藝術節」則規劃以觀音的白千層林蔭大道為主題。未來,桃園市每年將會更換不同主題,帶給大家更多的饗宴。

打破實體空間限制 新北力推行動博物館 配合場域大小重新變身 處處都是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考什麼古」活動,展示以考古遺址為基礎開發的展板與模型。
( 圖/新北市文化局網站)

杜克明/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打破實體博物館的空間限制,推出行動博物館方案,配合場域大小再現博物館的展覽內容,讓學校、活動中心、甚至是辦公室,都能搖身一變成為博物館, 並設計有趣的體驗活動,讓大家都能沉浸在博物館的美好。

目前已開始進行各項行動博物館方案, 因此各館在策展同時,也會考慮是否能符合行動博物館的需求,展覽物件是否能夠模組化,除了希望行動博物館能有更豐富的多樣性,以及更精彩的可看性以外,也可延伸展覽帶給大眾的影響力及後續效益。

市立圖書館「行動書房」推出的行動書櫃,堪稱行動書車的進化版,不僅能辦證還可借書,將側板拉開之後就能舉行說故事活動,或是辦一場主題書展,是深入推廣閱讀的好幫手。

茶博館行動博物館「打開鍊茶師的神秘多寶格」,結合AR 互動賞茶湯。
( 圖/新北市文化局網站)

十三行博物館「考什麼古」,則展示以十三行與大坌坑遺址文物為基礎,開發出來的展板、模型、教育用標本、教具,甚至還有利用最新技術製成的複製品;茶博館「打開鍊茶師的神祕多寶格」,則是準備一個木製展示箱,裡面包含每檔主題展覽的茶文化內容,比如像臺灣茶葉、製茶機具模型,如果使用行動載具掃描,還能看見不同顏色的茶湯。

新北市文化局長林寬裕表示,博物館精心策劃的展覽,通常在展期結束後,展示品就會放進庫房收藏,若能夠將這些展覽物件重新組合,在各個地方巡迴展出,則可讓博物館充分發揮公共性。另外,行動博物館也是不錯的前導廣告,可藉由展示部分內容與體驗活動,引發民眾的興趣,拉近博物館與民眾的距離。

桃園觀光工廠全臺最多 年賺逾20 億觀光財 觀光工廠經營邁向國際化 三年內有望增加至40 家

經發局推動工廠觀光化,輔導具潛力的工廠取得觀光工廠認證。上圖即「祥儀機器人夢工廠」解說員為參
觀民眾進行工廠導覽。
(圖/翻攝自網路)

沈麗/桃園報導

有鑑於觀光工廠是桃園的特色,近年桃園市更積極推展「桃園市觀光工廠輔導發展計畫」,全台觀光工廠近140 家,其中桃園即佔近三成,多元而豐富的產業類型, 讓觀光工廠成為熱門觀光景點,參訪人數近400 萬人,每年更創造逾20 億元的產值。

據統計,自2014 年起至今,桃園的觀光工廠及產業文化館從22 家提升至27 家,並請經濟發展局成立輔導團,針對具有潛力的12 家優良企業進行輔導,持續幫助優質廠商轉型成為觀光工廠, 也協助現有觀光工廠持續升級,取得國際亮點觀光工廠認證,以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持續帶動桃園觀光熱潮。

桃園市結合經濟發展局、觀光旅遊局、農業局、衛生局、環境保護局、文化局、交通局等各局處資源,積極推動觀光巴士路線規劃、異業結盟行銷、社區小旅行等觀光活動;同時鼓勵觀光工廠參與展覽及國際論壇,以協助廠商提升經營管理等級。

桃園市經發局積極輔導潛在特色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如「棗之禮」
企業受輔導後成立的「紅棗故事館」便將「參觀生產線流程」包裝為遊客觀光的一環,增加其觀光產值。
(圖/翻攝自網路)

經發局長朱松偉表示,桃園自2009 年導入產業觀光化,目前觀光工廠已進入發展期,邁向國際化發展。經發局推動包含工廠觀光化提升及輔導、觀光工廠品牌形塑、產業觀光整合行銷、觀光資源異業整合等四項策略。

比如在工廠觀光化提升及輔導方面, 建立單一窗口,輔導具潛力的工廠取得觀光工廠認證及環境教育認證,例如祥儀機器人夢工廠、金格食品已取得優良觀光工廠認證,同時委託專家學者對潛在工廠進行企業診斷,如麗嬰房、大溪老茶廠等。

未來市府除了邀請藝術家進駐觀光工廠創作,規劃親子微旅行外,也將積極輔導潛在特色工廠,如國巨洋傘、雄獅鉛筆、手信坊、佳龍科技、利百代、千朔生化、葡萄王、中祥食品、合隆毛廠、棗之禮、龍情食品、桔揚等12 家欲轉型為觀光工廠的潛在企業,以三年內達到40 家為目標。

役前職能訓練 軍營與職場順利接軌 證照增加就業機會 全程參訓優先入伍

因應台北港鄰近碼頭需要大量堆高機駕駛員,開設荷重1 公噸堆高機等14 類免費技術證照專班
(圖/新北市政府網站)

楊雅璇/新北報導

新北市民政局推出「役前職能教育訓練計畫」,等待入伍的役男可免費參加職業訓練證照專班,若全程參與不缺席,結訓之後還可獲得優先入伍的資格,不只能讓役男學習到一技之長,也可解決因畢業潮造成的入營塞車。

此計畫共開設照服員、堆高機、起重機、網頁設計、中餐烹調、烘焙食品等14 類免費技術證照專班,役男只要花102 小時,就能加強自身競爭力,還能省下學費, 也不會白白浪費等待入伍的時間。

全程參訓之後,入營時間也會比其他人優先安排,但如果役男報名後沒有上課,或因故無法結訓,將不符合優先入營的資格。部分營區移防時,甚至會優先考慮擁有相關證照的役男,退伍之後也較容易在就業市場找到工作,沒有銜接職場的問題。

新北市民政局長江俊霆表示,像烘焙食品、中餐烹調這種熱門班別,通常一開放報名馬上就額滿; 為了因應老年人口增加, 配合中央推動長照2.0 政策的照顧服務員,以及在台北港鄰近碼頭,負責駕駛堆高機與裝拆貨櫃物的人員,起薪都超過2 萬8 千,薪資待遇還算不錯。

役前職能教育訓練 開課時段為七月至九月,並於2017 年6 月1 日起開放報名,6 月30 日報名截止,只要符合資格的役男,皆可向轄區公所報名, 民政局「役男大亨」網站也會隨時更新各類課程報名人數及額滿情形,方便役男報名參考。

減碳績優機構 年吸碳量7座大安森林公園 煙囪不等於工業實力 循環經濟才是王道

桃園市府評選2016 年公私場所空污減量機優機構,共4 家廠商獲獎,總計每年可削減相當於7 座臺北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
(圖/翻攝自網路)

林怡欣/桃園報導

 

2016 年桃園市公私場所空氣污染物減量績優機構評選結果出爐,共有4 家機構獲獎,包括「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晶圓三廠」及「福特六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優等;「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龍科廠」獲得甲等;「正隆股份有限公司大園紙器廠」獲得績效優良。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把「煙囪」當作工業實力象徵的思維已經過去了,讓資源循環利用才是現在的目標。

空氣污染物減量的方法包括:製程改善、新增污染防制設備、提升防制設備效率、汰換老舊防制設備、使用乾淨或低污染燃料,達到乾淨生產、綠色生產,也落實循環經濟與智慧城市。

桃園市的空污指標在全臺表現良好, 除市府管制嚴格之外,又因為桃園臺地的特性,讓空氣容易疏散,再加上市府推動固定污染源申報與移動污染源管制兩項政策,而令空污有明顯的改善。

以二行程機車汰換為例,目前桃園的二行程機車已從20 萬輛降到8 萬輛,且仍在加速淘汰中;反觀電動機車,已經超過3 萬6 千輛,數量還在持續增加中,都是桃園推動空污減量的成效。

桃園市環保局長沈志修指出,此次獲獎的4 家廠商,每年共約削減空氣污染物27.38 噸,總減碳量高達1,849 噸,約相當於7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實屬難得。

串連臺北城夜貌 3座古城門七月亮起來 點亮東門、南門、小南門 迎接世大運

東門、南門、小南門等三座城門之夜間燈光修復工程啟動,預計七月底點燈,再顯臺北城風華。
( 圖/臺北市文化局網站)

曾世德/臺北報導

古城門亮起來。為迎接世大運,再顯臺北城風華,北市府2016 年平安夜啟動西區門戶光環境改造計畫,在點亮北門、鐵道博物館及北門郵局後,陸續進行東門、南門、小南門等三座城門之夜間燈光修復工程,七月底將再顯風華,完整串連呈現昔日臺北城之夜貌。

南門燈光修復後模擬夜景。
( 圖/臺北市文化局網站 )

公園處處長黃立遠表示, 與北門同時期興建的東門、南門、小南門,同為臺北市歷史發展過程中重要之節點,北市府在改造北門地景廣場、闢建臺北行旅廣場、忠孝西路換裝LED 路燈、西門徒步區照明換裝等西區門戶計畫一系列光環境改造之後,以城市美學角度,把城市裡或鮮明或朦朧的微光美感,與三座古城門結合,呈現不分晝夜的光藝術,讓光環境改造延伸向大西區範圍。

小南門 ( 重熙門 ) 燈光修復後模擬夜景。
( 圖/臺北市文化局網站 )

三座城門將運用不同光強度之高演色投光燈再現斗拱雕塑感及彩繪層次、強化紅色廊柱,勾勒城門座輪廓,體現砌石堆砌感,城門門洞藉由漸層明暗動態白光單向和緩溢光,體現城內城外意象,勾勒城內外及過往人流記憶;另在遠處架投光燈凸顯屋脊輪廓及雉堞輪廓, 於背後環境光中對比顯現屋面瓦,形塑視覺焦點。

亞洲.矽谷計畫帶動傳統產業智慧轉型 捷鐵共構 將大幅提升桃園運輸效益

「亞洲.矽谷計畫」以桃園的ICT 產業結構為基礎,讓臺灣產業與世界連結,帶動產業更好的發展。
( 圖/經濟部網站)

陳杰/桃園報導

桃園市府目前全力配合中央政府推動「亞洲.矽谷計畫」,以桃園的ICT 產業結構為基礎,結合臺北的金融、文創、軟體產業、新竹的半導體、IC 設計產業,讓臺灣產業與世界連結,帶動產業更好的發展。

「矽谷」只有一個,也無法複製,但是創新的生態、研發的投入、人才的交流、資金的引進等都可以效法。透過「亞洲.矽谷計畫」,不只串聯臺北、桃園、新竹三地資源,更讓臺灣連結到世界及其他國家的科技中心。

在此計畫中,臺灣的傳統產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未來包括高機能紡織、智慧機器人、AI(人工智慧)、航太業、機械製造業、智慧物流、新型物流管理系統、智慧照顧、智慧醫療、生物電子儀器等項目,也都能結合物聯網(IoT)發展,帶動產業轉型。

在推動智慧城市示範場域方面,桃園市府鎖定智慧交通、智慧健康醫療照顧、物聯網平臺等三個領域,由中央政府提供部分經費支援國內企業團體與地方政府合作, 進行場域試驗,並提出整體解決方案。

此外, 連結國際研發能量亦為「亞洲‧ 矽谷計畫」的重要策略,政府積極推動微軟、高通、思科等企業合作,也和美國在台協會舉辦相關論壇研討會,啟動臺美智慧城市合作平臺。

同時, 政府也看重國內業界發展, 包括聯發科、宏碁、華碩等企業在內的「亞洲‧ 矽谷IoT 產業大聯盟」, 已有超過140 位成員加入,聯盟成員所提的建言,都是推動智慧城市的重要依據。

桃園是全臺灣人口成長最快的城市, 桃園升格以來2 年4 個月,人口增加了10 萬人,不只是福利移民,更是因為桃園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產業投資及生活品質。目前,市府要把「亞洲‧ 矽谷計畫」及智慧城市視為城市發展目標,帶動桃園產業升級,並進一步向國際接軌。

萬花筒

桃園市獲頒全球7 大智慧城市獎 智慧城市結合亞洲‧矽谷計畫 帶動桃園發展

國際智慧城市論壇主席John Jung 表示,建構智慧城市需考量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的永續發展。
(圖/桃園市政府網站)

林怡欣/桃園報導

繼2013 年後,桃園二度由全球近400 個城市脫穎而出,再次獲得國際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簡稱ICF)評選為「全球7 大智慧城市」(The Top 7),ICF 組織並將桃園市的獲獎特色公告於網站上,對桃園市的國際城市行銷具有莫大效益。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 智慧城市計畫可與「亞洲.矽谷計畫」結合, 應用大數據、工業4.0、物聯網(IoT) 等, 也透過智慧城市計畫帶動產業投資,兼具產業及未來導向,並讓市民生活更方便智慧。目前桃園在發展智慧城市計畫上包括三大發展面向。

面向一,展現對智慧生活的追求,以友善使用者角度檢視智慧城市內涵。以市府推行「桃園市市民卡」為例,市民卡可當作學生證、門禁卡、電子錢包使用,一卡多功能,方便市民運用便利生活。

面向二,智慧城市應具未來及教育導向。桃園市府推動「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低碳運具設施補助實施計畫」,鼓勵市民換購電動機車,打造低碳綠色城市;在教育導向方面,則推動智慧教室計畫,讓孩子拿著平板電腦進行教學,讓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面向三,智慧城市也要發展智慧產業。桃園是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產業的基地, 市內約有30 家ICT 大廠,透過鼓勵ICT 產業轉型為物聯網產業,發展雲端技術、資料中心等,協助產業邁入下一個階段發展。

國際智慧城市論壇主席John Jung 表示,建構智慧城市需全面提升軟硬體,也考量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的永續發展,並回歸至專案執行面向的落實程度。此次桃園入圍「全球7 大智慧城市」,代表桃園不只聰明(Smart),也很智慧(Intelligent)。

桃園市府希望藉由城市導覽、企業參訪與智慧城市相關推動計畫,積極爭取到「2017年全球最佳智慧城市」的最高榮耀。

破解一帶一路的關鍵密碼 臺灣的危機與轉機

圖/翻攝自網路

文/宋思樺

由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論壇,5 月14 日在北京召開,並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開幕儀式,同時發表「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演說。習近平在會中宣示, 「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

習近平更宣布,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建設資金的絲路基金,增資 1 千億元人民幣(約 4,400 億元臺幣),還將以各種方案提供超過 7 千億元人民幣(約 3 兆 8 百億元臺幣)以上的基金或貸款,最終將投資將達 9 千億美元(約 27 兆臺幣)的「一帶一路計畫』。

這不僅是全球史上單一國家發起的最大規模海外投資行動,也將成為繼由美國主導、重建二戰後歐洲的「馬歇爾計畫」之後,規模最大的經濟外交項目。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亦在論壇開幕式結束後,召開記者會對外表示,中國目前已經和40 多個國家和地區,就共建「一帶一路」簽署了合作協定。論壇期間,還與近20 個國家和20 個國際組織商簽合作。

看到東南亞全部國家、南韓、日本皆派代表參與此論壇,甚至連北韓也受邀出席,只有臺灣未能與其同行。雖然這是在預料之中,但不同於過去馬政府時代的積極爭取, 新政府對本次的論壇顯得不甚關心。

世界各國爭相推動

自2016 年政黨輪替後,不只是一帶一路,連亞投行也不得其門而入。相較之下,連英、德等歐洲國家,都相繼加入為推動一帶一路而設的亞投行,香港更極力爭取加入, 積極爭取在港成立第二總部的機會。

三月底,中國政府頒布完整的「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一時間,「一帶一路」成為全球最響亮的政策口號。從中國西北經中亞、南亞、中東到歐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福建經東南亞、南亞、非洲到歐洲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號稱涵蓋全球六十多國、三分之二人口、三成GDP。

四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送上460 億美元建設大禮,中國將興建一條從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中巴經濟走廊」,「一帶一路」正式上路。

至於中國落實政策的決心有多強?經濟專家指出,中國提倡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就是要替「一帶一路」計畫提供資金,如今已被視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的競爭對手;此外,習近平也宣布斥資400 億美元成立「絲綢之路基金」,由中國的銀行監督運作,用於拓展鐵路、道路及其他基礎建設。

 

各國對一帶一路的回應與看法

  •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我看到中國的發展不僅局限於沿海地區,也出現在西部地區,我期待開展深入的討論。」其中令中德經貿關係「黃金10年」的延續,明顯地具有絲路指向的新特點。
  • 義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Matteo Renzi)說:「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加強亞歐各國經貿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是加強東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機會。特別是從維護整個世界和平的角度來看,我們今天需要的,不僅是一條有利於商品交換的絲綢之路,更是一條有助於對話和相互了解的絲綢之路。」
  • 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Woodward CMG OBE):「中英關係正值黃金時代,期待兩國未來能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展開更為密切的合作。」
  •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俄方積極回應中方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願將俄方跨歐亞鐵路與『一帶一路』對接,創造出更大效益。」
日印聯手推「自由走廊」

臺灣應思索迂迴對接一帶一路

臺灣經濟研究院中國產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福成指出,近幾年臺灣參與各種區域經濟整合始終遇到各種阻礙, 加上全球市場需求弱化,導致臺灣的出口貿易不振。而「一帶一路」建設背後的影響是,大陸通過產業依次梯度移轉,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最後構築成以大陸為首的「新雁行模式」,將間接牽動兩岸經貿投資關係和東亞分工,並衝擊臺灣企業的對外發展。

他進一步指出,蔡英文政府正在推動的新南向政策, 把菲律賓規劃為促進雙邊合作的重點國家之一。然而,菲國總統杜特蒂提出的「杜特蒂經濟學」發展戰略,即將在未來六年內投入1,800 億美元於興建基礎建設,力拼7%∼ 8%的經濟成長率。

為此,杜特蒂政府已積極向亞銀、亞投行、世銀等金融機構尋求資金協助,甚至中菲兩國已把「一帶一路」與「杜特蒂經濟學」的核心方案「雄心2040」戰略相對接,中國自然極為樂意藉由「一帶一路」的資金融通,協助菲國進行基礎大建設。

而位在「一路」上的臺灣,在馬政府時期,曾主張要參與跟周邊區域的經濟整合,雖未提及一帶一路,但也積極爭取加入亞投行,2015 年在新加坡的「馬習會」上,習近平則表示願意討論,也樂於歡迎臺灣能參加「亞投行」與「一帶一路」。

但在蔡英文上任以來,對「一帶一路」冷眼旁觀,連「亞投行」都不提,只關注「新南向政策」,讓這次受全球矚目的高峰論壇,只有臺灣被排除在外,不管開不開心、接不接受,臺灣勢必將處在經濟邊緣化的危機。

從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來看,有鑑於一帶一路與東協建設密不可分,蔡政府理應再拉高戰略層次,針對東協發展戰略新趨勢,思考如何把臺灣發展戰略嵌入其中,並迂迴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才是有效連結東協的新南向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