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 |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當你覺得腳痛時,第一個念頭是不是「去買一雙新鞋」?很多人以為鞋子能永久矯正腳型,甚至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疼痛。然而,事實遠比想像中複雜。
足踝專科名醫朱家宏醫師在他的著作《自己的腳痛自己救》 中提醒,鞋子頂多能幫助減輕疼痛、協助行走,但它並不是藥方。許多腳部毛病需要專科醫師檢查與診斷,單純換鞋往往無法根治,有時甚至延誤病情。
沒有一雙鞋適合所有人
市面上的鞋子廣告總是把問題說得很簡單:氣墊鞋能「減壓」,足弓墊能「矯正」。這些說法聽來誘人,但朱家宏直言,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甚至可能有害。他指出,鞋子常被商業化簡化、神化,讓消費者以為只要找到「對的鞋」就能徹底擺脫腳痛,這其實是一種誤導。
他回憶在日本研究時,教授們雖然做了大量步態足底壓力檢查,但臨床價值不大,因為每個人的步態差異太大,根本找不到所謂「正常模式」。也因此,選鞋與穿鞋沒有唯一標準,而是因人而異。
足踝專科資深名醫朱家宏
朱家宏破解四大腳痛迷思
第一、避免太硬的鞋 :如果是骨頭突出、高弓足或糖尿病足患者,硬鞋會讓壓力過度集中,血液循環不良,甚至導致潰瘍。這時候反而需要軟底鞋減壓。
第二、足弓設計不是萬靈丹 :僵硬型扁平足若穿足弓突出的鞋子,會感覺更痛;但柔軟型扁平足因得到支撐,反而覺得舒適。理論上足弓墊能幫助保持平衡,但並非人人適合,朱家宏曾見過糖尿病患者因穿足弓墊反而造成腳底潰瘍。
第三、涼鞋能減輕拇趾外翻 :如果不想開刀,少穿包鞋,多選擇有足弓設計的涼鞋或拖鞋,能把壓力轉移到外側,減少內側突起摩擦,讓疼痛減輕。
第四、高跟鞋未必一定有害 :一些跟腱或足跟痛的患者,反而因鞋跟墊高而覺得舒服。朱家宏說,醫師不應強硬禁止病人穿高跟鞋,若只是短時間社交場合,當然可以穿,重點在於知道長時間穿著會帶來哪些風險。
換十雙鞋還是痛?問題不在鞋
朱家宏分享,他曾遇過一名患者因拇趾外翻痛到無法忍受,乾脆把鞋內側剪掉一塊繼續穿出門。雖然看起來荒唐,但也反映了缺乏正確治療觀念。尤其是女性,常常寧可忍痛,也不願穿著不好看的鞋子。病人經常問他:「醫師,我到底能不能穿高跟鞋?」他的回答總讓人意外:「當然可以,我們開刀的目的,就是要讓病人能穿高跟鞋。」
在他看來,醫師若直接禁止,是一種「霸權心態」。鞋子除了功能,也有美觀與社交需求。若只是短時間出席場合,好看比好穿更重要;但如果需要走動或長時間應酬,則必須考慮支撐性與穩定性。鞋子的流行款式不斷改變,但原則不變:不要過度。若足部條件特殊,則可能需要訂製鞋墊或特殊設計的鞋底,避免問題惡化。
當鞋子解決不了,該找誰?
鞋子雖然重要,但它不是治病的藥。朱家宏提醒,不能把所有病痛都歸咎於鞋子,否則將問題看得太過簡單。在國外,有專業鞋具師能提供挑鞋建議;但台灣沒有這樣的制度,消費者大多只能依賣鞋店員的意見,然而他們是否真正理解足部健康,值得懷疑。因此,一旦腳痛持續或加劇,專科醫師的重要性就無法被取代。
他指出,許多患者來診時都說「我已經換過好多鞋了,還是沒改善」。這正是證明,很多時候真正需要的是正確的運動建議、復健,甚至手術,才能改善生活品質。那句廣告詞雖然聽來激烈,卻並非全無道理:「笨蛋,問題不在鞋子!」
買鞋別早上去!最佳試鞋時間
除了鞋子,襪子的選擇同樣重要。朱家宏建議,襪子應該選擇棉質、透氣、吸汗的材質,並且要勤加清洗以確保衛生。糖尿病患者最好穿白襪,因為一旦出現傷口滲液,可以及早發現。
在鞋子的挑選上,他強調合腳是第一要件。鞋內應保留一指的空間,鞋頭應柔軟、圓寬,讓腳趾能自然平放;鞋側要堅挺,避免翻側扭傷;鞋跟必須穩固,鞋底後跟略高於前掌,能更好地分散壓力。若鞋內有合適的薄墊,能讓體重平均分配,但過軟或支撐不足反而會造成傷害。
他也提醒,買鞋時不要迷信尺寸標示,而要實際試穿。人的腳會隨著年齡變化,甚至兩隻腳大小不一,因此應選擇符合較大那隻腳的鞋子。最佳試鞋時間是在下午或晚上,因為經過一整天活動,腳會略為腫脹,更接近真實尺寸。試鞋時要站立,走幾步確認舒適感,切勿期待鞋子「撐大」來適應腳型。
別再迷信神鞋!醫師一句話點醒
「腳痛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朱家宏的提醒擲地有聲。鞋子當然重要,它能帶來舒適,緩解部分疼痛,但它永遠只是工具,不是治療本身。當鞋子能帶來改善,當然最好;但當鞋子不再有效時,代表問題已經超越鞋本身。這時候,不該再盲目追求廣告裡的「神鞋」,而是該讓專業醫師介入,提供真正有效的診斷與治療。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腳痛換新鞋卻越穿越痛?足踝名醫朱家宏揭露多數人不知道的致命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