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張游舜/台北報導
每年10月18日為「世界更年期關懷日」(World Menopause Day),由國際更年期學會(IMS)發起,旨在提升全球對更年期健康的重視。女性平均約在50歲進入更年期,男性則於40至60歲間睪固酮逐年下降。若缺乏正確認知與支持,可能引發焦慮、睡眠不佳、骨質疏鬆及慢性疾病風險上升。今年主題為「生活醫學(Lifestyle Medicine)」,強調透過日常生活型態的調整與自我照護,以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及社會支持等方式,引導熟齡族群在更年期期間維持身心健康、延緩老化,並營造幸福宜居的熟齡生活。
一位50歲的陳小姐回憶,月經停經後出現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體重增加與疲倦不堪等困擾。「最難受的是熱潮紅和失眠,白天精神全無。」她分享,在醫師建議下,她開始規律快走、睡前深呼吸、調整飲食,幾個月後不僅症狀減輕,也重新找回健康與自信。
南投縣信義鄉衛生所醫師李麗美指出,臨床上常見女性出現熱潮紅、盜汗、睡眠障礙及情緒低落等症狀,若未妥善處理,將影響身心功能與家庭關係。她建議可從生活醫學的五大核心面向著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睡眠與情緒管理、定期健康檢查,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以穩定荷爾蒙變化、維持身心平衡。
更年期健康五大守則:
1.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蛋白質、高纖與鈣質,少糖少脂,必要時補充維生素D與鈣片。
2.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有氧運動,並搭配肌力訓練以維持骨骼與心肺功能。
3.睡眠與情緒管理: 養成固定作息,運用正念、瑜伽及呼吸訓練減壓;症狀嚴重者可諮詢醫師建議。
4.定期檢查:追蹤骨密度、心血管與荷爾蒙變化,及早發現潛在健康風險。
5.支持與陪伴:避免菸酒,並尋求家人與社會支持網絡,促進情緒安定與心理韌性。
衛生局長陳南松指出,更年期為自然的人生階段,並非疾病。若能透過日常生活方式醫學的實踐與自我健康管理,不僅可減少慢性病風險,亦能在身心調適中培養自信與幸福感。在「2025世界更年期關懷日」之際,衛生局也呼籲民眾關注更年期健康,從日常生活中實踐生活醫學,將健康行為內化為生活習慣,並透過理解與陪伴,共同營造健康宜居、熟齡友善的南投。
圖/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2025世界更年期關懷日-生活醫學守護健康 幸福宜居在南投














































照片/南投縣政府提供
張麗善縣長也表示,近年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極端降雨條件讓成龍濕地水文環境及棲地面臨難以調控及預測威脅,也讓成龍青鱂小型魚類的保育工作增加相當難度,縣府未來仍將持續與各方單位合作,探討成龍濕地經營管理及青鱂魚復育之可行性,依據科學性調查成果進行水文調控與棲地營造,尋求增進成龍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復育的最佳方案,守護雲林沿海重要濕地與兼顧地方產業發展。








水利局補充,此次志工培訓融合生態導覽、動物保育與戶外學習三大元素,期望培育更多具備專業解說能力的志工,未來可投入筏子溪及各水文化教育據點的導覽服務,帶領市民認識台中母親之河的自然之美與整治成果,共同實踐愛河護水、永續台中的理念。





為凝聚南投縣原住民族群力量、深化在地文化與產業串聯,縣府原住民族行政處17日於縣府一樓大廳舉行「2025 南投原住民在一起」記者會,由副縣長王瑞德偕眾多來賓共同啟動「原之驛 Ba-Bu 樂園」開幕週揭幕×「原風流水席總舖師職人饗宴」、千人烤大豬活動×第二屆獵人盃傳統射箭賽、第二屆布農勇士定向越野挑戰賽 × 濁岸音樂會及mung・spi 聽・夢藝術節系列活動,依序將在10月24、25、26日及11月1日,分別在名間原之驛、信義鄉人和村及埔里鎮盛大登場。
「2025 南投原住民在一起」系列活動,首場是10月24日在名間親子生態園區旁的「原之驛」,將以「原之驛 Ba-Bu 樂園」開幕週揭幕及 「原風流水席總舖師職人饗宴」打響第一炮,原風流水席由部落總舖師團隊,呈現傳統宴席與創新料理,並同步啟動「週末派」常態原民道地餐食,集合南投最經典的原民工藝品、農特產展售、原風展演與手作體驗,讓遊客在假日漫步即能體驗部落文化與生活美學。
10月26日活動移師信義鄉人和村,以定向越野挑戰賽(個人組、親子組、以及新增之團體體驗組)與濁岸音樂會為主軸,路線穿越山林、部落步道,結合運動與文化體驗。音樂會邀請金曲獎得主葛西瓦(Kasiva)領銜演出,並由在地青年歌手同台,呈現布農歌聲與現場共振。活動另設「撈撈客 chill市集」,聚集在地美食與手作攤位,展示部落生活創意。
11月1日則在埔里鎮內埔飛場大草坪,由原民音樂「mung・spi 聽・夢藝術節」為壓軸,透過青年藝術家、傳統職人與學校團隊合作,從工坊到戶外展演串聯文化美學,邀民眾參與創作過程,讓藝術成為部落與社會溝通的橋樑。
王副縣長指出,南投縣是全台原民文化重鎮,縣府將持續整合資源,要讓原民活動成為南投的年度品牌,推動原民產業升級與青年返鄉創生,讓文化成為部落經濟的新引擎。我們希望讓原民文化不只被看見,更能被體驗、被喜愛,讓原鄉的力量成為南投最有溫度的品牌。














黃敏惠市長表示,感謝中央及內政部的支持與指導,以及議會、立委與各里長協助推動,「嘉義市污水系統第一期-分支管網及用戶接管第6、7標」總經費4.63億,完成推進管線工程8,829公尺、明挖管道路段約19,956公尺、後巷段1,693公尺及2,697戶用戶接管,普及率達2.48%,不僅達標,更超越契約設計用戶數。第一期計畫克服諸多挑戰,自104年啟動第一期計畫,總經費計43.69億,期程104到113年,雖曾面臨部分住戶接受度不高的挑戰,但在市府團隊積極溝通下成功完成11標案的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工程,並提早於113年底完成超過15,000戶用戶接管目標。
黃敏惠市長進一步表示,本標工程亦同步推動化糞池廢除作業,共計廢除1,419戶,化糞池廢除率達52.61%,為第一期工程中廢除率最高的一標案,其中施工難度最高的後巷接管工程共完成53處共219戶,並感謝民眾配合自行拆除後巷增建8處共52戶,使工程得以順利推進。此外,市府團隊的努力也獲得中央的肯定,在全國污水下水道建設計畫考核評鑑中,嘉義市連續四年榮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第三組第一名,並獲頒「表現傑出獎」。更值得肯定的是,去(113)年度嘉義市用戶接管普及率年增加3.85%,亦是連續四年高居全國之冠!這些成績不僅是市府團隊的努力,也仰賴市民朋友的支持與配合,才能讓污水建設順利推動、成果顯著。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蘇建隆副總工程司表示,污水系統竣工典禮象徵完成重要工程的里程碑,尤其污水系統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公共建設,對地方的貢獻更是深遠,可見市府團隊的努力。
工務處蘇文崎處長表示,污水下水道是城市邁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指標,「看不見的工程」極其重要,對於改善公共衛生與提升生活環境影響深遠,隨著污水下水道系統建置完成,落實雨污分流、致力減少蟑螂、老鼠及蚊蠅造成的病媒傳播,改善居住環境衛生及解決污水排放污染問題,為目前刻不容緩的城市建設首要工作。
工務處表示,114年度「全國下水道局限空間出入坑作業評鑑」施工廠商代表市府參賽並首度獲獎,充分展現嘉義市在污水工程中對職業安全與施工作業規範的高度重視,職業安全是工程的基石,唯有保障每一位施工人員的生命及健康,工程品質與進度才能如期、如質完成,這份榮譽不僅代表市府與施工廠商的專業實力,也象徵著嘉義市在公共建設上,兼顧安全、品質與社會責任的決心。未來,將透過持續提升職業安全管理,讓勞工權益獲得保障及讓城市治理提升的多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