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謝易澄律師:真正的勝負,不在AI,而在「問題設計力」
【記者 / 游宏琦 專題報導】
AI時代來臨,許多領域掀起「被取代」的焦慮。特別是在法界,當人工智慧能在三秒內生成一份訴狀,許多人開始懷疑——未來還需要律師嗎?
極觀國際法律事務所執業律師、錸觀商務管理顧問負責人謝易澄卻直言:「AI不會取代律師,會被淘汰的,是那些只懂單一領域、看不見交界戰場的人。」

AI不是威脅,是「戰場參謀」
「AI再強,也只能回答你問的問題。如果你不知道該問什麼,AI就像沒有瞄準鏡的狙擊槍。」
謝律師認為,真正的關鍵不在於AI能做多少,而在於律師如何善用AI作為「跨域參謀」。他主張:「勝負決定於問題設計力與跨域整合力。」
他提出「極觀×錸觀雙引擎」模型——結合法律、地政、財務與實務四軸驗證,讓AI成為可驗證論證的助手,而非單純的文書機器。「我們用AI驗證每一個交叉領域的邏輯節點:醫學流程對照法律要件、財報比率對照董事責任、地政資料對照共有持分。這才是AI的戰場價值。」
律師的新角色:設計戰場,而非等判決
謝律師強調,傳統律師往往被動等待訴訟發展,而跨域律師則能「設計戰場」。他舉例:
- 醫療糾紛案:一般律師等鑑定報告,而他則先分析「術式標準時間」與「麻醉紀錄時間差」,用數據指出醫療疏失的因果節點。
- 不動產爭議:多數人僅聚焦程序瑕疵,他則檢核「使用分區」與「權狀持分計算」,直接擊破對方計價基礎。
- 公司治理案:一般人談利益衝突,他則追查「顧問費科目分類」與「關聯企業對價比例」,揭穿「不相當對價」的結構性問題。
「AI能幫你生成訴狀,但它不能幫你定義戰場。」謝律師說,「我們律師要做的,不是問AI第幾條,而是問——這條法在什麼交界點會成為勝負關鍵。」
三審三語:讓法官聽懂你的戰術邏輯
談及訴訟策略,謝律師以「三審三語」概念歸納出他多年的經驗:
一審要讓法官「記住案子」、二審要讓法官「看到落差」、三審要讓最高法院「理解法意圖」。
「AI能協助整理資料,但最終說服人心的,是邏輯的順序與證據的對比。」
他笑著說:「AI是參謀,不是司令;律師要的是戰略統整,而非文字堆疊。」
從AI焦慮到AI戰力:法律的新世代已經開打

謝易澄律師擁有法律與金融雙碩士學位,目前於政大地政研究所進修,累積三十三年不動產與都市更新實務經驗。他將AI導入「研究—實務—研究」的閉環中,讓法律推論具備可計算性,讓風險在簽約前就能量化。
「AI不會讓會打仗的律師失業,AI只會淘汰不會設計戰場的人。」他語氣堅定地說。
「當別人還在問AI『第幾條是什麼』,我們已經在用AI驗證爭點的不可反駁性。這就是交集思維的力量。」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當AI可以生成訴狀,律師會失業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