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長里 基本介紹
鄉長里舊地名為鄉長厝;緊鄰基隆河,位於基隆和北岸,因地層內煤層故日據時代開發合興煤礦.後名為東山煤礦,廢坑後現經規劃為煤礦博物館,而長安大橋是鄉長里與長安里的交界點,交通出入及為便利。本區界線:鄉長路二段長安橋起至埤內180號;鄉友街1號起至72號;長江街190號起至367號;吉祥街1至11巷。 (資料來源:汐止區公所)
守護美麗河濱的純樸鄉里
專訪鄉長里里長 陳志勝
鄉長里是個純樸的鄉里,以前有個煤礦,早期的居民生活較困苦,做工為生,目前有2346人,以整個汐止區來說,算是個比較像鄉下的地方。這裡的優點是風景優美,有好山好水,但早期沒有規畫整理時,雜草叢生,環境狀況不佳,這也是我當初開始當里長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從我就任開始,就積極連繫政府相關單位,找來清潔單位或水利局等單位,定期來除草,這裡的環境維護並不容易,因為面積比較大,但我和志工們一起努力,逐步把環境做好。
鄉長里有個河濱公園,我也感謝當時汐止白珮茹議員幫了很多忙,原本河濱沒有路燈,在積極爭取下,在兩年前,有了三十七盞景觀路燈,每到黃昏時,附近各里的里民都喜歡來這邊步道散步。另外我們這裡的河濱籃球場蓋好後,也吸引許多學子來這裡打球。目前河濱公園,是鄉長里一個很好的休閒去處。
從87年開始,我在鄉長里連任過四次里長,十多年來我把心力都奉獻在這裡。基本上,住民希望住在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這也是我在里長任內時積極投入加強的事,本里有條鄉長溪,流水清澈,周邊的步道我都定期維護,做綠美化的工作,巷弄清潔我也很重視,也都受到鄉親很大的肯定。包括環境清潔、美化、空地潔淨等成績,也讓本里環境獲得了四星級的表彰,過往也曾被許多媒體採訪過,我本身也是去其他單位做宣導的種子教師。當然我非常感謝本里的環保志工,他們很用心投入環境維護。從前在汐止市的時代,我們有割草班,後來台北縣升格新北市,汐止變成區,這個編制被取消了,但我們的劉隊長還是持續付出,找來清潔隊成員,繼續投入清潔維護。
我本身的個性喜歡幫助人,除了擔任里長,本身也是義交,我經常關心如何為人群服務。會親自去拜訪鄉長里的獨居老人,對於生活困苦的人,我也會代為申請各項補助,像我常去台北市松山慈佑宮爭取看有無獎助學金補助。鄉長里現在人口有增加,其組成包含原有的老住民以及新的社區,新興人口和原有人口相處融洽,轄區內治安也很好,這也要感謝長安派出所,盡心盡力日夜做巡邏。至於人文及產業方面,這裡有煤礦的歷史,以及種竹筍的傳統,這方面前鄉長里里長王安成先生貢獻很多。
總之,本里不論在環境、治安、生活、人文各方面都有好的成績,我也衷心感謝許多人的幫忙,以及本里里民們的支持。未來持續要發展的方向,在本里有個新光橋,在十月底會完工,加上之前已完工的長安橋,兩座橋也都做美化,另外在河濱公園還要爭取設兩座網球場,如果搭配新光橋完工以及週邊綠美化,將可讓整個休閒場域更美輪美奐,更吸引人。
在木頭裡看到藝術的靈魂
鄉長里的木雕師父 沈正庚
鄉長里是煤之鄉,如今和煤相關的史蹟不多,只在鄉長路底有個東山煤礦遺址。但在尚未進入遺址前,有一個佛像吸引住眾人的目光,而佛像面對的地方,有一個古意盎然的木屋,原來這裡是個藝術家工作室,名叫宜園。那尊位於煤礦遺址的佛像就是工作室主人沈正庚的作品。
(此作品叫作「生生不滅」,其將一個漂流木,保留大部份原貌,雕刻成藝術品。)
留著一頭白色長髮的沈先生,有著典型藝術家飄逸的氣質,帶點閒雲野鶴的悠遊心境,他時時講些帶有禪機的言語。沈正庚的雕刻作品,以木雕為主,但也有石雕作品。木雕的作品,有大件的裝置藝術,也有小小的可隨身攜帶的飾品。雖然有些純展示用的非賣品,但基本上這裡的作品是可做商業銷售的,工作室在汐止也成立超過二十年,有許多作品也結合實際用途,例如做成燈具用途的木雕,以及可做置物架的木雕品等等。
沈正庚的雕刻,非常強調「順著木頭的本性」,與其說他雕出一個作品,不如說他把原本被禁梏在木頭裡的作品釋放出來。有些作品,其外表的樣貌,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原本木頭的樣貌,沈正庚只在某些部位做雕鑿,就讓原本的漂流木,變成一個吸睛的藝品。
隨著年齡漸長,沈正庚的雕刻意境也經過不同的轉變。他的基本創作理念是隨緣,就如同他從木頭中釋放出原本的內裡,而不一定刻意去雕出什麼樣子。他追求一種隨心所慾的境界。沈正庚也非常強調,什麼樣的人做出什麼樣的作品,一個人一心向善,那他的作品也會呈現出善的力量,所以他鼓勵人要有修為,要心靜。當心中的善念,順著木頭肌理,以隨緣的方式,讓作品誕生,那可以說,這樣的作品,就是一種「真善美」的真正體現。
沈正庚的工作室,有這不少的木雕作品,整個空間規畫,也像個室外桃源,一個充滿藝術之美的空間。這裡其實沒有特別對外開放,他歡迎任何有緣的人來參觀,但並不會特別去以廣告或行銷的方式,來邀請大家到訪。大部份會來拜訪的人,都是口耳相傳,慕名而來。若讀者是有緣人,也可以在參訪鄉長里時,到此一訪。但請記得要選在一般作息時間來,也就是正常白天時間,最好來之前可打通電話,免得撲空。
宜園工作室
地址:汐止區鄉長路二段26巷12號
電話: 0982661263
大埤尾今與昔
導覽:鄉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安成
鄉長里舊地名香頂厝,又名鄉長厝,在地老一輩也稱為「過港」,因為以前隔著基隆河,出外需坐渡船而稱之。早期人口不多,以農耕為主,里內有數十甲良田,居民大多是佃農,生活非常清寒勤儉過日,地主為了能夠一年兩期耕作,集資在鄉長溪中游開挖集水池,俗稱大埤,因當年地主募資分為十股分擔所需經費,也稱十股埤。
大埤在清末民初年間,其埤面寬廣百公頃有餘,湖水清澈,微風漣漪、水鳥棲息、魚類無數。附近有井做為調節鄉里二十餘甲農田水利之用。當時的田地內,有圳做為農村耕作水源灌溉系統,在一九五○年代,鄉長厝有稻田百餘甲,全部依靠大埤儲蓄水源,再由圳頭調放至稻田。
大埤的出水口,由於出水涵洞與空氣對流擠壓之故,在出水處產生非常悅耳「木木」之聲,居民即將此處叫作「沐沐」。晨曦時光,婦女成群在此洗浣衣,談笑話家常,形成一幅非常美麗之田園風光。
民國五十年間,麥克阿瑟公路開闢,農田被徵收,隨著中山高速公路闢建後,農田所剩無幾,大埤之功效日漸式微,原本的大埤許多被廢土淹埋造成今日只剩一池湖水,「沐沐」之聲再也不現。
現在的大埤是個美麗的生態保育場域,這些年經過環保及綠化後,這裡也是賞鳥族的聖地,每年三月到八月,鷺科鳥類成群到對岸山林築巢育雛,白天四處覓食,黃昏成群回巢,形成一幅大自然景觀,非常美麗。並且這裡現在有一個蓮花池,在盛開期間吸引許多觀光客,也有媒體來報導。現在雖然入秋,蓮花已謝,但整個景觀仍然很美。
鄉長社區發展協會展現偏鄉在地關懷
本協會創立於民國七十年,當年為配合政府實施地方自治政策而成立鄉長社區管理委會員,結合里辦公室推動各項地方建設及推動社團活動,並於八十二年變更為社區發展協會至今,其間推動各項社團活動及福利措施,造福居民不遺餘力,頗獲地方人士贊同。協會的發展願景,包含建立煤礦文物史,現已有一定規模 (汐止報下期將專題報導)、整理大埤,這也有一定成就 (如本期所介紹)、還有低收入戶及單親媽媽服務方案,獨居老人之關懷以及高速公路路坡認養美化等等。整合鄉長里在地的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以及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資源。現任的鄉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為王安成先生,從小就在鄉長里長大,小時候還見證過東山煤礦尚在營運中的盛況,也看過當年礦工生活的辛酸,身為土生土長在地的人王理事長,以虔敬投入的心,將持續為在地做貢獻。
用國際語言拓展視野的逐夢踏實教育家
人物簡介 黃心如
現任內湖高中英文老師,同時為專業的同步口譯師和國際會議主持人。
除了在英語領域學有專精,指導學生英語戲劇、演講得獎無數,並獲選為台灣教育部英語種子教師,也負責編撰台北市教育局英語成人基本教材外,多年積極推展國際交流的她,還是代表台灣參加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的代表成員。
全身散發著熱情,眼神總是光采亮麗,隨時想要為社會做點事,外型朝氣充滿魅力,對於國際趨勢以及教育方針,能夠侃侃而談,有著高遠的思維和願景。這就是黃心如老師,一個道地的汐止女子。
黃心如老師非常具有國際觀,從小就對英語有興趣的她,在學生時代年年英語滿分,之後也如願投入英語教育。除了英語教學外,她很重視國際視野,參加扶輪社等國際級機構,經常安排各類國際交流,也在教育孩子時,導入更高遠的思維。為了鼓勵孩子增廣見聞,她還開設新聞英文班,全程以英語授課,不但教授英文還學習新聞作業,從採訪、編輯、排版等,還實際給他們記者證,教導如何希望培養小小英語記者、主播。這樣的課程在台灣很少見。黃心如之後要透過包含夢想學堂等機制,以汐止為中心,推廣汐止在地的英文教育,也想透過建構姐妹市的概念,引進各類國際交流,英語學習的對象,不僅是學生也鼓勵成人精進語文。
總是心存感恩的黃心如老師表示她感謝很多人的支持,也感謝上天給她這樣的天賦,可以成為英語教育人,並且也有新聞交流的專業。如今她把這些技能結合成她的特色教學,不但落實成課程,並且還希望建構長遠的學生成長平台,以發行學生報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如何營運一個媒體,並且以英語為語言,更加融入英語交流及國際觀。也會安排英語記者營,甚至成立一個國際友誼交流團隊。讓孩子學英語不只是紙上作業,而是實際應用在生活層面。
黃心如老師,對於教育有很多的使命,她想為社會做很多事。她很認同翻轉教室的概念,也就是讓學生先做更多的投入,在課堂上則由老師和學生以討論與實作的方式來學習。黃心如在英語學習的教學絕不傳統,不以死背單字片語為主,而是要讓學生真正對英語感到興趣。在全民英語教育上,她主張要學好英語一定要先創造英語環境。心如老師可謂難能可貴,能洞悉英語教育,勇於翻轉的英語達師。
有著回饋汐止的心,黃心如老師也願意規畫汐止人專屬的學習專欄。自下期開始,會有專文和汐止民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