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馬源培/台中報導
為歡慶台中市太平區農會創立100週年,中市府農業局特輔導太平區農會於今(24)日上午8時20分假太平區運動場舉辦114年度太平區農會創立一百週年暨農民運動會活動,現場湧入計3,000名民眾熱情參與,場面熱鬧滾滾,除以運動會展現農民活力外,也規劃時光迴廊,帶領民眾一同回顧太平區農會百年發展歷程與地方農業文化傳承,同時舉辦農業與家政推廣成果展,邀集台中市各區農會及青農市集共同展售在地農特產品與美食,吸引許多民眾駐足選購。

農業局表示,為推廣食農教育,活動更規劃多項趣味DIY活動及蜜蜂食農教育體驗,讓市民朋友在歡樂中認識農業、親近土地。副市長鄭照新也蒞臨現場,與民眾一同為農會慶生,祝福太平區農會持續茁壯發展,繼續邁向下一個百年。
農業局指出,太平區農會長期深耕地方,扮演推動農業發展、輔導產銷班與家政班的重要角色,太平區更是枇杷重要產區,果實碩大、色澤澄黃、果肉細緻多汁、香甜可口,享有「黃金果」美譽。市府與太平區農會自2003年舉辦首屆太平枇杷節以來,持續攜手拓展直銷通路,維持優良品質,讓「太平枇杷」享譽全臺,背後更凝聚著農民長年辛勤耕耘成果。

農業局說明,太平區農會前身為民國14年創設「有限責任太平信用販賣購買組合」,歷經多次改組與演變,於民國38年成為太平鄉農會,今年剛好邁入創會一百年,此次百週年慶祝活動,不僅是對農會長期貢獻的致敬,也是展望未來發展的里程碑,未來市府一樣會以農友服務為優先,配合且支持農會推動區內農業建設與發展,讓太平區農業持續茁壯,邁向下一個嶄新百年。
今日活動,台中市副市長鄭照新、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立法委員何欣純、楊瓊瓔、市議員張玉嬿、江和樹、蔡耀頡、黃佳恬、陳成添、農業部技正林柏齡、農業部農業金融署署長李聰勇、農業部農糧署中區分署副分署長徐惠瑩、農業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楊宏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秘書劉建輝、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台中管理處長王曼菁、台中市政府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警察局太平分局分局長沈能成、台中市調查處豐原調查站主任黃孝吉、太平區長陳柏宏、太平區地政事務所主任余俊政、太平區戶政事務所課長林宜靜、太平區清潔隊隊長杜旻霏、全國農業金庫總經理吳百仁、太平區農會理事長黃文生、常務監事陳展群、總幹事余文欽、各民政顧問、市政顧問及太平區各里長皆親自出席,市議員賴義鍠、台中市各級農會等嘉賓亦派員共襄盛舉。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百年風華耀太平」太平區農會歡慶創會一世紀 農民運動會熱鬧登場






















































環保局全面撤除垃圾車廚餘養豬桶,強化廚餘清運轉焚化處理,截至23日已進焚化廠28車次,共131.74公噸。另製作防疫圖卡與宣導音檔,透過「新北i環保」社群平台與垃圾車沿線播放,提醒民眾「廚餘不進場、防疫要落實」。


文化局長謝育哲表示,文化局對於交
榮獲國小組金獎的大同國小林芷瑜小朋友開心分享,這次的作品《一起幸福巴+1》靈感來自於嘉義市的電動公車,環保又節能,希望結合公車與喜愛的小動物展現幸福氛圍。林芷瑜表示,作品中有包括諸羅樹蛙、台灣獼猴與北門
文化局補充說明,從認識交
這屆展出的91件得獎作品,以各種具嘉義特色元素的主題,例如電動公車、火雞肉飯、KANO棒球、諸羅樹蛙、
同時於10月25日上午藝術節期間更有以收藏交



















方定安於致詞時表示,市府理解社會各界對本案的高度關注,也感謝外界所提出的各項建議,許多不同意見往往是源於資訊不對稱或誤解,因此本府將持續透過廉政平臺機制與檢調單位及專家學者面對面溝通,主動說明、誠懇傾聽,讓政策推動更為透明、穩健。
都市發展處長謝孝昆指出,本案採公辦都市更新權利變換方式辦理,未來將悉依「都市更新條例」第三章(政府主導都市更新)、第五章(權利變換)及「權利變換實施辦法」規定辦理,法令面及程序面皆依法有據,且目前全國各直轄市皆有大面積公有土地公辦都市更新分回辦公空間成功案例,請外界放心。
政風處長李國正提及,機關採購廉政平臺是確保重大公共建設能落實「防弊、監督、公開」的重要機制,透過跨域對話與多元參與,本府將持續推動透明治理,並期待社會各界持續給予建言與支持,共同為基隆市政團隊及市民打造安全、永續的新市政大樓。
最後方定安總結,本案自112年初即對外多次召開記者會說明,並經113年先期規劃,114年陸續辦理相關作業,包含文件公開閱覽、公開招商說明會、地區說明會及評選委員會審查招商文件,並歷經議會兩次專案小組會議報告、本府三次廉政平臺聯繫會議,一切程序公開透明,就是希望以最高標準審視辦理本案。













朱峻廷醫師指出,FAP是APC基因(腫瘤抑制基因)發生突變,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全大腸切除手術,保留直腸部分,配合定期檢查,患者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此外,FAP患者不僅會形成大腸癌,此類病人罹患上腸胃道瘜肉與腫瘤、甲狀腺腫瘤,消化系統腫瘤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機率也較高,即使接受預防性全大腸切除手術後,仍需要定期追蹤胃、小腸以及甲狀腺,才能確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