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Page 1042

疫情肆虐全球 2021年國際回顧

*2022年即將到來,回顧2021年國際大事,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肆虐依然是重點。(圖片取材自法新社AFP與pixabay)

編譯:李順瑭|圖:編輯部

將過去的2021年留下什麼樣的回憶?有哪些大事將在歷史上被記下一筆?年底進行盤點,列出了幾大重要事件和影響全球格局的局勢。

疫情繼續肆虐全球

貫穿2021年的主旋律,依然是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儘管研發出來的20多款疫苗帶來了曙光,但是疫苗在全球的施打非常不均勻,富國窮國之間差距巨大,同時更具傳染力的delta德爾塔和Omicron奧米克戎變異株先後出現,雖然疫苗施打降低了重症風險,但是殘酷的現實,疫情很快得到遏制的希望,已成為泡影,頑固的病毒在全世界繼續變異傳播,官方死亡人數統計已飆超543萬,但世衛組織認為這一數據被嚴重低估,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高出兩到三倍。

從絕對數字來看,美國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有超過84萬人死亡為84萬477,其次是巴西61萬8,984、印度48萬860、俄羅斯30萬7,948和墨西哥29萬9,132。全球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中,秘魯的死亡人數相對於其人口來說是最高的。

歐洲則是目前世界上記錄感染最多的地區,在過去7天裡的感染人數佔全球總數的53%,其次是美國和加拿大,佔22%。

一直堅持採取「清零感染」戰略的中國,在2021年底再次爆發疫情,最新統計顯示,西安成為在地感染病例最多的城市,這個擁有1,300萬人口的城市,已經全面封城,從12月26日周日開始進行全面消毒和加強出行限制。中國當局正在加倍警惕,以避免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2月4日至20日前,出現任何大規模的爆發。

遺憾的是,COVID-19疫情爆發兩年之後,源頭卻依然是個未解之謎。世衛組織WHO已向最先爆發病毒的中國派出專家小組,但至今尚未得出任何結論。

美國國會山襲擊事件

在國際大事件中,根據按照時間列出重大事件,排在第一位的是1月6日美國國會山的混亂場面。當天,幾百名前任總統川普的支持者,衝進美國國會,試圖阻止議員們確認民主黨喬-拜登在11月總統選舉中的勝利。混亂的場面導致5人死亡,引起全世界的驚愕。川普被禁止進入推特、臉書和YouTube,這些網站指責他在襲擊事件之前,利用其網路平台煽動其支持者,採取暴力行動。

1月20日,喬-拜登在無其前任總統在場的情況下,宣誓就職總統,前任總統川普拒絕出席儀式,也拒絕接受敗選。川普被眾議院指控為煽動叛亂,在第二次彈劾審判後,於2月被參議院宣告無罪。

多國武裝政變奪權

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多個國家發生武裝奪權政變,民主倒退。首先是2月1日,在緬甸,軍隊逮捕被軟禁的文職政府首腦翁山蘇姬,結束了近半個世紀的軍事統治後的十年民主時期。這一政變引發民眾抗議和示威,暴力鎮壓導致超過1,100名平民被殺,數千名抗議者被監禁。12月6日,翁山蘇姬因煽動公眾騷亂和違反衛生條例,被判處兩年監禁。她或許面臨著進一步的定罪和更長時間的監禁。

在非洲,查德、馬利和幾內亞和蘇丹都發生軍隊將領通過軍事政變,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事件。同時也伴隨著抗議和鎮壓行動,帶來民眾的死亡事件。

查德的馬哈馬特-代比將軍於4月20日,被軍隊宣布為國家元首,這是他的父親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諾元帥,在執政30年後,因戰傷去世的第二天。5月24日,馬利經歷10個月內的第二次軍事政變,推舉阿西米-戈伊塔上校為過渡總統。

在幾內亞,阿爾法-孔戴總統於9月5日,被一場軍事政變推翻。在蘇丹,一項協議於11月21日恢復文職總理阿卜杜拉-哈姆多克的職務,同時加強軍隊在10月25日政變後的控制。自那時起,成千上萬的示威者,定期要求繼續進行2019年推翻奧馬爾-巴希爾後,啟動的向文職政府的過渡。有幾十人在鎮壓中被殺。

中東》哈馬斯和以色列戰火不斷,納坦雅胡時代結束

5月3日,在被以色列佔領的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區,在支持巴勒斯坦家庭,因猶太定居者而面臨被驅逐威脅的示威活動中,爆發衝突。隨後,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軍隊,在清真寺廣場和被佔領的西岸地區發生衝突。在加薩走廊地帶執政的伊斯蘭運動哈馬斯,從5月10日開始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以色列進行報復,導致雙方發生11天的戰爭。以色列軍隊宣稱,火箭彈造成13人死亡。

6月13日,以色列選舉出一個新政府,由民族主義右派領導人納夫塔利·貝內特領導,與中間派的亞伊爾·拉皮德結盟,結束班傑明·納坦雅胡12年的統治。

歐洲》面臨挑戰 不平凡的一年

首先是1月1日英國正式脫歐,帶來的壓力的後續影響,英國正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特別是在公路運輸方面,造成超市、酒吧和燃料分配方面的短缺。英國脫歐還在北愛爾蘭以及英國與鄰國,特別是法國之間的漁業或移民問題上造成緊張。

在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在執政16年後卸任。12月8日,社會民主黨領袖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與綠黨和自由黨結盟,接替了梅克爾。

10月,波蘭憲法法院裁定歐洲條約的某些條款與國家憲法不相容,11月,憲法法院裁定《歐洲人權公約》與基本法有部分不相容。 歐洲人認為這是對歐盟法律規則,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攻擊。

歐洲也面臨2015年移民危機以來,再一次移民危機,11月,數千名主要來自中東的移民在白俄羅斯一側的波蘭邊境,冰天雪地裡露營,希望進入歐盟。西方國家指責明斯克精心策畫這批人的湧入,以回應西方在2020年鎮壓歷史性反對派運動後,針對白俄羅斯的制裁。但白俄羅斯否認是危機的根源,並批評歐盟不歡迎人民。據人道主義組織稱,至少有十幾名移民在邊境兩邊死亡。

塔利班閃電般的勝利

8月15日,塔利班在美國和北約部隊開始撤退時,在被美國領導的國際聯盟趕下台20年後,以閃電般的攻勢佔領喀布爾。在喀布爾匆匆設立一個巨大的空運機構。在兩個星期內,至少有12.3萬人,包括阿富汗人和外國人,被疏散。

幾個月後,這個國家面臨著反對塔利班的聖戰組織的襲擊,以及因缺乏國際社會的援助,而加劇的人道主義危機,國際社會要求塔利班,尊重婦女和少數民族的權利。

中美關係緊張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北京和美國華盛頓之間的競爭,是世界地緣政治的一條主線,拜登上台後與盟友合縱連橫,達到對抗中國的聯合陣線,兩國競爭圍繞臺海局勢不斷升級,對中國戰機越來越多地侵入臺灣防空識別區,美國喬-拜登警告,美國將堅決反,對任何破壞臺灣海峽和平的企圖。11月中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反駁表示,突破臺灣獨立的紅線是玩火自焚。

12月初,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宣布,對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指責北京踐踏人權,特別是在穆斯林佔多數的西北部新疆地區。2022年2月4日至20日,這些國家將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但不派官員。

華盛頓還對被指控參與侵犯維吾爾族權利的中國公司,實施新的制裁。雙方互相制裁,造成前所未有的外交和政治僵局。

烏克蘭危機

目前全球的最熱點地區,無疑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升級。2月,拜登威脅普丁表示,如果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升級,俄羅斯將受到強烈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丁要求保證凍結北約的擴張,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部署的數萬名俄羅斯軍隊,導致西方國家擔心會發生入侵大戰。

這些緊張局勢,正在將天然氣價格推到歷史高位。

自2014年以來,烏克蘭一直被基輔和該國東部的親俄分離主義分子之間的戰爭所撕裂,戰爭已造成超過1萬3,000人死亡,俄羅斯被指控支持這些分離主義分子。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6月獲得的聯合國氣候專家的報告草案警告說,全球持續變暖,超過巴黎協議規定的理想的1.5攝氏度,將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

2021年,極端天氣事件已經發生,例如6月下旬在加拿大和美國西部造成數百人死亡的熱穹頂。7月,德國和比利時遭受災難性的大洪水,導致200人死亡。8月,創紀錄的溫度,助長地中海周圍的大規模火災。

11月,COP26會議通過一項協議,以加快應對全球變暖。但格拉斯哥公約並不能保證遵守《巴黎協定》的目標,也不能滿足貧困國家對援助的要求。

1230》境外移入24例染疫超緊逼 臺灣再現0例確診與死亡

*全球疫情直到2021年12月30日為止,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數統計數據顯示,已飆升達到2億8,331萬6,043例,死亡為543萬521例。(圖片合成示意取材自pixabay網站)

文:李順瑭|圖:編輯部

球疫情直到2021年12月30日為止,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數統計數據顯示,已飆升達到2億8,331萬6,043例,死亡為543萬521例。

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2月30日公布新增24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12月30日新增24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1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12例,案17076、案17078-17080、案17082-17083、案17085、案17088、案17090、案17094、案17096-17097)、越南(2例,案17077、案17098)、英國(案17081)、尼加拉瓜(案17084)、奈及利亞(案17086)、加拿大(案17087)、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案17089)、法國(3例,17091-17093)、泰國(案17095)及日本(案17099)入境,入境日介於今2021年12月14日至12月28日。

*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2月30日公布新增24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臺灣累計4,932,26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912,670例排除),其中16,988例確診,分別為2,334例境外移入,14,6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臺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

首次發布出口管制白皮書 中國反制美國大封殺?

*《中國的出口管制》白皮書提到,堅決反對濫用出口管制措施。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應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無理實施歧視性限制措施,在防擴散問題上推行雙重標準,甚至推動出口管制有關多邊機制趨向歧視性和排他性。(圖片取材自美聯社AP)

編譯:李順瑭|圖:編輯部

國國務院新聞辦12月29日發布《中國的出口管制》白皮書,對兩用物項(軍民兩用的敏感物項和易制毒化學品)、軍品、核以及其他與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相關的貨物、技術、服務等物項出口,採取禁止或者限制性措施,這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

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推進出口管製法治化建設,抓緊完善《出口管製法》配套法規,加快制定統一的出口管制清單,積極開展,出口管制多雙邊交流合作。

中國首次發布出口管制的白皮書,全文9,000多字,分為前言、正文和結束語。正文包括4部分,分別出口管制的基本立場、不斷完善出口管製法律制度和管理體制、持續推進出口管制體系現代化、積極開展出口管制國際交流與合作。

白皮書指出,中國主張,出口管制應當遵守公正、合理、非歧視原則,不應當損害其他國家和平利用出口管制物項的正當權益,不應當對和平利用科技進步成果促進發展、正常國際科技交流與經貿合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順暢運轉設置障礙。

白皮書提到,堅決反對濫用出口管制措施。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應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無理實施歧視性限制措施,在防擴散問題上推行雙重標準,甚至推動出口管制有關多邊機制趨向歧視性和排他性。

中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去年表決通過出口管製法,並自同年12月1日起施行。該法明確指出,對任何國家或地區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和利益,中國可根據實際情況對等採取措施。

不出席北京冬奧 德新外長個人決定

*德國外長40歲的綠黨籍外長貝爾博克2022年2月份,不出席冬奧是她個人的決定。就是否應外交抵制冬奧會,歐盟夥伴目前,還在尋求統一路線。(圖片取材自美聯社AP)

編譯:李順瑭|圖:編輯部

德國《明鏡》周刊報導,德國外長貝爾博克2022年2月份不會出席北京冬奧會。貝爾博克表示,不去中國是她個人的決定。

40歲的綠黨籍外長貝爾博克二月份不會前往北京出席冬奧會。她表示:我是個體育大粉絲。但我肯定不會前往冬奧會,這也不是以往外交部長的習慣。但她說明,不出席冬奧是她個人的決定。就是否應外交抵制冬奧會,歐盟夥伴目前,還在尋求統一路線。

在12月初的一次媒體採訪中,貝爾博克表示,原則上不排除抵制冬奧會的可能。她還表示,作為外長,她將強硬對待中國,並明確談及中國的弊端。

負責體育事務的社民黨籍內政部長南希·費瑟也宣布,她將不會前往北京參加冬奧會。德國內政部發言人史蒂夫·奧爾特12月29日周三在柏林表示:出於COVID-19武漢肺炎大流行的原因,德國聯邦內政部長已自行決定不親自前往北京。

德國政府副發言人沃爾夫岡·布希納Wolfgang Büchner未說明,社民黨籍總理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是否會前往北京出席冬奧。這位發言人指出,在參加奧運會事務上,還須與歐盟合作夥伴協商。他說:我無法預料協商結果。

美國於12月初宣布,不會派遣官方代表出席北京冬奧。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紐西蘭緊隨其後。抵制冬奧的主要背景是中國的人權問題。中國因其對維族、西藏和香港政策,以及對臺灣的威脅而受到批評。

中國隨後威脅表示,抵制冬奧會的國家將付出代價。

俄國總統普丁批評指出,政治抵制冬奧會是不可接受的。他在聖誕前的一個大型年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不可接受的,錯誤的決定。我們一直反對將體育政治化。俄國總統普丁計畫2022年2月份前往北京出席冬季奧運會開幕式。

新聞自由全攻擊香港立場新聞遭封殺 國際各界再次聲援

*香港新聞網站立場新聞Stand News的主編Patrick Lam林紹桐於2021年12 月29日在香港被警方逮捕。(圖片取材自美聯社AP)

編譯:李順瑭|圖:編輯部

港警方12月29日周三清晨突擊親民主派網媒「立場新聞」的辦公室,目前港府已查封立場新聞的設備電腦、新聞素材、攝影器材等,共凍結6,100萬港元資產,並抓捕多名現任和前任高層人員,引發聯合國、德國、台灣總統蔡英文、美國議員和國際組織的強烈譴責。批評人士表示,這一事件無異於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全面攻擊。

自從中國北京2020年6月底在香港實施「港版國安法」以來,港府大量抓捕民主和異議人士,並突擊親民主派媒體。批評者表示,「港版國安法」有效地削弱香港的司法自主權,並使懲罰示威者和活動人士變得更加容易。還有批評者表示,通過壓制異議使香港這個金融中心走上專制之路。

聯合國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在給媒體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對港府持續打壓公民空間的行為感到震驚。他們認為:香港……受《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約束,有法律義務尊重信息、言論和結社自由的權利,並保證其正當程序。

該聲明還表示:我們正看到香港民間社會,自由發聲和表達的公民空間和渠道,正在極其迅速地關閉。我們呼籲當局確保這些案件的進一步審理,充分尊重《公約》中規定的這些權利。

德國

德國外交部發言人12月29日周三指出:在我們看來,這些事件再次表明,香港的多元化、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正在不斷受到侵蝕。尤其是在國安法生效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非常清楚的是,批判性新聞不能被置於普遍懷疑之下。

德國綠黨重量級黨員兼歐洲議會中國事務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etikofer於12月29日周三發表推文指出,中共對香港媒體的鎮壓有增無減。

美國議員

美國國會參議員瑪莎·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於12月29日周三發表推文表示,在警察突襲並逮捕香港的一家親民主新聞機構的成員後,該媒體被關閉了。我們必須與民主、香港和那些為維護自由,而與中共鬥爭的人站在一起。

美國國會參議員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於12月29日周三發表推文表示,香港另一家獨立新聞媒體倒閉了。共產中國就是這樣對待,那些熱愛自由的人。它在摧毀民主的同時,壓制異議人士,迫使人們生活在恐懼中。熱愛自由的國家必須譴責這種粗暴的威權主義。

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亞洲項目協調員史蒂文·巴特勒Steven Butler表示,這些逮捕是對香港已被破損的新聞自由的公開攻擊。如果香港要保留其居民幾年前所享有的任何自由,當局必須釋放他們,並立即撤銷對他們的所有指控。

非營利網媒「立場新聞」成立於2014年,以傾向民主派聞名,2021年11月剛剛獲無國界記者組織提名新聞自由獎中的獨立獎。針對「立場新聞」被封殺人員被抓捕,無國界記者組織東亞辦事處主管艾瑋昂Cedric Alviani表示,這些突擊與逮捕行動,絕對是對新聞自由的攻擊。

艾瑋昂指出:從立場新聞的例子,可清楚看到香港行政部門的目標,是根除所有不支持官方敘事的媒體,將香港拉低到一個鎮壓與審查的等級,與中國大陸等同。

當你到一個有著獨立(媒體)聲望的媒體機構,逮捕一群記者,除了說你是試圖讓媒體噤聲、試圖控制對香港的論述,沒人可說還有其它目的。

香港記者協會12月29日周三針對「立場新聞」事件發布聲明表示,警方國家安全處29日周三清晨以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拘捕「立場新聞」多名現任或前任董事及高層,並搜查「立場」辦公室。

香港記者協會對警方在一年內,多次拘捕傳媒高層及搜查藏有大量新聞材料的新聞機構辦公室深切關注,促請政府按照《基本法》保障新聞自由。

非政府組織「香港觀察」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本尼迪克特·羅傑斯Benedict Rogers表示,此次逮捕無異於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全面攻擊。當香港《基本法》所保障的自由新聞被貼上「煽動性」的標籤時,這就象徵著這個曾經偉大、開放的國際城市,已經淪為一個警察國家。

臺灣執政黨譴責中國北京破壞香港的民主和自由。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2021年12月29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我們很遺憾再次看到,中共當局再次撕毀「一國兩制」的承諾,再次打壓箝制香港的言論自由。

蔡英文表示,香港政府今天拘捕了《立場新聞》高層、前高層及歌手何韻詩,我們高度關注此事件,也呼籲世界各國、民主陣線的盟友,一起關注他們的人身安全,繼續關注香港情勢的發展。

民主自由是普世價值,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勇敢追求民主自由的過程,不是犯罪,更不應該遭受不正當的對待。臺灣會繼續堅定地撐香港、撐港人,也盼今天遭拘捕的人士,能儘早平安獲釋。

立場新聞是一家網路媒體,2014年底由一批泛民人士成立,當時香港已爆發大規模「反送中」運動,有關人士成立這家網媒的目的,是希望延續民主自由訴求,擴大泛民聲音。期間,多名知名泛民人士加入立場新聞,並擔任董事,而立場新聞,也獲得不少贊助。

在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中,立場新聞的態度清晰,全力支持這場運動,與壹傳媒集團旗下的蘋果日報遙相呼應。不過,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立場新聞一些高層,顯然感受到壓力,多名董事包括藝人何韻詩、吳靄儀及方敏生辭任。

2021年5月,立場新聞管理層進一步公布,將會把5月以前刊出的文章全部下架,並暫停接受贊助,相信是要避免可能觸犯國安法的法律責任。但是立場新聞的相關調整,並未讓港府對這家泛民媒體罷手。

而前香港行政長官、現任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10月初,曾批評立場新聞是美國代理人,要求立場新聞公開與美國政府、政界人物和非政府組織的關係。

黎智英等前壹傳媒和蘋果日報高層,至今仍身陷囹圄,被控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等罪,他們12月28日周二才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出庭,案件押後,至明2022年2月24日再訊。

媒體分析認為:雖然目前香港還有個別媒體,表達泛民派聲音,但言論大致上,也不能超越國安法的規限,而其管理層或高層與泛民的關係,也遠不及壹傳媒、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可以說,泛民在媒體的聲音,將會日益瘖啞。

- Advertisement -