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672

台中產業故事館 名導曾周邊取景

歷史建築「帝國製糖廠台中營業所」,修復改造後將以「台中產業故事館」的模式對外營運,預計2019 年完工。
(圖/翻攝自網路)

曾玉如/臺中報導

為發展及保存臺中市的產業文化與產業記憶,臺中市府朝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方向規畫帝國糖廠修復, 除保存糖廠原有風貌外,也以「促參OT」招商方式, 將帝國糖廠活化為「台中產業故事館」,期望民間廠商能以創新、永續的方式賦予老建築新生命。

經發局長呂曜志表示, 臺中市府各局處推動文化城中城計畫,期望透過歷史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 讓舊城區再現往日風華。「台中產業故事館營運移轉案(OT)」便是文化城中城計畫的一環。

「台中產業故事館」為80 多年的老建築,日治時期,帝國製糖株式會社在臺中興建「台中製糖所」,每天壓榨1,500 公噸甘蔗製糖,2007 年7 月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知名導演蔡明亮所執導的電影《郊遊》,也曾在糖廠周邊取景, 劇中男主角遊蕩於郊區樹林間,正是台中糖廠附近的樹林及湖泊。

日治時期,帝國製糖株式會社興建「台中製糖所」,每天壓榨1500 公噸甘蔗製糖。
(圖/翻攝自帝國製糖會社台中營業所粉絲專頁)

此刻台中糖廠正辦理修復工程,委外面積(含建築本體)約848 坪。經發局期望「台中產業故事館」能夠呈現臺中產業的發展歷程,除提供歷史建築淵源、建築特色之導覽解說外,更期待未來能讓民眾參與多元化的主題性展演活動, 深刻體會臺中產業的美好與獨特性。

呂曜志表示,預計於2018 年底完成歷史建築修復工程, 2019 年上半年「台中產業故事館」可正式對外營運,打造城市特色新亮點。

結合App 功能 樹木也有身分證與健保卡

臺中市府建置「行道樹電子身分證」透過智慧型手機掃描QR-code,該棵樹的資料便一目瞭然。
(圖/臺中市政府網站)

張菁欣/臺中報導

你能想像一棵行道樹也能有詳細的資料履歷嗎?臺中市為每棵行道樹製作「電子身分證」,透過手機掃代表身分證的QR-code,該棵樹的資料便一目了然;QR-code 還兼具「健保卡」功能,提升樹木折損後通報處理的效率。未來更將結合「臺中好好行」App,讓臺中的觀光客透過行道樹QR-code 了解周邊訊息。

為了更智慧的管理行道樹,建設局於2016 年推動「臺中市行道樹樹木身分證」,民眾只要利用智慧型手機掃瞄掛在樹身的QR-code,就能清楚得知該棵路樹的基本資訊。

這些路樹的資訊,依據《森林法》及《森林以外之樹木普查方法及受保護樹木認定標準》規定,針對轄區內樹木,地方主管機關每5 年應至少辦理普查1 次,這些普查資料在建檔後,便成為路樹「身分證」的資料來源。

「大家好,我是鐵刀木,英文名字是Siamese Senna⋯⋯」, 掃描路樹的QR-code 後,該棵樹便會以擬人化的方式,陳述它的名稱、學名、科別、型態等資料,只是有民眾認為,掃描QR-code 後顯示出的資訊應該具有日常生活的實用性,比如樹的種子或花卉是否有安全顧慮、特殊典故等, 方有環境教育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身分證樹牌右上方, 含無法仿冒的晶片「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它宛如行道樹的健保卡,在維護廠商進行病蟲害防治或樹木修剪時,利用NFC 可獲得比手機更精準快速的定位效果,讓養護人員快速抵達通報點進行處理。

此外,當行道樹因為天災而受有損傷時,NFC 晶片能夠提高搶救效率;維修後更可直接將養護後資料回傳至行道樹維養管理資訊平臺,即時精準回報行道樹座標。

未來,民眾還能夠透過行道樹座標資訊,查詢附近的賞樹景點、公園、iBike、停車場等資訊;這些多元化功能將於今年下半年與「臺中好好行」App 結合。旅行臺中的遊客能藉行道樹上的QR-code,第一時間掌握路樹周邊的景點與交通資訊。

 

中進中出策略 日遊客成長最多

近年來,臺中市吸引不少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觀旅人數呈現穩定成長態勢。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曾玉如/臺中報導

臺中市府近兩年推動「中進中出」的國際入境觀光模式,並與日、韓、星、馬、港、澳等地簽訂相關觀光旅遊協議,還增建友善穆斯林措施,以爭取日韓港澳與東南亞各國的旅遊市場。今年第一季至臺中觀光的旅客人數成長比例,以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為最高,為臺中的觀光旅遊業注入新商機。

所謂的中進中出,即讓觀光客從臺中國際機場入境臺灣, 留在中臺灣觀光、消費,再從臺中搭機離臺,以增加臺中的客流量。

臺中市府以3 到5 小時航程距離為目標,拓展臺中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班。2016 年臺中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線增加了首爾仁川、大阪、大分、長崎等4 航點, 客運量也從2010 年的128.37 萬人次,逐年攀升到2016 年的238 萬人次。

為了增進觀光人潮,市府團隊還陸續至日、韓、星、馬、港、澳等地招商,並簽訂相關觀光旅遊協議,增加日韓港澳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旅遊市場。

臺中清水服務區就設置了男女分隔的穆斯林祈禱室,方便穆斯林朋友進行每日必要的禮拜活動。
(圖/交通部網站)

此外,觀旅局輔導業者建置友善的穆斯林環境,讓東南亞旅客賓至如歸。臺中清水服務區就設置了男女分隔的穆斯林祈禱室,提供必要的禮拜毯,方便穆斯林朋友進行每日必要的禮拜活動。

根據統計,2014 至2016 年至臺中市旅遊住宿的總人數呈現穩定成長趨勢,從611 萬人次成長為676 萬人次。

此外,根據市府觀旅局統計,今年第一季國外旅客來臺中旅遊的成長比例以日本75.67%為最高;港澳旅客旅宿人數則有4.15%的成長率;東南亞旅客合計起來也有85.97%的成長率,顯示臺中市府一系列的友善觀光措施贏來了旅遊新商機。

萬花筒

玩具復活節 去年桃市回收高達16 萬噸

透過二手玩具親子闖關遊戲,讓親子共學、共玩,同時傳達「教育」及「環保」觀念。
(圖/桃園市政府網站)

張喬治/桃園報導

家裡的舊玩具雖然還能用,但孩子還想再買新玩具怎麼辦?孩子長大了,家裡頭滿坑滿谷的舊玩具又該何去何從呢?現在家長的這些煩惱,通通有解了 !

桃園市府社會局與TOYOTA豐田汽車、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及林森國小共同舉辦「玩具復活節──親子林距離,愛森森不息」社區宣導活動, 透過二手玩具闖關遊戲,讓親子共同學習、分享,傳達「教育」及「環保」觀念,讓玩具物盡其用,增加二手玩具回收及流通;也教導孩子惜福,將東西與他人分享。

許多玩具因為損壞或孩子玩膩而被丟棄,透過二手玩具回收及分享活動,可將損害的玩具修復,也讓「完成階段性任務」的玩具找到新主人,給予二手玩具新生命。

「玩具復活節」活動,教導孩子惜福,將玩具與他人分享。
(圖/桃園市政府網站)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在復旦國小設有玩具資源中心,TOYOTA 也在全臺服務據點, 作為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延伸的玩具回收據點,去年回收即高達39 萬噸,其中桃園即有16 萬噸,占整體近5 成之多,相當於減少兩座大安森林公園樹木一年的吸碳量,成果豐碩。

這些回收、整理好的玩具,幫助了超過1,100 位偏鄉孩童;有些玩具還遠送到柬埔寨、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等地,在異國他鄉重新給予二手玩具新生命。

你有不知道拿它如何是好的舊玩具嗎? 把它送到玩具資源中心或回收據點,給它一個新生命吧 !

老屋活化自治條例 促文化資產新面貌

新屋范姜祖堂經過多次修復後,目前成立「新屋區樂齡學習中心」,用新面貌重新出發。
( 圖/翻攝自網路)

胡淑娟/桃園報導

現代化開發和古蹟保存,是近來都市發展的重大課題,為求留下過去不同時代的軌跡,桃園市將研議制定《老屋再生活化自治條例》,針對老宅,以編列預算、獎勵機制、輔導規劃等方式,協助修復、營運及活化,賦予老宅古蹟新的生命與功能。

桃園市文化局長莊秀美指出,桃市府近三年投入的文化資產修復經費已達5 億6 千萬餘元,迄今共進行30 件調查研究案。只是由於文資的所有權人或其後代子孫,多半不希望老房子被指定為文資,是目前桃市府在文資保存上遭遇的困難之一。

對此,桃園市副市長王明德提出兩項看法。首先,請相關單位針對位於非都市計畫區內的文化資產,提出容積移轉優惠方案,增加當事人保存文化遺產的意願。再者,請都發局主導研擬「桃園市老屋再生活化自治條例」,並規劃於2018 年辦理桃園市老屋再生活化相關補助計畫,減輕文資所有權人的負擔。

桃市府花近三年修復八德呂宅著存堂,未來將發展成為「八德故事館」。
(圖/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網站)

目前桃園市成功保存且活化的文資包括新屋范姜祖堂、大溪李騰芳古宅及八德呂宅著存堂。新屋范姜祖堂經過多次修復後,目前已活化利用,去年地景藝術節舉行畫展, 今年四月設置樂活學堂,成立「新屋區樂齡學習中心」,讓文化資產以新面貌重新出發。

位於大溪月眉大溪李騰芳古宅,2015 年初起歷經三次修復,現交由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營運,今年四月正式開館,稱之為「古宅開門」。

八德呂宅著存堂則花費近三年的時間修復,市府更向文化部爭取第四期修復工程補助,未來將發展成為「八德故事館」。另外, 位於機場捷運A10 站對面的蘆竹陳家宗祠德馨堂與大溪林宅梅鶴山莊,也正進行修繕及研擬活化方案。

大溪月眉大溪李騰芳古宅,2015 年初起歷經三次修復,現已正式開館。
( 圖/翻攝自網路)

莊秀美指出,桃園市府將與私有建築所有權人持續溝通協商,持續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市府各機關間也會相互協力,希望讓文化資產保護獲得更多支持。

桃園市傑出演藝團隊 高水準展多元能量

目前的年度演出推廣活動,有客家戲劇、交響樂、舞蹈、管弦樂、國樂、傳統戲曲等多元表演類型,圖為狂美交響管樂團的表演。
(圖/桃園市政府網站)

胡淑娟/桃園報導

2017 年桃園市傑出演藝團隊出爐,今年共有13 個團體入選,自6 月10 日至11 月11 日止,共有五個月的時間在桃園巡演。市長鄭文燦表示, 文化局正在研議將三個設施的演藝廳升級,並將龍岡藝文中心改為龍岡藝術館, 以培養觀眾購票習慣,支持表演工作者。

為了增進市民對表演藝術的興趣與愛好,近年來桃園市府持續提升小型表演場所,包括文化局演藝廳、桃園光影文化館、市立圖書館龜山分館演藝廳等; 並預計打造龍岡中正藝文中心為龍岡藝術館,以增加表演空間,給予表演及藝術工作者更多鼓勵及支持。

鄭文燦指出,目前年度演出活動推廣,有客家戲劇、交響樂、舞蹈、管弦樂、國樂、傳統戲曲等多元表演類型,市府今後每年也將培養不同團隊,鼓勵成為文化部級別的表演團隊, 讓新團隊有更多成長空間。

敦青舞蹈團今年亦獲選桃園傑出演藝團隊。
(圖/桃園市政府網站)

這13 個入選桃園市傑出演藝團隊的團體,包括狂美交響管樂團、桃園交響管樂團、風動室內樂團、敦青舞蹈團、栢優座、龍潭愛樂管弦樂團、景勝戲劇團、汲音交響管樂團、陳家聲工作室、風雅頌古箏樂團、春之聲管弦樂團、和成八音團,萍影舞集等,皆為長期重視傳統文化藝術推動的表演團體。6 月10 日起,由「陳家聲工作室」打頭陣,為長達五個月的演出拉開序幕。

臺灣首家空中醫療 華航長庚醫起飛翔

圖/桃園市政府

林怡欣/桃園報導

 

中華航空日前與長庚紀念醫院簽署「空中愛心醫療專案」,成為臺灣第一家與醫學中心合作,進行機上醫療支援的航空公司, 華航希望透過與長庚醫院的合作,能夠在第一時間解決機上旅客的緊急醫療狀況,確保旅客在航空旅途中安全無虞。

根據統計,在飛機上常見的緊急醫療症狀包括37.4%的昏厥症狀、12.1%是呼吸道的狀況、9.5%是噁心或嘔吐,1.8%才是有緊急狀況導致班機必須提早轉降。

中華航空董事長何煖軒表示,如果真的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狀況,班機一定會緊急迫降;不過,許多發生在飛機上的不適, 像是突然休克、昏迷等等,可能只是因為趕飛機、未進食所引發的低血糖,如果飛機上剛好有醫師可以立即判斷,給予糖水等補充,很快就會恢復。

目前林口長庚醫院已陸續有醫師提出申請,該院院長鄭明輝表示,這項「愛心醫療專案」初步以林口長庚院區醫生為主,現有近3 千位醫護人員一同共襄盛舉;另外, 每年醫師出國演講、擔任客座教授約有800 人次,外籍代訓醫師有250 人次,這些都是在航班途中可貴的醫療資源。

鄭明輝認為,有了這些醫護人員的協助,如果乘客臨時有醫療需求,可由空服員立即聯絡該班機的長庚醫師,在機上立即提供旅客緊急醫療服務;長庚醫院也可提供華航機組員急救相關基礎訓練,並協助辦理重大病患救援與擔架轉送服務,提升緊急醫療照顧效益與病人安全。

鄭文燦:機捷營運百日只小虧幾千萬

機捷通車迄今已超過100 天,總乘客數580 萬人次,對雙北、桃園間運輸大有裨益。
(圖/翻攝自網路)

林怡欣/桃園報導

機捷通車迄今已超過100 天,總乘客數580 萬人次,平均每日乘客數5 萬4 千人次,距離每天6 萬人次的平衡數字已經非常接近。但由於捷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 無法完全反映營運成本;再者,機捷班距過大,某些站點也有運量較低的情形。機捷的虧損何時能夠彌補完成,恐不如桃市府所言樂觀。

桃園市長鄭文燦日前表示,相較北捷、高捷等國內軌道系統,機捷在營運初期的表現非常不錯,只是目前機捷票價無法完全反映營運成本,對某些站點來說機捷班距過大,有些站點的旅客通行量也不足,大小站日運量最大差高達150 倍,無不成為機捷在財政方面的隱憂。

原先交通部與桃捷公司核算可達平衡的運價是270 元,現在機捷票價以160 元為上限,為平衡票價的6 折,優惠票價還會在這個價錢上再打5 折,實在無法完全反映營運成本。

其次, 機捷現有直達車與普通車兩種班次, 每15 分鐘各發1 班直達車和普通車, 等於班距為7.5 分鐘1 班車。然而直達車非每站皆停,對某些站點來說,捷運要15 分才有一班車,造成民眾搭乘不便。

另外,從2004 年機場捷運確定招標作業開始迄今,中央和地方政府尚未完成機捷沿線車站的都市計畫,致使捷運站周邊都是農地,也沒有住宅,而有目前運量較低的情形。

針對上述問題,日前鄭文燦指示桃捷公司,研議以桃園市市民卡為核心的優惠方案,並宣導機捷的轉乘優惠,更建議高鐵局以工程結餘款購置車廂,希望可達6 分鐘一班車的目標。不過,機捷運轉前即有17 億的虧損,運轉後票價又不能反映真實營運成本,機捷何時能轉虧為盈,可能不如桃市府所言的樂觀。

機捷現有直達車(紫)與普通車(藍)兩種班次交互行駛,但對直達車不停靠的站點來說,機捷班距仍嫌稍大。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銀行便民措施 八月起打烊時間彈性調整

八月起銀行可視不同分行的位置,彈性調整營業時間,但在此同時既不能讓居民抱怨「營業時間不正常」,也不能因此影響員工工作意願。

曾玉如/臺北報導 彭級鋒/攝影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用再為如何抽空到銀行辦理業務煩惱了 !

銀行局預告「金融機構營業時間及遇天然災害發生時停止營業作業方式」草案,規定銀行分行的營業時間以及可申請變形營業的時間與方式,各銀行可提出申請,讓其分行自訂營業時間。

比如設立在百貨公司裡的分行,可以早上11 點才營業,營業時間到晚上8 點或10 點;而設立在博物館內的分行,如果該博物館周一休館的話,該分行也可同步周一不營業。

銀行局副局長呂蕙容表示,過去銀行各分行都是周一到周五早上9 點開門,下午3 點半結束對外營業,但現在銀行可視不同分行的位置,彈性調整營業時間。

舉例來說,位於夜市周邊的銀行,如果想將它的營業時間調整與夜市營業時間相仿,亦即下午3 或4 點開門,晚上9 點到11 點關門,它就必須提出營運計畫、董事會決議等,向銀行局提出申請。

而銀行調整後營業時間後,也必須保障員工與消費者的權益,亦即銀行一方面不能讓當地居民抱怨為什麼不在「正常的時間」開門,一方面也不能因為調整分行營業時間,而影響員工工作意願或進行裁員。

銀行局提到,之前聯邦銀行微風百貨分行就申請獲准,周一到周六及國定假日,都是早上11 點才營業,晚上8 點方打烊,幾乎配合百貨公司營業時間。

不過,如果該分行只是想提早開門或延長營業時間,比如說將營業時間規劃為上午8 時至下午5 時,或是續於六、日或休假日對外營業等,跟銀行局用網路申報後「備查」即可,毋須提出營運計畫、董事會決議。

最後,銀行局更清楚規定,未來遇颱風等天災,各縣市政府宣布停班時,若上午停班且有宣布下午開始上班時間,則各分行就須依照宣布的上班時間開門;但若沒有宣布下午上班時間,就是下午1 點半開門;若是宣布下午停班又沒有宣布停班時間,則銀行中午12 點即會打烊。

萬花筒

宋大勇 不受限的水墨藝術

宋大勇認為,中華山水畫在飄零秋葉的脈絡中,在普通山石的紋理間,都蘊藏著一個世界;這種「一花一世界」的認知,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內涵,與西方的寫實論大不相同。

文/張淯、葉惟禎 攝影/ Abe Meng

擅長描繪意境之美的臺灣旅美藝術家宋大勇,時常在FB 上發表作品,無論是傳統山水畫,抑或色彩鮮明的潑彩作品, 都讓人嘆為觀止,看著它,彷彿自己就身在那意境之中。精湛的畫技,讓臉書好友紛紛表示:「幅幅均可參展,真是佩服 !」更有人讚賞「有大千味 !」

好友說他的畫具有「大千味」,其來有自,宋大勇早年師承,就是張大千的學生,有繪畫天分的他習得大千一脈的畫技,讓他年紀輕輕就在藝術界嶄露頭角。

奪冠

1971 年,宋大勇17 歲之際,以《秋山清遠圖》獲得臺北縣美展高中組第一名,距離從14 歲才開始學繪畫,只有短短三年的時間。

宋大勇笑說,學生時代的他對讀書興趣缺缺,又因為一頭栽進繪畫領域而更加忽略功課,以致學期結束,很多科目不及格,面臨被退學的窘境,所幸因為參加比賽得名,「救」了自己一命。

「那年暑假,我代表學校參加臺北縣的畫展,沒想到一舉拿下高中組第一名,因為為校爭光,得以破格留級。」宋大勇笑說。

宋大勇曾師從沈以正和范柏宏兩位大師。14 歲的時候受沈以正啟蒙,沈以正是一位傑出的中國書畫家,在用筆與墨色方面非常傳統與講究,讓宋大勇學到扎實的筆墨基本功。

兩年後,他又拜入范柏宏老師的門下。范老師的老師是孫郁生先生,孫先生則是張大千的弟子,范柏宏可以說是再傳。

「眾所皆知,大千先生的畫匯集了所有中國南北各家的精華,范老師從這點教我入手,所以我很幸運地,從基本功到深入學習各家之精華,對我之後的創作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之門。」

就是因為水墨和筆墨功夫練得扎實,因此駕輕就熟,宋大勇甚至發展出一套自創的表現手法,而逐漸在畫壇闖出名號。

近年來,宋大勇運用大塊潑墨、大塊用色的手法,展現出山水畫不同以往的樣貌。

驚艷

宋大勇優雅的畫作輔以詩詞,呈現出文人風采。他說,有意境的畫最能引起共鳴, 因此希望自己的畫作,無論是內行人還是外行人觀賞,都能獲得感動。

近年來,宋大勇運用大塊潑墨、大塊用色的手法,既古又今,展現出山水畫不同以往的樣貌。但無論創作手法如何,他不變的出發心,始終朝向「內行人看到覺得這個人有點功夫,外行人看了覺得好漂亮、好美、好喜歡」的方式來展現。

但是他說,過去他曾引以為傲的畫作, 不被美國老師理解,因為西方的藝術文化與中國畫的差異。中國山水畫講的是意境美, 不僅要畫所見還要有所想;但西方則強調寫實,而不賦予景物更多的文化寓意。

宋大勇認為,在中華山水畫中,在飄零秋葉的脈絡中,在普通山石的紋理間,都蘊藏著一個世界,如何傳達大千世界的境界, 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心與物、自我與世界,與西方的寫實論大不相同。

「我從不摒棄『至美至善』的畫風, 而且不斷在尋找自己堅持的中西藝術交集融合,以及能相容東西藝術的精髓,有大家風範。」宋大勇希望透過他的畫,可以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國畫,進而推廣中華文化。

近年來,宋大勇運用大塊潑墨、大塊用色的手法,展現出山水畫不同以往的樣貌。

圓夢

在54 歲之前,宋大勇還必須工作以養家活口,他說這是很多藝術家的無奈,但即便如此,他仍持續創作至今,從來沒有懈怠, 每每遇到感動的場景就會記錄下來,並且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之後,完整的把作品呈現出來。

只要景色能夠入畫就記在心裡,或是從詩文中找感覺,就是宋大勇靈感的來源。

展望未來,他希望自己能夠在人生最精華的耳順之年,畫出一幅具代表性的、能感動人心的巨幅創作。

「我也希望能夠在大馬、韓國、新加坡等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地區,有華人聚集的地方舉辦展覽,希望能夠在人生最精華的階段, 完成這個心願。」人生的上半場,宋大勇努力打拼為生活;下半場,他要為自己的夢想而活。

 

( 節錄自《獨家報導》第116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