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1505

中國最美鄉村 婺源

菊徑村是一個山環水繞,也是中國最圓的村莊,攀上對面的山腰,才能一窺它的「圓」貌。

撰文/攝影 涂鳳美

徽派建築最大的特色就是「馬頭牆」, 當地民宿老闆表示,會採取這種建築方式, 是因為村落民居緊緊相連,萬一不幸發生火災,火勢容易快速蔓延,因而在牆的頂部, 砌出高於屋面的馬頭牆,藉以隔絕火源。另外當地導遊也透露,早年徽州的男孩子,大約十二、三歲就得離開家到外地工作或學習經商,這一去通常是數年未返。而這馬頭牆層層堆疊往上翹的風格,宛如家人翹首企足般,思念意味十分濃厚。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最大的特色,這種建築方式,是因為村落民居緊緊相
連,萬一發生火災,高於屋面的馬頭牆可以隔絕火源。

仙境在人間

到婺源,絕不能錯過石城。這個隱藏在山林深處的小村落,粉牆黛瓦在晨曦中若隱若現,置身其間有種與世隔絕的感覺。

特別是十一月晚秋過後,楓葉漸漸轉紅,銀杏灑滿一樹金黃。清晨時分,裊裊炊煙隨風飄拂,那是村民燒油茶殼煮早飯一天的開始。直到陽光從山脊噴出,炊煙穿過楓林形成斜斜的光束,整個山城瞬間有如仙境般。

石城景區其實是由程村和戴村兩村連結而成,在兩個村子之間有一個小山頭,山頭上有一個平台,是觀賞石城秋色與拍攝日出的最佳地點,也是攝影者的必爭之地。尤其是旅遊旺季,天還沒亮呢 !山頭早已萬頭攢動,遊客人手一機,不論是相機或手機。但不是每次到此都能欣賞到美景,有時濃霧散去又復來,別說日出了,眼前除了白茫茫一片外,什麼也看不到。

絕大部分的遊客遇到這種情況,仍會癡癡地守在原地,直到天地一片亮白,才慢慢收起失落的心情,告訴自己下次再來。從清晨四點摸黑上山,在凜冽的寒氣中站立兩三個小時,真可謂又飢又寒。正巧有人挑來茶葉蛋、蔥油餅等令人垂涎的早餐,對這群攝影夥伴而言,滿漢全席也比不過它的美味。

有力氣走下山,更覺山下村莊古意盎然,步步都是風景。一棵棵高聳巨大的楓樹,是居民的守護者,滿山遍野的繽紛如夢似幻,我們的腳步再次難以抽離。

清晨的石城,村民燒油茶殼煮早飯的裊裊炊煙隨風飄拂;等到陽光從山
脊噴出,炊煙穿過楓林形成斜斜的光束,整個山城瞬間有如仙境般。

最圓的村莊

離開石城,驅車直奔菊徑村,這是一個山環水繞也是中國最圓的村莊。柏油路沿著護村河繞村開發,為這個寧靜的村莊,譜出一曲重金屬(音樂)。站在路面遠望,其實是看不出村莊的特別之處的,必須徒步二十分鐘左右登上對面的半山腰,才能一窺「圓」貌。只不過這個登高入口並不顯眼, 倘若開車前往很容易就錯過了。

走進村子,視覺觀感與遠遠眺望大大不同。後山前水的古建築錯落有致,平滑的石板路,已數不清被踩踏過幾個年代。咯∼ 咯∼咯的雞叫聲,引領著我們穿巷尋陌,木架上、小巷邊處處是居民乾曬的青菜、茶籽。午后的陽光,將馬頭牆映照在白牆上, 顯得十分柔和。與公路相連的木橋,靜靜地橫跨在溪的兩岸,我們不清楚它的承載能量,只知道站在上面,一種虛與實的境界令人渾然忘我。看似水中翦影,一抬頭,浣沙人又真真切切地在你眼前。粼粼水波忽左忽右,由遠而近。「是白鵝 !」有人眼尖大喊一聲,所有鏡頭瞬間轉向。

每當太陽升起,竹匾裡的綠茶葉、紅辣椒、黃菊花、青豆角,與懸掛在屋
外土牆上的玉米串,組合成五彩繽紛篁嶺風情,這就是名聞遐邇的「篁嶺
曬秋」。

篁嶺曬秋

以「曬秋」聞名的婺源篁嶺景區,是我們在婺源停留的最後一站。一早從酒店出發,彎彎繞繞怎麼也找不著往篁嶺的路標, 師傅停車詢問,居民的回答也不是那麼肯定。愈往前人煙愈少,路也由寬變窄。

篁嶺據說是因為竹多而得名,嶺高約莫五佰米。因為地形高低不平,古老的民宅, 建在高低相差好幾米的山谷間。同樣是徽派建築,比較不同的是這兒家家戶戶都鑿壁開窗,許是為了採光的緣故。

居民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活的支點,他們延續祖輩在屋頂或窗前搭出長長的木架, 再將農作物放入圓形的竹匾裏,擺在木架上晾曬,可以節省不少空間。

每當太陽升起,竹匾裡的綠茶葉、紅辣椒、黃菊花、青豆角,與懸掛在屋外土牆上的玉米串,組合成五彩繽紛篁嶺風情。這看似辛苦(確實也不容易)的山居生活,卻又散放著一股安逸、知足的澹泊,祈願這幾百年如一日的農耕文明,能在這塊土地延綿下去。

 

( 節錄自《獨家報導》第1156 期)

養生小火鍋成外媒鏡頭寵兒 中東、印度踩線團來臺 推臺灣深度旅遊

中東、印度踩線團來臺,品嚐在地美味佳餚,其中以健康養生小火鍋最受歡迎。
(圖/觀光局網站)

劉麗甄/臺北報導

觀光局駐新加坡辦事處邀請來自中東的媒體,包括約旦、沙烏地阿拉伯、杜拜,加上印度媒體總共8 人,親自來臺灣實際走訪風靡國內外的各大景點,並品嚐最在地的美味佳餚,其中又以健康養生小火鍋最受歡迎,成為外媒爭相拍攝的美食寵兒。

為了讓外媒能夠貼近最真實的臺灣,此次排定的行程以「在地化」為主旨,大多集中在宜蘭、臺北及臺中等地區, 行程包含福隆海水浴場欣賞沙雕、參訪宜蘭傳藝中心、九份老街巡禮、探索夜市文化,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必吃美食。

駐新加坡辦事處主任林信任表示,這次特別安排健康輕食風格,選用有機無毒的食材,製成好吃又養生的小火鍋,讓遠道而來的賓客享用。而賓客們也非常捧場,不僅相機快門按個不停,還吃得津津有味,讓這道臺灣養生鍋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臺灣旅遊市場持續成長,加上觀光局在中東與印度市場致力拓展業務,除了引起媒體的重視以外,也吸引許多當地旅客紛紛赴臺。林信任提到,往後希望能與各縣市一同合作,讓踩線團能選擇更多種獨特的深度旅遊方案,提高臺灣觀光競爭力。

臺灣茶工藝閃耀國際 烏龍飄香英倫 首登倫敦精緻工藝週「伍」感設計引誘味蕾

設計師洪若筠(Sharon Hung)示範五種烏龍茶沖泡及品茗方式,展現臺灣烏龍的精髓與多樣性。
(圖/文化部網站)

林一平/臺北報導

臺灣茶文化揉合了常民生活與工藝美感,日前在英國舉行的「倫敦精緻工藝週」(London Craft Week)特別推出一系列的茶文化展演活動,讓熟悉西方茶飲的英國民眾及專業人士,認識臺灣當代茶席的嶄新風貌,獲得國際媒體《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各界迴響讓烈。

「倫敦精緻工藝週」為倫敦每年一度以「工藝」為主軸之大型活動,呼應近年文創設計界對於工藝職人專業之回歸與關注, 工藝週主席薩爾特(Guy Salter)表示,舉辦工藝週之目的在於「展現工藝品蘊含想像力、獨特性、熱情與技藝的精彩融合」。

倫敦精緻工藝週邀請全球知名的藝術場館、機構,設計界重量級雜誌《Wallpaper》, 以及眾多設計品牌,共同在倫敦市區推出超過230 項展覽及各式活動。在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協力合作下,臺灣今年首度於倫敦工藝週推出展覽與茶席示範演出。

臺灣茶的特殊風味,給予英國民眾新的體驗。
(圖/文化部網站)

 

「伍:臺灣烏龍的5 種風味」,以養壺的基礎為發想,從臺灣北中南各地茶園挑選了五種烏龍,依照其茶性不同,搭配五支由當地陶土製作的手拉壺,展現臺灣烏龍的精髓與多樣性。現場還將臺灣獨創的乾泡法融入當代元素重新呈現,帶給觀賞者全新的品茶概念。

為了讓展出內容有更緊密的連結,茶吧的結構巧妙劃分成五個區塊,展場更利用留白的空間、暖色調的木質、及傳統的茶具, 營造出當代極簡的新臺灣風味。

駐英國代表處大使林永樂表示,臺灣設計工藝在國際的表現極為亮眼,從2016 年臺北獲選世界設計之都、同年參加倫敦設計雙年展獲得國際青睞,今年更正式登上「倫敦精緻工藝週」,將臺灣最精湛的茶飲及茶具工藝,與愛好茶飲的英國主流觀眾一同分享。

臺灣茶文化活動不僅獲得工藝週大會網站特別關注,更獲《金融時報》報導盛讚臺灣「以茶具材質搭配茶飲,使茶湯更加純淨」,吸引各界高度矚目。

臺對新南向國家出口呈雙位數成長連七月 國際政經情勢漸增不確定性 經貿發展宜審慎

受全球景氣回溫影響,臺灣一至四月在出口貿易上表現突出。
(圖/翻攝自網路)

曾玉如/臺北報導

受全球景氣回溫影響,臺灣一至四月份在對主要出口地區的貿易上表現突出,對新南向18 國的出口更是連續七個月呈現雙位數成長,根據財政部發布四月份進出口統計資料,臺灣的出口量較去年同月增長9.5%, 進口量亦大增23.5%,累計一至四月出進口分別擴增13.6%、22.1%。

臺灣主要出口產品,諸如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製品、光學器材、機械等,在四月份皆有二位數成長。貿易局指出,今年第一季臺灣的手機及電話零件(HS851770)對全球成長將近八成,對美國、中國大陸、韓國及新南向18 國的成長增幅也均在一成五以上,表現亮眼。

據工業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通訊系統研究部表示,近年來歐美手機市場漸趨飽和,新興市場逐漸成為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成長的動能來源,加以國際知名手機大廠今年持續推出新款手機,預期將驅動各國換機潮,可望帶動臺灣的手機及電話零件出口。

貿易局表示,今年以來國際經濟情勢轉佳,我國宜積極掌握新南向國家商機,營造出口持續成長動能,貿易局也持續規劃創新作法,對新南向國家推動四項重要措施。

首先,積極推動與新南向國家交流, 尋求商機。比如日前在印尼雅加達Jakarta Convention Center 舉行東協臺灣形象展,以「印象臺灣、科技生活」為主題,結合各部會及140 家廠商展現臺灣觀光、人才培育、綠能、農漁產業形象,以及智慧機械、清真產品、美妝等優勢產業共3,500 項產品,讓印尼政府、企業及民眾了解臺灣產業發展、文化以及未來雙方可以合作的領域。

其次,為增進對新南向市場之了解,選送國際貿易相關學系學生赴海外企業實習,預計選送150 名學生至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緬甸等6 國66 家企業。

再者,成立印度中心,整合政府及民間資源,提升臺印雙方經貿交流,並開拓印度市場。

此外,貿易局與中國輸出入銀行持續合作,提供廠商優惠輸出保險與出口貸款服務。根據中國輸出入銀行統計,本年截至三月止,出口至緬甸、越南及巴基斯坦輸出保險承保金額,以及出口至越南之貸款金額, 均有二位數之成長,顯見本計畫對於協助廠商拓銷新南向市場具顯著效益。

據專家表示,就近期Bloomberg 資料來看,全球需求暢旺,世界通貨緊縮疑慮消除,預期各國經貿成長將會好轉。惟國際政經情勢不確定性漸增,對於經濟貿易的發展,宜樂觀而審慎因應。

社長的話 文化的爆發力!

 

臺灣引爆世界的文化力再次登上國際 ! 《獨家報導》自1165 期推出「藝術之光和華人之光」專題,引發各界熱烈迴響,撬動臺灣藝術家在美聲量。而近月紅遍海內外的《通靈少女》,更讓世界再次看到臺灣豐厚且深邃的文化底蘊。

美國知名電影頻道HBO 投資的《通靈少女》,以臺灣特有的宮廟文化為主題,連他們都沒有預期到,這部戲不只在臺灣引發熱潮,更在全亞洲23 個國家與地區延燒。

這個獨特的臺灣故事有著全面而致命的吸引力,不只讓HBO 更積極尋找這類根植於臺灣在地文化土壤的影視內容,通靈的相關題材,亦引發其他投資者的興趣,大家紛紛開始尋找,下一個爆紅的文化議題。

臺灣必須用獨特的在地文化走出國際, 是必須為之,也是刻不容緩之事。無論南向還是西進,所有專家都同聲表示,愈具「臺灣文化」特色的產品,消費者愈埋單。尤其在2017 年5 月,中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邀請參與國共同針對「一帶一路」簽署相關協議,連美國與日本都首次出席參加,而臺灣再次自外於國際組織,雖毫無意外的,卻也更加令人擔憂臺灣將更遭到邊緣化。

面對「一帶一路」的強勢來襲,日益嚴峻的國際環境,臺灣究竟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繼續浪費下去?是否還有生機?這是一個嚴峻且必須嚴謹面對的重大議題,因此1166 期《獨家報導》特別製作專題,探討「一帶一路」下,臺灣的生機與危機。

臺灣的生機,或許是透過迂迴手法輾轉對接一帶一路工程,但撇開政治,要讓臺灣躍升世界舞台最重要的資產,就是臺灣獨一無二的「文化力」。

如1166 期文創單元所報導的,文創已然成為拯救疲軟業績的藥方,各種產業紛紛追求文創化,藉此提升形象。然而,在打著文創的旗幟大行其道之前,必須先理解文化,才有機會理解文創。

有鑑於此,1166 期《獨家報導》特別增設新單元「社長聊天室」,         有請知名命理大師謝沅瑾老師,與讀者們分享通靈者的世界與視界,在他們眼中的異世界是如何與眾不同, 又是如何影響他們的人生,內容精彩,值得一讀。

據聞三立電視台《戲說臺灣》的單元劇「陰陽眼的小孩」,就是以謝沅瑾老師的故事為藍圖,或許1166 期的內容,未來將成為下一波爆紅題材也未可知。

發揚文化,一直是《獨家報導》持續深耕的價值,因為有了文化,才能讓看似樸實的外表,內裡蓄積強大能量。《獨家報導》不斷從推廣文化的過程中,將臺灣推上世界的高度,推廣藝術文化的初衷如此,推廣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初衷,亦是如此。

全球經濟漸擺脫低迷 今年GDP保2 有望 國際機構調升景氣展望 帶動整體表現

臺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表現亮眼,景氣展望頗為樂觀。
(圖/翻攝自網路)

曾玉如/臺北報導

今年GDP 保2有望!主計處近期公布的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2.6%,表現相當亮眼,較先前預估值0.56%小幅增加0.04 個百分點,因此今年經濟成長率也調整為2.05%,比二月的1.92%多了0.13 個百分點。

民間消費部分,雖然基本工資已於年初提升為21,009 元,時薪為133 元,但實質薪資的增加幅度仍然有限,對成長力道造成不小影響。

不過,實施一例一休之後加班費增加, 加上失業人口下降、股市突破萬點關卡,成為消費動能來源,因此主計處上修0.09 個百分點,預估民間消費將有1.84%的成長幅度。

然而,由於出口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且進口商品在民間消費占了極大比例, 加上許多人選擇出國旅遊,較大筆的花費都在國外,導致國內消費不夠熱絡,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已經連續三年呈現下滑趨勢。

主計長朱澤民表示,IHS 環球透視認為全球經濟成長可達到3 %, 是近六年最高的數值,其他國際機構也對今年景氣展望表達樂觀,低成長趨勢應可獲得明顯改善。

另外,國內出現許多新興需求,包括物聯網、AI 應用等項目, 加上半導體製程在國際上擁有領先地位,在出口方面仍有優勢,因此預測今年商品出口將達3,044 億美元,增幅8.57%。

但臺幣近期較為強勢,對美元匯率走揚,去除物價因素之後,反而較先前預測的數值減少0.06 個百分點,實質輸出預測成長率可能為3.95%。

朱澤民指出,受到商業策略與大廠存貨調整影響,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可能會小幅下跌,但下半年仍有上修空間,雖然躍升幅度不見得很顯著,仍然樂觀看待今年的經濟成長率。

中國三大電信 爭搶5G 時代

在5G 時代來臨後,三大電信的競爭將更激烈。
(製圖/雷振宇)

陳杰/綜合報導

2017 年3 月中旬,中國的三大電信經營商相繼發布了2016 年全年業績,整體來看,中國移動繼續大象快跑,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緊隨其後。不出意外,這樣的現狀會延續到即將來臨的5G 時代,未來的競爭要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激烈。

三大經營商中,中國移動擁有最強盈利能力,但近幾年其一直處於收入增長盈利反而下降的尷尬局面。與此同時,中國移動開 始全面推進5G 研發工作,因為經營商只有找到新盈利點實現轉型,才能遏制持續下滑的業績和落後的局面。

在年報中,三大經營商不約而同的提到,在2017 年將縮減資本開支和減少基站建設。這說明經營商正在積極拓展新業務, 為5G 建設儲備資金。可以預見,三大電信經營商未來的競爭將掀起新一輪高潮。

零售通百萬社區小店創造螞蟻經濟奇蹟 600萬間夫妻老婆店 將成阿里巴巴網路交易主流

阿里巴巴旗下的零售通,幫助「夫妻老婆店」以及有志於線上線下零售店的創業群體提供創業平臺。
(圖/翻攝自網路)

沈麗/綜合報導

京東商城CEO 劉強東日前在社交平臺上宣佈,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中國開設超過100 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而約莫四個月前,阿里巴巴旗下的零售通, 動態銷售商店數量突破10 萬家,以81% 的增速創下歷史新高。

這兩條新聞讓許多人注意到,中國虛擬電商巨頭們,準備在實體世界開戰。

零售通是阿里巴巴B2B 事業群針對線下零售小店推出的一站式進貨平臺,實現互聯網對線下零售業的升級,同時也為有志於線上線下零售業的創業群體提供創業平臺。

阿里巴巴副總裁、零售通事業部總經理林小海指出,現在在中國,有很多的「夫妻老婆店」,這些小店大多只有夫妻兩人經營,卻要解決從選址裝修到售後服務、客戶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還只能賺到微薄的收入。林小海戲稱,這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工作」。

京東與阿里巴巴爭搶在地零售店,新零售電商進入新戰局。
(圖/翻攝自網路)

這些「夫妻老婆店」大多已經存在5 ∼ 10 年,對顧客有著很深的瞭解,擁有現代連鎖便利店無法取代的優勢。根據統計,中國境內至少有600 萬間以上的「夫妻老婆店」,林小海認為,這些店家都是新零售的商機,是所謂的「新零售的螞蟻雄兵」。

林小海提到,零售通的使命,便是幫助小店的經營者,走進大數據時代。未來會讓一些滿足要求的小店成為加盟店,成為社區智慧服務站,遍佈每一個社區,服務億萬消費者。

中國電商獲利模式:農村、社交、跨境電商 中國三大電信 爭搶5G 時代 2018 年B2C 交易預計將達中國零售電商近七成

中國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新一輪的改革,用戶追求性價比和品質。
(圖/翻攝自網路)

邱雅璇/綜合報導

根據2017 中國零售電商白皮書指出, 未來網路交易勢必成為中國未來的一大商機,中國目前的電商發展呈現三大趨勢:

趨勢一:銷售總額穩定增長

目前,中國零售店商市場逐步進入發展成熟期,各主流電商市場份額基本維持穩定,B2C 交易模式的市場份額占比則逐步提升,預計2018 年,B2C 交易的份額占比將達到中國零售電商份額的近七成。

趨勢二:消費趨勢日漸升級

中國消費者對商品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居民消費結構與觀念日益升級,根據數據統計,中國網購人口達4.6 億人、人均消費為10,830 元、人均購買次數為62 次,未來幾年,網路用戶在規模、人均消費額跟交易活躍度上,保持持續增長態勢。

趨勢三:網購特徵豐富多樣

過去五年中,移動端消費已成為網路購物主流趨勢:

農村電商在前年即有3,530 億元的規模;社交電商因為社交媒體的普及而興起; 預估在2020 年,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將達到中國貨物進出口總值的三成。這三種移動端消費的模式,帶給中國電商不同的獲利方式。從上世紀九○年代至今,中國電商已有超過二十年的歷史,不論在市場規模、商業模式與成長力道上,中國都可稱為電商大國。

在網路化的今天,受到經濟發展、消費者需求、政府政策、資本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未來,中國在網購特徵上將呈現更豐富多樣化的元素。

防霧霾 中國十三五出奇招 用公私合夥模式 進行能源轉型

隨著霧霾問題日趨嚴重,中國亟需開發無汙染能源,防止空氣品質繼續惡化。
(圖/翻攝自網路)

邱雅璇/綜合報導

中國空氣污染嚴重,霧霾讓民眾得戴口罩度日,政府為了解決問題,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也更加積極。

2017 年 2 月初, 中國公佈《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 除了加速乾熱岩(Hot Dry Rock)工程技術的研發外,在地熱發電及供暖利用均非常積極。

根據《「十三五」規劃》規劃內容,中國將探索建立地熱能開發的「公私合夥」(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模式,並引導地熱能開發企業進入城鎮供熱市場。

透過PPP 模式,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可與民間企業及社團法人合作,委託銀行發行綠色債券。所謂綠色債券係指企業或政府組織為環保基礎建設、不動產開發與節能投資計畫所需經費所發行的債券,近五年綠色債券的規模已暴增五十倍。

位於陝西西安市的「灃西新城」,總共發行共 16.7 億人民幣(約 73.4 億元新台幣)的綠色債券,是中國第一個發行綠色債券用於城市發展的案例。它使用綠色供熱技術的「公私合夥」專案,使社區大樓及商業住宅都用地熱能供熱及製冷,全程完全無污染。

目前運用再生能源已經是國際趨勢,近年來美國、瑞士與南韓,都紛紛進行地熱運用上的相關研究。

地熱能是打造「能源轉型」及「循環經濟」永續社會的「基載能源」,中國國家地熱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曹耀峰表示,加快地熱清潔供暖發展將有助於大氣污染治理。任何地熱能的前瞻策略及規劃都值得我們借鏡,我們是唯一對氣候環境有關鍵影響力的世代。

中國晶圓代工廠佈局全面開戰 外資設廠動作加速 人才技術煙硝起

隨著各外資廠商設廠動作的加速,外資廠商與中國本土廠商將展開一場在技術、人才、資源上的無聲煙硝戰。
(圖/翻攝自網路)

林立宣/綜合報導

Trend Force 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指出,中國本土純晶圓代工廠商目前最先進的量產製程為 28 奈米。然而,隨著外資紛紛於中國設立晶圓廠,本土晶圓代工廠面臨技術、人才、市場上的直接競爭壓力。

近日在聯電成功實現 14 奈米 Fin FET 量產計畫的條件下,聯電宣佈正式授權子公司廈門聯芯 28 奈米技術,並計劃最快 2017 年第二季導入量產,預估到年底在產能 1 萬 6 千片中,有 1 萬片是 28 奈米。

目前正值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飛速發展時期,除了本土晶圓製造廠商大力擴張發展外,外資廠商也紛紛登陸,各廠商都寄望在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關鍵之際提前佈局,佔據有利市場地位。

比如在純晶圓代工領域,台積電南京廠將於 2018 年下半年導入 16 奈米 Fin FET 製程,預計對中芯國際 2019 年初的 14 奈米 Fin FET 量產計畫產生較大影響; 格羅方德成都廠則將於 2019 年底導入 22 奈米 FD-SOI 製程,直接壓迫同期華力微電子 22 奈米 FD-SOI 製程的佈局計畫。

因此,未來隨著各外資廠商新廠的落成投產,等待中國本土廠商的將是來自各外資廠商在技術、人才、市場等多方面資源的直接競爭,中國晶圓代工廠先進製程佈局將全面開戰。

謎樣雲南有元陽 阡陌交錯如仙境

每一處的梯田都有它獨特之處,全福莊梯田是回程途中無意間發現的。

撰文/攝影 涂鳳美

談到昆明,最令人嚮往的便是壯闊唯美的梯田景觀了。出發前從天氣預測中得知, 這一趟將是煙雨濛濛的浪漫之旅。有了這樣的認知,接下來能做的就是境隨心轉了。沒想到,出發第一天考驗就來了。在香港轉機、登機後,機上隔三岔五地就傳出因為昆明機場繁忙,請旅客靜心等候的廣播。午後一點三十分了:「為什麼不給我們先用餐啊?」乘客似乎餓得有些按耐不住,開始在機艙內走動,好不容易空服員送來咖啡和幾片小餅乾,才安撫了大家的飢腸轆轆。

起飛時間延宕了兩個多小時,接下來的行程就只能盡量趕了。只不過昆明至元陽有三百多公里之遙,以大巴士的行車速度,估計也得六至七小時。加上沿路多處每隔一公里就有測速照相警示,師傅更是小心翼翼。離開市區後,路越來越窄了,在半夢半醒之間,隱約聽見會車、問路的對話,只是實在太累了,只好繼續昏睡。「吱∼」冷不防地緊急煞車,精神頓時為之抖擻。

每年的十一月至隔年三月間,是造訪元陽梯田的最佳時節。

從第二排座位往駕駛座的方向望去,天啊 !這能見度也太低了。師傅全神灌注地緊握方向盤,讓車子行駛在路中央,因為濃霧籠罩下的道路,除了那條白色中心線外什麼也看不到。從一早五點離開家門,經過近一天的長途跋涉,終於來到名聞遐邇的昆明勝村,入住飯店時已經是凌晨兩點半了。淺睡幾個小時,匆匆吃過早餐,迎接我們的是濕漉漉的地面,以及朦朧的重霧穿林。

寨子裡的小小世界

梯田是見不著了,大夥興致勃勃地進入倮馬點村和大魚塘村,一探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繞了一大圈,見著的牲畜都比人多。偶爾看到一兩位老人家或是小小孩,由於語言的隔閡,他們顯得格外靦腆,特別是看到我們身上的相機時,更是能閃就閃。早些年,寨子裡的居民對於相機是相當排斥的, 他們認為這小小的機器足以將他們的靈魂攫走,尤其是老人家。理由是在沒見著一紙一墨的情況下,自己的身形竟然會清晰地出現在相機上。隨著觀光的開放,這種情形已改善不少了。

這裡的居民和外界的接觸是很少的, 他們只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但外來的衝擊,仍讓族內的文化慢慢流失。就以傳統服飾來說,男性基本上已經不再穿著了。從這次造訪的幾處少數民族聚落中發現,除了小孩及中老年婦女外,已經看不到傳統服飾了,有些年輕人,甚至連母語也說不上幾句呢 ! 途中遇見一位年輕的媽媽,背著她三歲多的兒子,手上還拎著兩大袋剛採收的農作物。輕聲和她打聲招呼也寒暄了一會兒, 她站在籬笆前落落大方地說著這兒的生活點滴。

「您那個袋子先擱下吧 !挺沉的。」

「沒事,習慣了。」她淺淺一笑,黝黑的面孔寫著哈尼族女人的韌性與認命。她說,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寨子,生活圈除了田裡就是家裡,幹活時還得帶著兒子,好吃、好穿的全留給下一代。問她為何兒子這麼大了還得背著?

「他不想走路我就揹他唄 !沒事。」轉過頭,她給兒子遞上一支棒棒糖,順勢將兒子挪高些,那是一股為母則強的力道,還是當地女人的宿命?雨,又是一陣淅瀝。道別時,心裡還盤旋著她的話語:「我們這兒的(女人)都是這麼過日子啊 !」

城子古村最獨特的建築就是土掌房,而哈尼族男人最愛的就是抽水菸
了。

外地人常以「七彩雲南」來形容這個省區,的確,雲南除了海洋、沙漠這兩種自然風光外,其他不論植物、礦物等天然資源都非常豐富而多樣,它也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哈尼族人以務農為主,也擅長種茶,是馳名中外普洱茶的重要產區。他們一向崇尚自然,確信萬物皆有靈性,就算一草一木也不輕易破壞。他們認為山有多高,水就該有多高,因此,梯田從谷底的四、五百米到高處的二千米都能夠充分灌溉便足以證明。他們的灌溉與生態系統是可以循環利用的,寨子裡有很多水井,除了飲用與洗滌外,他們也不忘為消防做足準備。

愛春藍梯田是一處小而美的景區,沒有熟門人領路是很難找到的。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有兩處保留最最完整,沒有斷層和斷代的田,一處是西藏昌都的芒康縣鹽井鎮的古鹽田,另一處就是雲南的哈尼梯田了。這兩處是農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但隨著大環境的變遷,社會學家在推斷和研究後也不免擔憂,最可能在雲南消失的兩個景觀,一個是東川的紅土地,另一個就是哈尼梯田。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青壯年開始往外地發展,農村勞動力因而慢慢流失,老人與留守兒童是村寨裡最普遍的現象。

夢幻藍梯田 蘑菇遍地長

元陽哈尼景區約有一百三十萬畝梯田, 每年的十一月至隔年的三月間,大批遊客湧入其中,感受梯田在日出或夕陽斜射下的波光粼粼。沈浸在「哇 !真是太美啦 !」此起彼落的讚嘆聲中。那層層堆疊的滂礡,那櫛比鱗次的縱橫,所承載的除了如仙境般的夢幻,更多的是哈尼族人代代相傳下的曠世傑作。這個座落於雲南省元陽縣哀牢山南部的大片梯田,高低寬窄不一,每一條曲線,都書寫著當地族人因地制宜的開墾模式;緩坡地段墾成大田,坡陡當然就闢為狹小的區塊了。

元陽哈尼梯田景區,由於地勢的獨特與坡度的落差,使得梯田的壯闊,從河谷一路延伸至海拔超過二千公尺的山坡,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壩達、多依樹與老虎嘴了。只可惜這一趟行程,恰巧遇上多霧的雨天,壩達沒能趕去。老虎嘴梯田以形似一隻趴著張口的老虎而得名,大夥順著石階往下切了八百米的坡段,才在山腰間找到合宜的看臺。在苦站數小時後,依然等不到太陽露臉。加上當天霧氣濃厚,少了風的助陣,一切只能盡在朦朧中。

還好多依樹善解人意,在晨霧中展現她的另一面風情。據當地攝影人士的說法,一年當中,元陽起霧的日子就佔了大半,特別是初春時節,見到陽光是要碰運氣的。因為這樣我們摸黑前往,期望能有最佳的視野。想不到才清晨四點多,門口的購票處已經大排長龍了。

這兒有多層觀景臺,愈高視線愈遼闊。日出時間在七點以後,寒風、雨絲考驗著大夥的耐力,分分秒秒都是期待。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煙霧飄渺中,天地漸漸泛白。那起伏的山巒,交錯的溝壑,綿延的阡陌,如梯的水田,在在都令人瞠目、低迴。每年元宵過後,哈尼族人開始引水入田準備春耕。我們也選在這個季節造訪,和所有的遊客共同見證那天水一色的詩情,與晨霧乍起又退去的如夢似幻。

「出來了,出來了,看,上面有光 !」我們還陶醉在宛如水紋般律動的田埂之美時,已有人提前將期待的心點燃。朝眾多手指的方位望去,灰白的雲層彷若被咬了一口的棉花糖,瞬間又黏了回去,水田間再次氤氳。一陣風吹雲氣散盡,波光再次交疊,金色的光束蠻橫地投射在如鏡的水面,大夥許是醉了,只有快門還清醒著。

離開多依樹梯田,車子循著山路前行, 在越來越荒涼的景物中,眼皮也晃得緊了。

「到了,到了 !」師傅的嗓門一起,大夥精神一振,身子也跟著彈跳起來。

「小而美啊 !」又是一連串驚呼。

「後面,後面,大串的光束從樹縫噴出來,動作快啊 !瞧瞧那水面的倒影⋯⋯前面,前面梯田的霧散了,快過來 !」一群人忽而往前忽而轉身,捕捉那瞬間的躍動。車輛的喇叭聲,不絕於耳的快門喀嚓聲,讓小小的村寨頓時熱絡起來。

這兒是愛春藍梯田,它就在公路腳下, 若非熟門熟路很難找到這裡。這個名如其景的梯田規模雖不大,但那時而湧起的迷濛, 剎那又清澈如鏡的田間,加上遠處隱約可見的村莊,在藍天白雲的烘托下,一大片的湛藍,擁著金色的田埂,偶有民婦背著竹簍穿過,遊客個個拍得如癡如迷,直說這是哈尼族人雕琢的最唯美的藝術品。

此地少數民族的村寨雖多,人口卻不成比例。不遠處一個石坊上刻著「牛倮普 省級安居溫飽村」的寨子,引起我們的高度好奇。

「不要拍我 !」剛舉起相機,一位小女孩便大聲喊著,防衛性十分強烈。

「給我一塊錢 !」另一個男孩從巷子口跑了過來,接著二個、三個都說著同樣的話。怎麼會這樣?我們都還沒開拍呢 !給了他們幾顆糖,卻聽見:「要這幹啥?去要錢 ! 去 !」小小的年紀,卻背負著大人的價值觀, 頗令人擔心,這應該是遊客造就的吧?

哈尼族的民居建築別具特色,依樣式可分為茅草房、蘑菇房、土掌房等。進入牛倮普寨子時,他們正在搭蓋蘑菇房。看見婦女們背磚搬石做盡粗活,男人則悠閒地抽菸嗑牙,此時終於明白剛才那位母親對兒子的訓話了。

「這兒是母系社會吧?」終究還是忍不住好奇,當地導遊表示,以前的確是的,但基於生產力的考量,近年來有緩緩轉回父系社會的趨勢。他話鋒一轉談起此地的建築, 他告訴我們,蘑菇房除了外型獨特外,屋內冬暖夏涼是最大的特色。此建築狀似蘑菇, 屋頂有四個斜面,是用茅草及竹架搭成的, 大約兩年就得更換一次。牆壁則以土石為材料,還聽說一直以來哈尼族人不論遷居到哪裡,蘑菇房就蓋到哪裡呢 !當然,隨著時代的更迭,建材也不同於以往了。

老虎嘴梯田以形似一隻趴著張口的老虎而得名,也是最具特色的梯田景區。

城子古村土掌房

又是一個寒意濃濃的清晨,這一天大夥起個大早,為的是一訪位於瀘西縣永寧鄉境內的城子古村。我們背著裝備沿著青石板街道慢慢前行,路段不長,不過還真需要一點體力。經過數百年歲月的洗禮,村子的原貌雖不復存在,大部分的居民也已遷居他處, 但置身其間腳步卻自自然地慢了下來,城子古村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它獨特的建築「土掌房」了。

師傅告訴我,這種以黃土築牆,竹木為樑的建築,是集克斯特的田園風光,以及少數民族居屋為一體的建築模式,整個村寨依山而建層層堆疊,最上一層平臺式的屋頂厚重而扎實,既是曬場也是上家的院子。土掌房上下相通又左右相連,從這家進入從另外一家出來,真可謂四通八達。從遠處望去, 那錯落有致的黃土建築,宛若布達拉宮的山寨版。這種建築的第一層,通常用來圈養牲畜,第二層才住人,除了冬暖夏涼的特性外, 防火性也好,是日食兩餐的哈尼族人安身立命的最佳場所。

美景需要多少汗水打造?路,有多少前人踩踏?一趟元陽行,看盡哈尼族人雕琢大地的艱辛,也見證了文化遺產保存的不易, 頗有「誰說山裡缺良地 五穀雜糧獻聖先」的喟嘆。

( 本文出自《獨家報導》第1165 期)

蘑菇房除了外型獨特外,屋內冬暖夏涼是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